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等待戈多》中的异化现象
2015-05-30刘亚娜
摘 要:异化现象是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之一。本文试从存在主义视角入手,分析贝克特是如何利用异化现象揭示二战后西方社会荒诞的生存状态和人们的尴尬处境。
关键词:异化;存在主义;荒诞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体现了他对人类及其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贝克特凭借他独特的荒诞派写作风格,成功地通过一个简单而又荒诞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
一、人与环境的异化
人与环境的异化表现在人类的孤立状态、自我监禁和无所作为。贝克特一开场便用一种突破传统戏剧的场景设计来传递人与环境的异化:一条偏僻的小路。一棵秃树。黄昏。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如此凄凉简单的场景暗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已经恶化到了极其悲惨的境地。剧中的人物被搬离了自己的家园,置身于孤立荒野,日复一日等待着一个不确定的拯救者。他们无所事事、百无聊赖、饱受折磨却依然固执地在路边等待着……。在封闭的空间中有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路。“路”可以将人从一个地方带往另一个地方,通常暗示着运动、发展、进步。本剧中的“路”为主人公们摆脱虚无缥缈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弗拉吉米尔和爱斯特拉岗选择了放弃。
弗拉吉米尔:恩?我们该做什么?
爱斯特拉岗:什么都别做。这样更安全。[1]
两个流浪汉被放逐于冷酷无情而又神秘莫测的世界,没有方向,无所作为。最终结果就是将自己禁锢其中而无法解脱。贝克特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换而言之,人类处于一种禁锢、孤立、压抑的生存状态。
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人与人的异化一方面源于人类精神的孤独,另一方面又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语言交流的障碍。正如萨特所说:
“……的确,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内心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2]
剧中人物的生存环境是相当绝望而又痛苦的。身陷其中的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苦苦等待。然而无尽的等待必然随着难以忍受的孤独和苦闷。在这样极端的生存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到了极点,缺乏关爱与信赖,但是他们为了摆脱无边的孤独感又不得不相互依赖。
弗拉吉米尔:戈戈,你真是个难以相处的人。
爱斯特拉岗:我们分开更好。
弗拉吉米尔:你总是这么说,可又会回来。[3]
虽然剧中人物只有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但是他们却无法彼此理解和相互沟通。这种陪伴毫无快乐可言。
弗拉吉米尔:我感到孤独。
爱斯特拉岗:我做了个梦。
弗拉吉米尔:我梦到……
爱斯特拉岗:不要跟我讲![4]
从人物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两人将自己牢牢地禁锢在自己的意识流之中,丝毫不理会对方的想法。通常爱斯特拉岗需要花费一番力气来向让弗拉吉米尔解释,可当他们终于说到同一个话题的时候,另外一方却又转换到其他话题。此外,剧中人物的语言充满重复、停顿、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配合默契的时候越来越少,彼此之间的异化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人与本我的异化
人与本我的异化可以概括为人物身份的迷失、动物化的蜕变,身体到精神的畸形扭曲。弗拉吉米尔和爱斯特拉岗是两个身份不名的流浪汉。他们来到这条乡间小路的动机模糊而又神秘。两个人真实地存在着,却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荒诞的世界和无尽的孤独感迫使人们向动物化蜕变。当幸运儿“思考”的时候,他发出动物般“呱呱呱呱”的声音。波卓和幸运儿的关系更像是马戏团的训兽师和野兽。一出场,波卓用绳子栓住幸运儿的脖子,像赶牲口似的赶着他在前走,不断地骂他是猪。波卓把幸运儿当作一种温顺的、毫无尊严的动物。用波多的话说:“一条老狗都比他有尊严”。
从戏剧的表现形式上看,人物的畸形、残缺有利于将他们限制在狭小的舞台空间,并且为他们的不作为做好铺垫,同时更有利于突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二幕,波多成了瞎子,失去了昨天的记忆;幸运儿变成了哑巴,无声无息。两个流浪汉的状况也每况愈下,生活变得没有乐趣、没有激情。此外,剧中人物还表现出精神分裂、虐待狂、受虐狂等精神病症状。幸运儿作为受害者,却对施暴者变态地顺从。这种过分地依赖与顺从让波卓抓狂。即便如此,波卓始終离不开自己的施暴对象。显然,他们之间就是典型的虐待狂与受虐狂的关系。弗洛姆认为“正是由于无法摆脱个人的孤独,才与他人建立共生的关系。这就是虐待狂倾向和被虐狂倾向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所在。”[5]剧中人物的迷失、蜕变以及身体和精神上的衰退暗示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已经变得残缺不全,希望之光随时间幻灭,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毫无意义。
塞缪尔·贝克突破传统的束缚,将异化现象运用到戏剧创作之中,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生动地揭示了二战后人们荒诞、孤独、空虚的生存状态。从而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
参考文献:
[1]Beckett,Samuel,Waiting for Godot. London:Faber&Faber, 1965, P:18.
[2]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周熙良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2.
[3] Beckett,Samuel,Waiting for Godot. London:Faber&Faber, 1965, P:17.
[4]Beckett,Samuel,Waiting for Godot. London:Faber&Faber, 1965, P:15-16.
[5]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 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209-210.
作者简介:刘亚娜(1981–)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讲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