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现主义的具象传播观
2015-05-30刘叶琳
摘 要:表现主义的具象传播观主要体现在具象传播的传播本质既具象传播是主观的、普遍的、本质的传播;具象传播的传播功能既具象传播是有目的的,是通过传播现实的本质,来对社会起到指导和改进的作用;具象传播的传播者既传播者应该使富有激情的、沉静的、反社会;具象传播的传播内容既主观精神、感受、体验是具象传播的传播内容,而不是生活的本身;具象传播的传播方法既传播主观信息运用的具象创作方式是反自然型;具象传播的传播载体既具象赋予了信息载体的表现功能,按照自身形象体系的逻辑构成了“语法”;具象传播的传播受众既运用具象传播使受众建立起新的、与传播者相似的认识系统;具象传播的传播过程既一种用符号来建构具象,再由具象生成主观意识的传播过程这八个方面。
关键词:表现主义;具象传播;认识;功能;方法
表现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此前的文学,崇尚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认为描写客观现实的生活才是艺术的本质。渐渐的,一些作家厌倦了这种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表现手法,开始寻找对自我意识的描写,以及对内心的探索,寻找真正的精神力量。
表现主义作家以唯意志论,自我中心论的反理性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根据,否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强调社会的发展要靠精神的进步。他们认为社会对物质化的追求是造成战争的原因,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上的自由,阻碍了精神上的进步。主张用人们内心最深层的意识来表现社会的本质,认为表现主观感受才是艺术的目的,反对传统的、仅仅描述客观现实生活的写作方式,强调要运用主观意识来反映客观生活。表现主义作品的题材大多是普遍的社会群体意识,而不是个别的、典型的社会个体意识,突出问题的普遍性。塑造的人物大多是抽象的、不具体的、甚至没有姓名,仅仅用符号来代替的。故事情节大多是不连贯的、变化突兀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缺乏逻辑性,作家运用大量对比的手法,强烈的色彩来渲染气氛。人物的语言大多是夸张的、怪诞的、不连贯的,使读者产生一种荒诞的感觉。同时,表现主义作家是充满激情的,是疯狂的,用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对人类意识的传播当中,希望通过传播使世界产生共鸣。
表现主义在文学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具象传播的基本观念和一般认识。
具象传播是一种“以具象为代码的信息传播方式”。①它以符号来建构具象,运用大量的图像、声音、文字以及其它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具象则既包括了图像中的具象视知觉对象,也包括了由其他符号系统塑造的非直接视知觉的形象”。②這一点充分说明了具象传播的传播载体是丰富的。具象传播是一种知觉上的传播,传播者通过具象来进行编码,接受者通过具象进行解码,具象传播所产生的效果也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达到了对知觉对象的共同享受。
表现主义的具象传播观主要体现在具象传播的传播本质、具象传播的传播功能、具象传播的传播者、具象传播的传播内容、具象传播的传播方法、具象传播的传播载体、具象传播的传播受众、具象传播的传播过程等八个方面的认识上。
一、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本质的认识——具象传播是主观的、普遍的、本质的传播。
首先,表现主义作家认为,具象传播,本质上不是现实生活的传播,而是主观自我的传播。
文学领域上,表现主义的作家们提出了“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③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更多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反映人物内心感受的主观意识信息,通过对人的内心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反对对现实社会的直接描写。因此,在他们看来,具象传播的本质就是传播主观意识、内心感受,是主观的自我表现,而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表现主义者还在美学方面上提出了“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富于想象力的表现。情感表现是艺术的根本目的。”④指出传播的本质应该是情感的传播,对情感的描写才是传播的主要目的,传播的任务是要解决情感的释放。
绘画领域上,表现主义者同样强调要表现主观意象,“画家提出避免对客观现实的描绘,去表现主观世界的主观幻象。”⑤要求画家从能够表现主观世界的方面来选择表现的主题,运用图像这个具象传播载体进行传播,突出具象传播的传播本质是对主观世界的传播。另外,在绘画表现内容方面,“表现主义画家们反对模拟自然或再现外在世界的印象,而主张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的本质。”⑥也就是表现创作者的内心感受。
其次,表现主义作家认为,真正的传播是对普遍社会情况的传播,而不是个体特征表象的传播。表现主义者提出具象传播应该传播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个体问题进行传播。它要求传播者在选择传播信息时,要选择那些能够具有普遍性的,能够代表人类、社会普遍问题的题材进行传播。
表现主义作家的创作常常涉及的是社会的重大题材,“表现主义不注意单个人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的东西。”⑦它重视反映与人类的命运有关的事件,通过传播,引起社会的注意,寻求解决的途径。
