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阴影,影响的焦虑
2015-05-30胡雯丽
胡雯丽
摘 要:“影响的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的主要理论。布鲁姆推翻了传统的影响观,确立了“焦虑”型的影响,又重新确立了后来者与优先存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提出了“误读”理论,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刷新了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其理论对主体性的追求为后来者的创作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影响;焦虑;误读
在文学领域,“影响”一般被视为历时性的作用,是优先存在的作家作品对后来者所产生的在创作上的引导。在这种传统的影响观里,优先存在的作家作品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是作为后来者文学创作的土壤和源泉存在的,后来者与优先存在的作家作品是一种主动接受和积极继承的关系。哈罗德·布鲁姆觉得,从荷马的后人们到本·琼生的后人们,诗人之间的影响一直被描写成一种子承父业的关系。但他也以反传统的精神认为这种积极的影响只存在于十八世纪以前,以启蒙运动为界,之后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是会对后来者形成一种威胁的,会使他们产生被压迫和焦虑之感的。正如后来的大诗人,即布鲁姆口中的强者诗人,都是生活在弥尔顿的阴影之下,弥尔顿是把诗人强大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之中的斯芬克斯,而当代的诗人则生活在与弥尔顿作殊死搏斗后站稳脚跟的强者诗人的影响的阴影里。
按照布鲁姆的观点,时至今日,一切诗歌的主题和技巧都被优先存在的诗人们用完了,后来者们被逼迫到一个只有尽头的死胡同,失去了可供选择的道路。在时间维度上,优先存在的诗人们享有自然秩序的优先权,这就决定了他们拥有足够多的选择来打造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在文学领域这块土地上,他们已将这块土地开垦的差不多了,甚至连块荒地也没有留下。他们虽给后来者留下了丰硕的庄稼,却也留给他们最大的问题:到哪里去开垦属于自己的庄稼,毕竟那些丰收不属于自己。这种困境着实吓着了后来者们,他们的创造性潜质被堵塞在头脑里而无法付诸笔端。作为精神秩序的权威者,优先存在者慷慨地把自己的作品留给后来者参考,而他们越慷慨,作品越多,后来者们就越贫穷,所面临的创作处境就越窘迫,压力就越大,焦虑的情绪就更嚴重。
在心理分析中,焦虑在人格的发展中和人格活动作用的动力状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焦虑与恐惧同义,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布鲁姆在研究诗人之间的代际关系时,从诗人创作的潜在心理出发,揭示了后来者们在面对优先存在者强大的权威时,自我生存状态的恐惧和焦虑。这种焦虑产生于对“立言不朽”的渴望,是一种原创性的焦虑。在后来者看来,优先存在者不可企及的经典占据着话语优先权,造成他们强大的审美压力,挤压他们的创作空间,遏制他们的创新实践。“诗的影响就成了一种阻碍影响,成了一种忧郁症或焦虑原则。”
但是无论如何,人在焦虑时都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状态。这种清醒和人的本能会使人警惕将要到来的危险,并对之作出相适应的反应。后来者意识了到自己的焦虑,他们试图摆脱阴影,认识到要取得这种胜利,就必须首先克服这种影响的焦虑。于是,影响的焦虑就变成了后来者创作的动因。
具有了这种意识以后,后来者与优先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就被后来者以“在场”的优势转换成了一种全新的竞争关系,后来者企图超越优先存在者成为新的经典。这种关系被布鲁姆描述成了弗洛伊德心理学意义上的“家庭罗曼史”。布鲁姆认为后来者被优先存在者的权威压抑着,就像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儿子,面对着优先存在者所形成的“文学传统”这一父亲形象。他们两者是绝对的对立,优先存在者企图压抑和毁灭后来者,后来者则试图以某种方式来贬低他们和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树立自己的文学身份的目的。
而能让后来者克服焦虑,在与“父亲形象”对抗中胜利的唯一方法就是“误读”。根据布鲁姆的“误读理论”,误读是绝对的存在,任何所谓的正读,由于无法证明自身的绝对正确性,也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误读。由此,阅读与误读划上了等号,一切阅读就变成了误读。如果说一般的阅读是无意识的误读,那后来者为了克服影响的焦虑,对抗经典的有意识误读就成了一种创造性的误读了。误读成为了后来者对抗“影响的焦虑”的手段,它是对作品的歪曲、偏离和修正,也是一种创造性行为,是后来者树立自身的方式。布鲁姆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对前驱的对抗性批评中完成的,由此可以归纳出一条文学发展规律:“诗的影响——当它涉及两位强者诗人,两位真正的诗人时,总是以对前一位诗人的误读而进行的,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译,一部成果斐然的诗的影响的历史——亦即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乃是一部焦虑和自我拯救的漫画的历史,是歪曲和误解的历史,是反常和随心所欲的修正的历史,而没有所有这一切,现代诗歌本身是根本不可能生存的。”
布鲁姆不仅在迟来者面对焦虑的时候,强调他们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奋而努力地进行六种修正比式的误读,而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是强调迟来者需要付出的诸多努力。这种对主体性的强调对任何创作者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促使作家努力创造有效的误读方式来超越阴影,发挥自己的个性,通过从阻力到动力的转化,实现了文学的创新和价值。这同样也适用于生活中。布鲁姆对诗人在创作时潜在的心理状态的分析也符合大众的心理,他揭示出了你我心里都曾感受过却从来没有大声说出来的东西,并将之理论化了。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2.6(扫描版).
[2] 王敏.“影响的焦虑”背后的权力意志——布鲁姆误读理论的主体性特征[J].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 王敏琴.《影响的焦虑》之误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