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太炎经学研究

2015-05-30刘鹏刘奇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章太炎经学国学

刘鹏  刘奇

【摘 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经学家,他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界对他的经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的过程,但迄今为止,这一研究过程仍在探索之中。

【关键词】章太炎;经学;国学

章太炎(1869-1936),名炳磷,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人格,更名绛,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近代学者,思想家、经学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源的代表人物之一。章太炎早年曾师从俞樾、黄以周、谭献等研习经学。晚年以讲学为主,提倡读经。在经学、语言文字学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成为近代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

一、章太炎学术回顾

章太炎早期学术研究深受俞樾影响,继承了乾嘉汉学的风格,主要精力用于语言文字和历史方面,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文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历法、章律等。这时他相继写出《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考证著作。开始他没有严格区别今古文,其《膏兰室札记》与《春秋左传读》中常有今文学家,甚至对今文学家所述俗的谶纬也表示理解,同时他也兼容宋学。从29岁起,章太炎“始分别古今文师说”,视《公羊》为“诡诞”,对康有为的《新学历经考》批评为“恣肆”,而自称“私淑刘子骏”,这表明章太炎与今文经学立异,实由康有为借今文们改而缘起(参见《太炎先生门定年谱》)。这一年,他作《春秋左传读》,在《序》、《后序》、《叙录》和《今广文辨义》、《驳箴膏盲评》等文中批评今文经学。章太炎坚持认为《左传》不伪,丘明“亲见素王”,孔子作《春秋》,与丘明作《左传》,经传相辅相成,“孔子之旨,本行传见”,指出《左传》才能体现孔子作《春秋》的本意,而《公羊》迟于《左传》,得之“传闻”。

如何评价孔子和刘歆是章太炎与今文学家争论的焦点。孔子作为儒家的宗师,今古文学者都毫不例外地加以推崇,然而尊崇的角度不同,带来了理解的不同。今文学者认为孔子删定六经,借六经传“微言大义”为百世制法,所以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古文学者则据孔子自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视孔子为编订六经的史学家和授徒讲学的教育家。今文学者廖平甚至说“六经皆孔子所撰”,“尧舜汤武之治皆无其事”。章太炎批评廖平“欲极崇孔子”,不惜对有文可征的历史事实肆意歪曲,认为“尧、舜,周公适在前,而孔子适承其后,则不得不因其已成者以为学,其后亦不得不据此删刊以为群经”,因而“不得谓其中无前圣之成书”,从而肯定了孔子删定六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章太炎坚持“孔子是史学的宗师,并不是什么教主”的观点,是针对康有为立孔子为“教主”成立“孔教会”而发的。至于刘歆,一直受到今文学者的攻击,而章太炎自称是“刘子骏之绍述者”。他指出:“刘向父子总结《七略》,入者出之,出者入之,穷其原始,极其短长,此即与正考父、孔子何异?”刘向、刘歆父子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的汉代,积极从事旧籍的整现,古文也得到了清理,尤其是刘歆研究《左传》,并引《左传》解释《春秋》,使人们对文字简单隐晦的《春秋》有了接近正确的理解。因此,章太炎推崇刘歆的学术研究,实际上是基于古文经学的立场。

二、章太炎经学研究

章太炎的经学研究,兴趣在于《春秋》,自变法运动夭折直至辛亥革命从日本归来,十余年间“独抱《春秋》”。章太炎研究《春秋》一方面是“夷夏之辨”,另一方面也有现实政治的需要,那就是批驳康有为、皮锡瑞等鼓吹“孔子改制”说,为现实政治服务。他认为东汉经学家郑玄定《王制》成书于周赧王之后,是“暖昧”不确之论,认为《王制》出自“汉文帝时使博士刺六经为之”;他运用乾嘉汉学家考证的方法,指出《周礼》三百六十官,是官号而非只三百六十人,同一官号“有正有二有考”。章太炎对《王制》制作的批评,对《周礼》的考证,表面是学术之争,实质是驳斥今文学者力主《王制》为孔子改制的根据,借孔子以言“改制”立宪。因此,章太炎研究《春秋》,是汲取《春秋》中的思想材料,阐发自已的政治思想。

《春秋》位居儒家“五经”之一,《左传》素有“大经”之称,二者都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儒家典籍。在中国经学史上,经古文学派十分重视《春秋》、《左传》的研究。章太炎作为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的《春秋》、《左传》研究不仅在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卓有影响。章太炎对《春秋》、《左传》主要有以下论述:一是以《春秋》为经史一体,孔子所修。章太炎对《春秋》的论述多从宏观理论着手,内容涉及《春秋》的缘起、性质、授受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左传》传授信而可考,不可造诬。章太炎首先考证了《左传》的始作者,还考证了《左传》与《国语》的成书次序。三是对《春秋》三传的关系多有研究,虽主《左传》,但并不排斥《公羊》、《榖粱》二家。四是对《春秋》、《左传》的笔法、条例、行文、义理等不同之处也尽量作出解释。

章太炎对《周易》也有论述,他认为:“《易》当殷末,故事状不及周世”,并根据《易》传中“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断定《周易》的作者“为文王则明矣”。这显然是针对今文学者视《周易》为孔子所作的观点研发。章太炎对《周易》的论述相对《春秋》为少,但却言精义要,富有创见。首先,章太炎对易学源流即《周易》的作者及成书过程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认为,从渊源上讲,孔子的易学思想系承袭文王而来;《易》经孔子研读和整理后,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易传·系辞》确为孔子所作。其次,是对《周易》义理的阐释。章氏易学的主要特点,是从多角度、跨学科就《周易》的义理之学进行阐释。《八卦释名》是章太炎以文字学解易的代表之作。以史说易,即从历史学角度治易。章太炎除从传统历史学的角度解释易学,还积极运用近代社会学理论、新史学理论阐释《周易》。援佛解易,是章太炎《易》学的一大特色。

章太炎对《礼》也有研究,尤其是对《丧服》花了很大的功夫,章太炎对《周易》与《礼》经的研究,虽也夹杂着他对现实社会的理解,然而与《春秋》研究相比较,则已明显远离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几为纯学术的研究。晚年的章太炎不满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内容,潜心经学研究,公开提倡“尊孔读经”,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再度走上了当年研究古文经学的老路。

章太炎虽然在清末已经享有“经学大师”的声誉,但其有关《尚书》的著述,大抵成于民国以后。章太炎《古文尚书拾遗》的学术价值,从他的自我评价中不难看出,他说:“余有《古文尚书拾遗》,自觉较江(声)、王(引之)、孙(诒让)三家略胜。然全书未能通释,此有待后贤之研讨矣”。这一评价基本符合实际。章太炎经学成就是突出的。治经重点,以《左氏》《春秋》为主。治《易》,别具特色,极富思辨色彩;治《书》时间虽晚,但参稽新发现的石经,较接近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治《诗》,重在文论,如“诗主性情”说就受到今人的积极肯定;治《礼》,现实性强,带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皮锡瑞.经学通论[M].中华书局,1954版.

[2]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

[3]何成轩.章太炎的哲学思想[M].湖北人民出版色,1987版.

作者简介:

刘鹏(1981~)男,汉族,山东省枣庄市人,研究生学历,中共望谟县委党校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图书馆学。

刘奇(1984-)男,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研究生学历,贵州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猜你喜欢

章太炎经学国学
章太炎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垂”改成“掉”,好不好?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典范 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