再次,表现主义作家认为,“表现主义主张突破现象,直接表现本质。”⑧而这里的本质,就是指传播者的主观感受。具象只是一种传播工具,他们强调本质的传播才是真正的传播,表象的传播不是真正的传播。
二、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的功能的认识——具象传播是有目的的,是通过传播现实的本质,来对社会起到指导和改进的作用
表现主义作家提出,成功的传播不仅仅是指传播者把主观感受运用具象传播载体传播给了接受者。它认为成功的具象传播是要使传播信息对接受者起到作用。传播的信息通过接受者,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启发人们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表现为改进社会的不合理制度。同时,表现主义者强调,传播的作用是要通过传播能够使受众与传播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表现主义作家在进行传播时要求传播的主观感受要对社会生活起到干预的作用。“主张艺术应当干预生活”⑨正是这个观点的体现。传播不是盲目的、简单的传播,而是有目的的传播,这个目的就在于传播要对社会起到影响,使传播的效果得到实现。
三、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者的认识——传播者应该使富有激情的、沉静的、反社会
(一)传播者的情感
表现主义作家认为,具象传播的传播者应该是充满热情的、富有激情的传播主观感受,而不是冷静的、理智的表现客观实在。具象传播的传播者要带着激情进行传播,用全部的熱情投入到传播主观感受、主观意识的传播活动中。如果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热情,那么这个传播将是一个失败的传播,这个传播过程将不能通过传播者来带动接受者产生信息反馈。表现主义的传播者在传播主观感受时,不是使接受者仅仅接受传播的信息,而是设法让接受者在接受所传播的主观感受后,自己产生荒诞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才是表现主义的传播者所要达到的传播目的。
表现主义作家希望用图像、文字或者是声音这些具象传播载体对主观感受进行传播,并通过传播对社会产生影响,使传播者与接受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要想使这个过程得到很好的实现,就要求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是充满激情的、充满热情的。
“表现主义戏剧家称自己的戏剧为‘叫喊的戏、‘人们在神魂颠倒中紧张地张大嘴巴。”⑩表现主义作家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叫喊的戏,说明了表现主观意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表现主义作家强调对主观意识的表现不是简单的、不充分的叙述,而是要求传播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激情的语言把要传播的信息传播出去,这种传播有利于带动起接受者对信息产生热情。
卡斯米尔·埃德施米特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主张艺术家去经历一切,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体验的结果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艺术家就是要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他强调传播者要用主观精神去对内心进行体验,这种体验最终的结果是要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不仅是对传播者、传播内容的,更重要的是希望把这种激情更多的带给接受者,通过接受者带给整个世界。
表现主义作家里尔克在《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中写到,“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深入你自己内心,去发掘那促使你写作的动机,检视这动机是否扎根于你内心的最深处,坦白地问自己,如果不让你写作,你会不会痛不欲生。”他提出作家要深入内心进行写作,把心灵最深处的感受作为写作的根本目的,强调传播主观感受是传播的本质。
(二)传播者的创作环境
表现主义作家提出,具象传播的创作环境要是沉静的、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感情。环境对创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创作者完成更优秀的创作。在表现主义作家看来具象传播者需要的创作环境是沉静的,沉静的创作环境能够使传播者更全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更细致的挖掘内心感受,更准确的传达主题思想。如果没有沉静的创作环境,传播者也可以对主观感受进行传播,但是这个主观感受将不会是传播者最心底的,最深处的感情。
(三)传播者的立场
表现主义作家指出,在表现主义看来具象传播者都是反社会者。他们是要解救处在濒临灭亡的社会中的人类,通过对主观意识的传播,来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引导接受者寻找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
四、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的传播内容的认识——主观精神、感受、体验是具象传播的传播内容,而不是生活的本身
