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5-05-30张玲瑛
张玲瑛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很多教师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却常常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课堂的低效。通过分析合作学习在课堂实践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思考相关的对策,教师可以开拓使合作学习通向高效化的途径。
【关键词】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0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人已经意识到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可以避免孤陋寡闻,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发展。一般来说,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任务,组成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小组(一般不超过六人)进行讨论、探究或实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不但能加深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合作意识,而且能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略有差异的视点与认识的碰撞,不同程度上各自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带着问题观察思考[1],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小组学习进行优化管理,不断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现状
尽管这一学习方法有众多的好处,而且在中小学课堂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必须承认,在面对当今课堂教学现状时,我们还是能发现合作学习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下分析几个主要的方面并探索原因及对策。
(一)过度使用,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合作交流,提高课堂的活力。但是有些教师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过分强调“合作学习”模式形式的重要性,为分组而分组,为讨论而讨论,讨论后各小组依次发言,教师听完回答就结束了。这种过于频繁又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势必导致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短、效率低,难以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参与不均,动力不足
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来看,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参与度较高,频频发言,而学困生往往由于自卑或羞怯的心理,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只是充当了“听众”“看客”,偶尔附和几句。在总结汇报时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而不是合作的成果。一方面学优生积极思考却缺少思想碰撞,另一方面学困生羞于表达以致逐渐减弱了思考的动力。所以有些学生不愿意合作,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也就有迹可循了。
(三)疏于指导,缺少技巧
教师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到自己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甚至只是冷眼旁观,忽略了对学生的指导,有些学生即使有合作的意愿也难以发挥。讨论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不均衡、交流的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及时去发现并给予指导,但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交往的监控和对学生合作意识与技巧的培养,使有些本来不愿合作的学生更加没有动力参与合作。
二、合作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几个现象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现状,但足以提醒我们反思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忽视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师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不断竞争才能显现自己的优秀,学生之间也因此不常合作,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多数教师在学生时代更加缺乏合作学习的体验,所以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没有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培训,转变教学观念、吸收新的教育理念。
(二)忽视合作要素的机械模仿
教师为了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往往关注合作学习的外部形式和基本流程,很少研究其内在机制,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成长。经典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积极互赖、个体责任、积极互动、社交技能和小组加工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教师组织的每一次的合作都面对不同的情况,过于形式化的合作教学或者对某个合作教学的模式进行生搬硬套、机械模仿,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各方缺乏有效的交流
首先,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从提出、推广到实施、反馈,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流畅的过程,但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往往由于沟通的不足而在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之间造成矛盾。其次,在倡导学生合作的学习的同时,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被忽视,教师之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把握合作学习的系统性。最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教师难以放手让学生主导合作化的学习。由于教学系统中的各个方面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合作学习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想的高效成果。
三、合作学习有效性对策
高效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但教师要发挥主动性,端正态度,积极应对,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带动下彰显活力。
(一)理解合作学习实质,制定合理任务
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不仅是形式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在互相信赖、理解整合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针对某个问题的合作讨论既要达到对问题的探究有一定深度,还要求学生在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上的提高。不同年级对学生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安排活动,最好设计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既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确保小组成员共同参与。[2]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有周密的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3],并且要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和某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上分别予以把控。
(二)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教师间的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程度是与课外的交往情况分不开的。平时关系好的同学在讨论时更加容易敞开心扉交流各自的观点。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交流情况,课间可以观察学生的活动,或向班主任多多了解。班主任也可以让不同任课老师聚集起来,为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专门的探讨。这种教师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对学生整体发展情况的了解,而且对班主任的课堂管理也有益处。
(三)合理分组,加强指导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按照性格、性别、特长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并且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分工,追求合作的效率。教师可以为小组长安排组织的任务,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记录、整合,小组合作的成果就不再是某个同学的“个人意见”了。现在课堂上的讨论大多是以学生座位靠近来分组的,那么教师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以便于学生课堂学习和课下交往为宜[4]。
(四)鼓励合作与积极反馈结合
合作的意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也更容易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和过强的竞争意识。为了使合作学习达到预想的目的,教师在组建好合作小组之后就要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对羞于发言、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教师可以让他们也学习倾听别的同学的意见,进一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和总结。在这样的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开始向别人学习,体会了合作学习的最基本方法,比如表达与倾听、相互讨论、改变自己、形成共识等。
合作意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合作学习中培养和积累的,所以每一次合作都要为下一次合作打基础。而如果课堂缺乏反馈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消极情绪。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持久地保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必须建立可作为动力的评价机制。[5]对于小组合作的成果,教师要从多方面给予反馈和评价:讨论出来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对问题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否可以拓宽?小组成员是否全面参与?分歧是否得到了协调和解决?小组合作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合作任务之后,教师就不仅要对学生的回答做点评,还要对学生的合作过程作分析,也可以要求作为个体的学生反思自己的参与情况[6],在鼓励的同时提出展望。学生都是希望被肯定的,教师积极正面的反馈会使学生在下一次的合作中有更大的进步。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总会遇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合作学习"这个主题也一样。如果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挑战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在一步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模式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秦俊彦.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吉林教育·教学,2013,(1):50.
[2]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桑宁.中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实践和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81.
[4]王鉴,李泽林.如何让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掌握合作学习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03.
[5]张希凤.让合作学习“掷地有声”,语文教学显高效.[J].2012,(5):42.
[6]刘平平.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