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国产商业纪录片
2015-05-30唐潇霖
唐潇霖
羊年春节还没过完,农历初十那天,恰逢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以下简称《舌尖》)总导演陈晓卿的老领导过生日,两人相逢不免感慨良多。2002年,陈晓卿正是向这位老领导第一次报了他渴望做的纪录片选题:《味道中国》,希望通过中国美食,关注中国人生活、社会的变迁。这一酝酿便是十几年,最终酿出了《舌尖》系列这坛“好酒”。
一部纪录片,愣是做成了可以与综艺节目相媲美的“产品”,无论是社会关注度、收视率、商业回报等,都打破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多项纪录。不过,在陈晓卿眼中,自己还是那个爱美食、爱纪录片、有点情怀和梦想的“老男人”,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作为“体制内”的央视纪录片导演,要想做好《舌尖》这种商业化类型的纪录片,他总是在强调:“观众永远是对的!”
羊年春节期间,央视有7个频道播出了《舌尖》系列,每天重播13次,该纪录片俨然已成为逢年过节电视台的必点“菜目”。
反复重播源于观众喜爱,收视率即是明证。2015年春节7天长假间,《舌尖》系列的市场平均份额0.89%,创纪录频道开播以来假期特别编排的历史新高。2月18日播出的《舌尖1》全网收视率0.74%,2月19日《舌尖2》的全网收视率1.05%。后者在2014年首播时的最高收视率全国网2.717%,收视份额6.93%。
两季《舌尖》可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纪录片,没有之一。《舌尖1》促进了纪录片的社会化普及——从没有哪一部纪录片能收获如此多的关注目光,让中国的纪录片市场迎来曙光,让以往苦于拍摄资金和播出平台难求的中国纪录片导演们看到了希望。
《舌尖2》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纪录片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海外市场的开拓。“《舌尖2》在经济效益上是《舌尖1》的数倍,仅网络版权销售就超过3000万,更大的收益来自于广告收入和海外版权销售”,陈晓卿告诉《综艺报》。去年5月30日,《舌尖2》在央视收官。彼时,这部投资1000万元左右的纪录片已经创造出了超过3亿元的收益,有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舌尖2》的节目播出权。
在收获巨大成功的同时,《舌尖2》也遭到网上的一些质疑。不过,与一些国内观众认为“讲述人物故事太多、美食偏少”的观点相反,国外观众对此却好评如潮。《舌尖2》在澳大利亚播出时收到的多数反馈是:他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空巢老人,第一次知道了还有留守儿童,原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是这样,知道了产业工人的生活状态等等。在海外观众眼中,该片成为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现状的最佳窗口。
“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陈晓卿说这正是其拍摄《舌尖》系列的初衷。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使用“八大菜系”这种叙事结构来体现中国美食。“其实一点设计都没有,如果现在让我说,我还能一口气说出7个。”陈晓卿告诉记者,当一个人沉浸到某一行中,就会发现可以开掘的主题和内容太多了。“我们不想把它说得多全面,只是希望把有趣的故事讲出来。通过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关注社会,关注人与食物的关系,《舌尖2》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
虽然没有刻意地设计结构,但《舌尖2》中那些好看的美食故事,都离不开艰苦扎实的幕后工作——涉及300余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故事,平均每集50分钟展现7个故事。40万公里行程、400个调研地点、150个拍摄地、1000小时高清素材,历时1年的跋山涉水和风餐露宿,最终才成就了《舌尖2》。为了让节目更好看,陈晓卿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故事的回旋性、信息量的密集度、音乐的起伏变化等各种细节对收视率可能产生的影响,甚至文字中语气助词对观众的刺激性等细枝末节。
“在我们所有送去参评的奖项中,《舌尖2》都拿到了大奖,说明我们在技术方面的努力收到了效果,这个成绩是对团队辛苦付出的肯定。”陈晓卿说,对荣誉的满足感更多是为了他的团队,而无关个人荣辱。这位资深电视人多年来已是获奖无数,但在他的家中,却从未摆放过一张照片、一个奖杯或奖状。参与过《舌尖2》制作的导演之一告诉《综艺报》,“因为经历了太多,陈老师早把这些都看淡了。”
陈晓卿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一坛酱,40年》,讲他小时候尝过邻居家做的西瓜酱,味道在心中记忆了40年。“当《舌尖2》的导演从山东调研回来给我看老大娘做西瓜酱的片段时,一下想起了小时候的回忆”,后来这道美味在片中呈现了4分钟,“这可以算是属于导演的一点小福利吧”,他笑称。
人的行为,多少会与自己的童年记忆相关,能够拍出《舌尖2》这样的美食纪录片,或许也只有像陈晓卿这样的美食爱好者才能做到吧。眼下,《舌尖3》已在筹备当中,节目组计划将更多的美食故事呈现给观众。虽然尚未投入制作,但《舌尖3》目前已收获了近2.7亿元的广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