具象传播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永恒的思想,具有普遍的、大众化的特征。同时具象传播是高度抽象的体验符号化活动,被传播的不是特殊的个性体验,而是普遍的共性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来自具体的生活环节,而是来自时代的社会的总体性质。
表现主义作家认为,具象传播的传播内容是主观精神(感觉、体验、激情),而不是客观现实面貌。作品形象是对某种品质和思想的象征性编码,要求读者做象征化解读,用极端化的形式和结构形成具象传播中相应的极端化感受。其中怪诞和梦魇,不是形式和结构本身的属性,而是传播中对这种极端化的形式和结构所产生的体验。
表现主义传播者强调传播的内容是主观感觉、主观体验和主观激情。传播者把主观意识编码成具象的各种传播载体形式,接受者再把具象的载体形式解码成传播者所要传播的主观意识信息,这样的传播过程能够更准确的表现传播者的传播意图。传播者希望接受者可以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主观感受,同时,希望接受者可以通过传播的信息自己产生怪诞的、极端化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作用于
社会。
文学领域上,表现主义作家所选择传播信息的题材大多是对西方现代城市物质文明的一种厌恶,对西方科技文明发展的一种抵制。“表现主义文学所表现的一般都是厌恶现代西方城市文明的题材,借以对西方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人的异化以及帝国主义战争进行揭露和批判。”在表现主义作家看来正是因为物质、科技的大力发展,才使得战争不断的爆发,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压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带来了阻力。表现主义的传播者认为精神上的进步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只有通过传播主观意识才能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表现主义的传播者力求通过对个人主观感受、主观意识的传播,来丰富接受者的精神生活,增加精神力量。
表现主义传播者反对对客观现实进行直接描述,“文艺创作的任务只是在于将个人的品质和特征任凭作者的灵魂去主观地表现,反对对客观世界作实际的描述。”他认为传统的表现形式,即对客观世界的描写不是艺术的本质,提出只有对人内心世界感受的表现才是艺术的本质,才是传播的本质,才是真实的本质。因此,表现主义的传播内容应该是对主观感受的激情描述,要求展现人的永恒的品质。此外,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某种思想感受、某种理念的代表,具有普遍性。
绘画领域上,“表现主义画家主张脱去外形的束缚而强烈地表现个人的意念。”表现主义创作者要求传播者要通过事实的现象去了解事实的本质,用夸张的、怪诞的图像来表现个人的主观意识,来传播事实。反对传统传播方式对传播内容的要求,摒弃对客观事实的直接传播。表现主义创作者对图像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图像也要表现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现实。表现主义传播者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具象传播的传播载体来传播主观意象,实现了传播目的。
五、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的传播方法的认识——传播主观信息运用的具象创作方式是反自然型
具象传播具有独特的创作方式:“写自然型创作方法,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描写创作方法;仿自然型创作方法,模仿生活的客观实在进行形象塑造的一种创作方法;超自然型创作方法,依照與生活现实的感性形态不同的逻辑去塑造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反自然型创作方法,塑造无逻辑、无规则的形象本身的一种创作方法;象征型创作方法,塑造与表现对象有并列性关系的形象的一种创造方法。”表现主义传播者运用夸张的具象表现形式来达到传达主观意象的效果,运用具象传播中的组合编码的传播手法来达到传播的目的。具象传播的传播者为受众建立起一种新的具象传播的传播意识,传播信息要具有普遍性。
在表现主义作家看来,具象传播是要运用荒诞的、夸张的、反传统的表现形式。“他通过极度地夸张和歪曲那些现实主义的艺术标准看来是外部世界客观特征的东西,具体地表现处于极端的心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表现主义传播者运用的表现方式是夸张的、怪诞的,目的是使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一种与传播者相同的感受。
表现主义传播者与传统形式的传播者在运用创作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如自然主义、印象主义等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是有逻辑性的,稳定的,有规律的。而表现主义作家则背离了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他们运用怪诞的具象传播表现方式,使接受者产生艺术传播接受中的紧张、躁动、梦魇、无奈、惶惑等心理体验,形成和这种体验相对应的现实判断和社会评价。
文学作品中,表现主义的“整部作品看起来不协调,不统一,情节变化突兀,前后缺乏联系,没有逻辑,不合常情”;“作品的情节怪诞,变化突兀,形体和色彩上过分地夸张,大量地运用内心独白的潜台词和梦境的手法。”情节的怪诞,色彩上的夸张运用,内心独白的大量使用,使得表现主义的作品充满了激情。
