论儿童文学翻译之音乐性再现
2015-05-30李文娜
摘 要: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儿童文学中“童趣”的重要表现,也是儿童文学翻译中“童趣”再现的重要表现。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的音乐性再现不仅是“童趣”再现的要素,也是提高译文可读性的要素,更是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要素。英语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常采用叠词、头韵、拟声词和叹词等修辞方式来表现,在译文中可采用平行结构、双声词等修辞方式,也可根据语境进行再创造,以凸显译文的“童趣”。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童趣”;音乐性
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简单而言,就是儿童文学语言所具备的的声音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韵律节奏特点。这是儿童文学语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儿童文学译者应该对其加以重视。本文以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为关注点,讨论其对于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分析其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在译文中如何再现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一、音乐性是“童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童趣”指“儿童情趣”,是“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动的情调趣味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通常是儿童文学中情感色调趣味性的总称”(《儿童文学辞典》, 1991:22)。“童趣”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儿童文学的价值所在,也关乎儿童文学之优劣;同时,“童趣”再现也成为儿童文学翻译之要则,关乎儿童文学翻译之成败。
既然儿童文学的“童趣”所表现出的儿童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那么儿童文学语言则区别于一般儿童语言,具有自身特点。杨实诚在论及儿童文学语言时,明确指出儿童文学语言“必须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必须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以“唤起读者的形象感”,“必须从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与欣赏趣味出发”以“调动他们的想象能力,形成儿童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杨实诚, 1999(2): 18)。除了对儿童文学语言普遍属性的讨论,还有对特别类型的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讨论。例如,任秀桦在论及英语儿歌的语言特点时,指出“语言活泼,形象生动”,“用词简单,易于理解”,“句式多样,结构灵活”,“韵律响亮,朗朗上口”等(任秀桦, 1993(2): 37-43)。由此可见,儿童文学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载体,更强调语言的艺术表现力,重视趣味与想象力,因此它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简洁生动,体现知识性,富有幽默性,充满音乐性,而这也是“童趣”对儿童文学语言的具体要求。既然语言的韵律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当然是“童趣”的重要表现方式。
前文指出“童趣”再现是儿童文学翻译之要则,那么原作语言的音乐性再现于译作中,更是译作忠实于原作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前提下,有学者对译文语言提出了特殊要求。徐家荣强调译文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忠实原文”,“语言优美合乎规范”,“切合儿童个性”,“儿童口语特色鲜明”,“保持情趣再现童心”(徐家榮, 1988(5):15-19)。他同时也提出翻译标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为:“忠实原著,内容完整;译文规范、流畅通顺;保持童趣,风格鲜明”(徐家荣, 1988(5): 15)。丰华瞻也强调翻译儿童读物“须使用适合于儿童的语言”,即“形象生动、明白流畅”,“便于朗诵的韵文”(丰华瞻, 1983(6): 40)。可见,“童趣”再现既是译文语言的具体要求,也是儿童文学翻译标准的具体表现。那么,译文语言的音乐性不仅仅是“童趣”再现的重要体现,也是译文忠实于原作的具体要求。
二、音乐性是可读性的重要体现
儿童文学作品是否受到读者欢迎,可读性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主要指两方面内容,一是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否能被读者理解,对于熟悉的主题,其可读性较强,对于较为陌生的主题,其可读性较弱;二是作品的语言是否能被读者理解,晦涩冗长的语言的可读性较弱,而简洁生动、富有幽默与韵律的语言的可读性则较强。然而,主题的陌生化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陌生化的主题通过可读性较强的语言来表达,同样可以吸引读者。由此可见,语言的可读性决定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因此译文语言的可读性是实现这一翻译目的的重要保障。
那么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可读性有何种联系呢?这就需要讨论儿童的阅读行为。首先,儿童的专注力较为短暂,冗长乏味的表现形式对其缺乏吸引力。语言的音乐性富于节奏变换,便于诵读,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语言习得,也能够增强阅读的愉悦感,同时帮助儿童提高文学语言的鉴赏力。其次,声音本身是语言的外在属性,而语言是人类对世界的表达方式,因此声音的表现力与人类的思想活动也密切相关。语言的语调、声调、节奏、停顿、重音、韵律、音长等特征,都能够反映出我们的所见、所思与所感。因此,儿童文学语言无论是用于叙述场景、刻画人物,还是描写内心活动以及人物对话,语言的音乐性都能够提高其生动性,帮助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再次,对于尚不具备读写能力的儿童而言,成人为其朗读儿童文学作品是最常见的阅读方式,那么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是否能够吸引听众,听众是否能够理解朗读内容,这都与声音的效果紧密相关。此时,朗读并不是单纯的阅读活动,而变为文本的表演活动。朗读者的音调变化、语速快慢、语调变换、语音长短都取决于朗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影响了听众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成功的朗读表演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文本可读性的重要体现。
三、音乐性再现的翻译技巧
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韵律节奏,常见的修辞技巧有叠词、头韵、拟声词和叹词等。下文以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首个汉译本为例,即赵元任的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结合上述四种修辞技巧,来讨论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再现于译文的翻译技巧。
(一)叠词的使用与翻译
叠词,即重复使用某词或某短语,以营造音长、强调的声音效果。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本身就具有重复表达词汇的特点,简单音节中元音或辅音的重复能够帮助儿童习得音节更为复杂的词汇。因此,儿童文学语言中叠词的使用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是“童趣”的表现。在翻译时,可同样使用叠词,添加赘词,或采用平行结构。例如:
原文:(Carroll, 1897: 9, 10-11)
Down, down, down. 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 end?
