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杜甫教子诗看其教育观

2015-05-30汪楚红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观杜甫

汪楚红

摘 要:杜甫在秦陇和夔州两个时期的教子诗中寄寓了仁义、孝道、文才的目标期望。杜甫尊重儿童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不同的性情禀赋,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究其教育观的形成原因,与其先祖的榜样力量、杜氏奉儒守官的家风以及自身的壮志未酬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杜甫;教子诗;教育观

对治家和教子的重视,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自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伊始,治家教子的专书不绝。作为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杜甫,虽没有严格意义的“家训”“家书”,但以教子诗的方式集中传达了其教育观。

杜甫长子宗文,字熊儿,次子宗武,字骥子。据《杜甫年表》,宗文约生于天宝九年(750),比次子宗武长3岁。杜甫的教子诗主要集中在秦陇和夔州两个时期,本文以仇兆鳌《杜诗详注》为据,统计了这两个时期教子诗概况:(详见表1)

从创作的时间看,主要集中在至德二年(757)和大历元年(765)至大历三年(768)两个时间段,这一时期杜甫四五十岁,正值人生中年,对世事的洞察和人生的丰富历练令其教育理念更为成熟。从写诗对象看,杜甫单独写给宗武的诗明显要多于宗文,看出对宗武更为器重,寄托了更多期冀。

一、杜甫的教育目标

杜甫对两子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仁义、孝道、文才三个方面。

其一,重仁义之心。写《催宗文树鸡棚》时,杜甫患病已久,养了50只鸡望治疗风病。这些鸡“蹋藉盘案翻”,杜甫吩咐仆人在墙东树了高栅栏,又编了笼子将鸡圈养起来,可还是有一些鸡从稀疏的地方钻出,污染凉席。杜甫希望宗文能督促仆人将鸡棚修好并加强对鸡群的管理。仇注解释此诗说:“此面命宗文之语。‘我宽四句,宗文答辞。‘笼栅四句,公复申嘱。有栅则鸡不啄蚁,有笼则狐不噬鸡。且各领长幼,勍敌不争,所以区分诸笼者又悉矣。‘损益,查笼栅之不齐;‘剖析,别鸡群之异党。”杜甫树栅编笼,目的的是使鸡、虫蚁和狐貉各处本分,不相互侵扰危害,借鸡棚一事感召宗文心含仁义、善待生灵。

其二,对孝道的弘扬。“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曾参是孔门弟子中国孝行的典范,所著《孝经》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总和。《新语》中:“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曾参不仅以言论提倡孝道,更身体力行侍奉父母。杜甫希望二子能以曾参为榜样,在平时言行中践行孝道。杜甫还借老莱子的故事劝诫儿子行孝不在于形式。“休觅彩衣轻”,老莱子以孝行闻名,七十岁时还常身着彩衣,走路也装着跳舞,以娱乐父母,甚至在取浆上堂跌倒后,还故意装着婴儿啼哭,在地上打滚。杜甫不赞同这种表面形式的行孝,以“休觅”一词告诉儿子行孝不必如此“悦亲”。

其三 ,对文才的重视。杜甫希望儿子饱读儒家经典,“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树立文学的榜样:“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子游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子游位列文学科第一名,子夏也以文学著称,相传《诗》《春秋》由他传授。杜甫还特别重视对儿子作诗才能的发掘,《宗武生日》中夸赞宗武的诗名,“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疼爱并器重地给了宗武诗歌极高的评价。“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更是对宗武承担家族使命的期望。“熟精文选理”是传授了作诗的诀窍,杜甫选择唐朝科举的教材《文选》,意在培养儿子的文才,期以诗歌作为政治的敲门砖,实现经世致用。

二、杜甫的教育方法

杜甫注重教育的循序渐进,尊重二子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秦陇时期,宗文8岁左右,宗武5岁左右,便以赞扬为主,《忆幼子》“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此时的教育形式也主要是背诵诗歌,《遣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夔州时期,宗文已16至18岁,作为长子有能力也有义务分担一部分家庭事务,所以有了《催宗文树鸡棚》。对于次子宗武的功课教育,也从诵读诗歌转为系统阅读文选:“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能尊重儿子的成长特点,在幼时顺其天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之后再顺势而为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促其上进。

杜甫能发现二子不同的禀赋并给予积极引导。对于长子宗文,杜甫更看重的是他管理家事的才能,对于次子宗武则寄托了继承家风、写诗作文的期望。并非偏心,而是杜甫细心注意到了他们不同的天资,并加以引导发展。早在宗武五岁时,杜甫就发现了其作诗潜能,自然尽心培养他的作诗才能。这种有区别有方向的教育方式,遵从了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杜甫教育观形成的缘由

首先是源自先祖的榜样力量。杜甫的叔父杜并的墓志铭:“皆文学俊异,无殒厥德。”“文学”是指文化知识,“俊异”指才华出众,“无殒厥德”指杜氏家族中没有人损害家族道德。杜预作为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时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功成名就后钻研经籍,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对后世《左传》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更大。杜审言在初唐文坛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杜甫“诗是吾家事”的自信多半源自祖父的诗歌成就。先祖的杰出成就和诗学传统,激励杜甫自身奋发,也敦促杜甫在教育中以先祖为榜样。

其次是杜氏奉儒守官的家风。杜甫在《进雕赋表》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奉儒”是家族崇儒的观念,“守官”则是家族成员投身仕途的传统。所以杜甫的一生都是为实现这种“素业”而努力。正因为崇尚儒學的家族传统理念和自身受到的教育,杜甫对于自己后代,自然也希望他们能认同自己的理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违仁,不忘本,接受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价值观。所以他将儒家的仁义思想作为了教子的重要内容,并希望儿子学习儒家经典,写出治世文章,登堂入室。

再者,是杜甫壮志未酬的寄托。

纵观杜甫的一生,虽然他始终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念要求自己,渴望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这一理想始终没有实现。杜甫曾经对自己的才能颇为自负,认为自己七岁能诗,才敌扬雄、枚乘。但他一生只当过几个小官,颠沛流离,尝尽世态炎凉、生活悲辛,抱负和才华始终得不到施展。直到晚年,他百病缠身,却依旧不忘致君济世之心。所以他对二子是充满寄愿的,更对天资聪颖的次子宗武抱有极大的希望。虽然杜甫对宗武的赞颂有一些夸张,对其要求和期待也过高,这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杜甫壮志未酬的不甘,只能将未完成的心愿“达者得升堂”托付给儿子,所以对宗武的教育格外用心。

虽然宗武无诗流传,但是从史料来看,宗武的确有才。仇注在《又示宗武》引胡夏客说:诗云“觅句新知律”又云“试吟青玉案”或疑公有誉儿癖,非也。宗武定是有才,若宗文则“但使树栅”耳。宗武并非不成器、辱没家风,只是因为时运不济,世乱家贫,未能实现父亲弘扬诗风的遗愿。虽未弘诗名,宗武将杜甫所传授的家风精神传递了下去。宗武的儿子嗣业,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杜甫去世四十年后,竟然能够克服路途艰难,将杜甫的灵柩从湖南耒阳迁葬于河南偃师,归葬祖茔,成就历史一段佳话,可见杜甫的教育并非空无结果。其实,诗才和名声都是次要,儒家的仁义和孝道,积极进取、不改其志的人生态度才是杜甫最想传达给子孙后代的。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陆贾.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育观杜甫
杜甫的一生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杜甫改诗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杜甫与五柳鱼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杜甫的维稳观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