表现主义作家在描写人物时,大都是运用符号。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没有姓名的,仅仅是一个个符号。这是与传统的文学流派在表现人物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表现主义传播者希望把人物由个性变为普遍性,通过描写一个人来展现一类人。“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抽去了具体的个性,而只是某种共性(精神品质或思想观念),人物都是抽象的、象征性的、不具体的、不成比例的,或没有血肉的,甚至连人称都没有。”正是反映了这一点。
绘画作品中,“表现主义的画家倾向用参差不齐的线条来描绘扭曲的物体和形式,用表现的,经常是苍白的颜色代替自然颜色。”表现主义传播者习惯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其目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图像塑造,来表现传播者的主体感受,渲染气氛,增强传播效果。
音乐作品中,“表现主义音乐完全抽去了理智性,它用极其夸张的、甚至是病态、疯狂的手法去表现某种意念、某种情绪,以刺激人们的精神。”表现主义创作者运用了疯狂的表现手法,用夸张的、病态的音符来表现传播内容。音乐的情节是不连贯的、不协和的,破坏了传统的调性,节拍节奏是十分复杂的,给接受者带来了一种混乱的感觉。
戏剧作品中,“表现主义的戏剧家倾向于表现无名无姓的人类类型而不是个性化了的人物,以插曲式的表演取代情节,来表现紧张、动摇不定的感情状态,时常把对话分裂成喊叫的、似乎是不连贯的句子短语,使用面具和抽象的、或不平衡的、散乱的舞台布景。”表现主义传播者运用了具象传播的组合编码的传播手法进行了传播,传播者根据传播的需要自由组合影像。在这里,影像只是传播者用来传播主体意识的工具,传达传播者的意图。
六、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的传播载体的认识——具象赋予了信息载体的表现功能,按照自身形象体系的逻辑构成了“语法”
表现主义作家认为,具象传播的传播载体---画面、音符、语言与文字,是简单的、怪诞的、梦境的、奇特的,摒弃了传统的结构与叙事风格。具象传播的传播载体包括语言载体与非语言载体。表现主义作家在传播上则更多运用的是非语言载体,语言载体也有涉及。
表现主义作家在文字、图像、声音等传播载体的运用上充分展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在文字的运用上,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它强调夸张的、不连贯的;在图像的运用上,主要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它突出粗线条的、色彩的渲染;在声音的运用上,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中,它表明音符的怪诞、旋律的不协调。总之,表现主义在运用传播载体上背离了传统的运用形式,是一种反传统的表现形式。具象传播的载体在这种反传统的表现形式中也形成了符合自身规律的新的一套理解世界、展现世界的传播体系。具象传播为受众建立了一个新的认知世界的结构方式,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的不足。
表现主义文学的语言是十分简练的,是不连贯的,是不和逻辑的。表现主义的传播者正是通过这种语言来表现传播内容,突出主观思想的荒诞性。“在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语言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表达方式,而使它成为一种不连贯的、简练的、电报式的形式。在结构上,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和旁白、潜台词、梦景、从而作者直接加入到作品的人物中去抒发见解,提供了条件。”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在文学结构上,表现主义的文学作品也是与传统的文学流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作品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旁白,利用作品中的人物去直接抒发传播者的主观思想,使传播者的激情得到了宣泄,同时也感染了接受者。
七、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受众的认识——运用具象传播使受众建立起新的、与传播者相似的认识系统
把主观意象传播给受众,要求读者做象征化解读,使受众通过传播的信息由自己内心产生荒诞的感觉,从而实现传播的效果。
表现主义作家提出,具象传播的接受者是通过激情的体验而不是形象的感知来完成接受活动的。表现主义传播者运用具象传播的传播手法,把人的内心感受和主观意识传达给接受者,使接受者与自己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用激情去传播信息,去感染接受者。接受者也用激情的体验对主观感受进行反馈,这种反馈往往是主动的,而非强制的。
表现主义者把艺术的创造者即传播者与艺术的欣赏者即接受者看作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双方。“‘直觉即表现,他认为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美、就是艺术,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把语言和艺术等同起来。”传播者与接受者同样进行着艺术的创造,而不是传统文学创作中的传播者是创造的主体,接受者是欣赏的主体这种关系。表现主义的这种传授关系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对传播者与接受者进行了全新的定位,找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联系。
八、表现主义对具象传播的传播过程的认识——一种用符号来建构具象,再由具象生成主观意识的传播
过程
具象传播的过程不是形象和意象的转换过程,而是理念和形象的解喻过程。