Down, down, down. There was nothing else to do, so Alice soon began talking again.
译文:(赵元任, 2002: 3)
掉呵,掉呵,掉呵!这一跤怎么一辈子摔不完了吗?
掉下去呀!掉下去呀!掉下去呀!阿丽思又没有别的事做,所以又自己咕咕叨叨地说话玩。
原文中“down”的重复使用,表达出阿丽思向下坠落的生动性。在译文中,赵译添加语气词“呵”以传达类似的表达效果。同时,赵译本将原文中第二次同样出现的叠词改换为四字短语的表达形式,以避免语言的单调性。此外,赵译还创造性地将原文中并没有叠词声效的“talking”一词译为“咕咕叨叨”,以增强此处译文的音乐韵律。
(二)头韵的使用与翻译
头韵,即词首辅音的重复,词末音节的重复或元音的重复,以营造特殊的表达效果。采用头韵的词与短语,方便儿童读者诵读。因为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中没有此类修辞手法,但是汉语中的双声词具有类似的修辞效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英文中的头韵语汇尽量译为汉语中的双声词。例如:
原文:(Carroll, 1897: 16)
She generally gave herself very good advice, (though she very seldom followed it,) and sometimes she scolded herself so severely as to bring tears into her eyes, …
译文:(赵元任, 2002: 7 )
她平常自己常劝自己很好的劝话(可是很少听她自己的劝),有时候她骂自己骂得厉害到眼泪都骂出来了;……
原文中“generally”、“gave”、“ good”形成一组头韵,“seldom”、“sometimes”、“scolded”、“so severely”形成另一组头韵。在译文中,“平常”、“常劝”、“劝话”这一组中前一个词组的尾词出现在后一个词组的首词,不断递进,营造了原文中类似的修辞效果;“骂”、“骂得厉害”、“骂”这一组中不断重复首词“骂”一字,而把原文中本属于第二组头韵的“seldom”一词添入到译文中第一组双声词中。
(三)拟声词的使用与翻译
拟声词,可以增加叙述语言的生动性,在翻译时只需要找到各自语言系统内拟声的表达式。但如果原文中的拟声词属于作者的创作,则在译文中译者也可再创造适合语境的表达式。例如:
原文:(Carroll, 1897: 120)
These words were followed by a very long silence, broken only by an occasional exclamation of “Hjckrrh!” from the Gryphon, and the constant heavy sobbing of the Mock Turtle.
譯文:(赵元任, 2002: 79-80)
这两句说完了又是半天不响,只听见有时候那骨勑凤“嗝儿!嗝儿”地打冷嗝,和那素甲鱼不停地哭泣。
原文中“Hjckrrh”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拟声词,用来描写鹰首狮身怪(the Gryphon)发出来的怪叫,在译文中变成了“嗝儿”的打嗝声,其汉语发音与原文中英语发音相类似,既易于理解,又增添了生动性。
(四)叹词的使用与翻译
叹词,常用在对话中以突出人物的情绪,帮助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在翻译时,需要考虑使用叹词的人物性格与特点,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
例如:
原文:(Carroll, 1897: 31)
“Ugh!” said the Lory, with a shiver.
译文:(赵元任, 2002: 17)
那鹦哥听到这里叫了一声“呃!”身上又打了一个冷战。
原文中“Ugh”是鹦鹉由于先前落水,此刻打冷战时发出的声音,在译文中用“呃”一词,既能说明这一事实,也能反映出鹦鹉对于老鼠所发表的演说毫无兴趣。
以上所举译例,一方面说明在表现译文语言的音乐性时常采用的翻译方法,另一方面也说明译者在再现音乐性时可以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欣赏趣味,进行再创造。译文忠实于原文,不仅包括思想内容、文体风格,而且声音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就儿童文学而言,语言的音乐性表现了声音效果,是表现“童趣”的要素;就儿童文学翻译而言,音乐性的再现不仅仅是“童趣”再现的要素,也是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要素。
参考文献:
[1] 《儿童文学辞典》编委会著.《儿童文学辞典》[Z].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2]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J].中国文学研究,1999(2):17-22.
[3] 任秀桦. 论英语儿歌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3 (2): 37-43.
[4] 徐家荣. 儿童文学翻译对译文语言的特殊要求 [J]. 中国翻译, 1988 (5): 15-19.
[5] 丰华瞻. 儿童读物中韵文的翻译 [J]. 翻译通讯, 1983(6): 40-41.
[6] Spink, John. Children As Readers: A Study [M].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Ltd., 1989.
[7] Carroll, Lewis.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 Philadelphia: Henry Altemus Company, 1897.
[8] 赵元任(译).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作者简介:李文娜(1981–),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