表现主义作家认为,具象传播的过程是对主观意识的直觉性阐释和解读。传播主体通过传播主观意识来喻示现实的某些性质,接受主体通过感受主观意识来体验现实的某些性质。传播的方法是以内喻外,用体验象征现实。具象传播要求传播者能够把传播信息转化为符合信息性质的具象载体,运用载体进行传播;要求接受者把具象承载的信息还原为传播者的主观感受,通过还原加深对主观感受的认识。
“主张‘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真实的源泉。他们把真实看作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他们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过程,就是‘以内向外而不是如同印象主义者那样的‘从外向内。”表现主义者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真实的表现,传播的过程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展示的过程。从最深处的感受来表现事实的现象,是表现主义传播者传播信息的一种方法。
表现主义是运用具象传播来进行传播的,它体现了具象传播的传播规律以及传播特点。具象传播为人类传播信息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也为人类认识世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认知结构。(作者系国际商报社记者)
注释:
①杨钢元,《具象传播论——形名学之形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版第1页
②杨钢元,《具象传播论——形名学之形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版第146页
③赵乐甡、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106页
④朱立元,李均,《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70页
⑤章俗,《西方现代派文学参考资料》,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1984版第28页
⑥章俗,《西方现代派文学参考资料》,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1984版第28页
⑦赵乐甡、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106页
⑧赵乐甡、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106页
⑨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206页
⑩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207页
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版第149页
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版第163页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27页
周红兴,《简明文学词典》作家出版社1987版第479页
赵乐甡、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593页
杨钢元,《具象传播论——形名学之形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版第199页
〔美〕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
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208页
周红兴,《简明文学词典》作家出版社1987版第479页
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207頁
〔美〕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
赵乐甡、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594页
〔美〕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15页
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208页
朱立元,李均,《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71页
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 杨钢元.《具象传播论——形名学之形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赵乐甡,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3] 章俗.《西方现代派文学参考资料》.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社,1984.
[4] 朱立元,李均.《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文化部教育局.《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 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7]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周红兴,《简明文学词典》.作家出版社,1987.
[9]〔美〕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刘叶琳,国际商报社记者,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