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谪仙记》中的乡愁意识

2015-05-30宋歌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寻根乡愁

摘 要:《谪仙记》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其中的一篇。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李彤本身作为衣食无忧的世家女,在国破家亡之后的一生命运起伏。小说以李彤为代表所体现出的乡愁意识是由小见大,也正是从她一生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乡愁的不可承受。

关键词:《谪仙记》;乡愁;国愁;寻根

谈起《谪仙记》,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作者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怀,或者是主人公所体现的命运意识,小说中所表现的寻根意识或许是作者更想表达的内涵。但这种“寻根”是不同于中国大陆在八十年代出现的“寻根热”,而是作为台湾作家特有的一种寻民族文化的根,它不仅仅指作家身居何地,更指精神上的寻根。

一、离家之愁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对立使当时无论是底层人民群众抑或是社会知名人士都处在纷飞的战火中。在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下,生活在上海的达官贵人都选择离开以躲避动荡的时局,小说中女主人公李彤一家也不例外。作为父母唯一宠爱的女儿,李彤自小便是过着富足的生活,因为家世显赫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似乎李彤的人生都是一帆风顺,不知何谓忧愁。因为时局的混乱,不久李彤便与几个伙伴一起去美国威士礼读书。这是李彤第一次离家,对于当时的她来说,虽然是离开了上海,但是她知道即使只身在外,在太平洋的另一面有她的家,有她的爸爸妈妈。出发那天,她们四个人不约而同地穿上了红色旗袍,而以李彤的旗袍最为鲜艳,所以她们四人以四强自喻时,李彤自己毫不犹豫的说自己是中国。我认为从这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李彤对于自己的身份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小说中还有这样一幕,就是在出发前李彤的母亲搂着她哭的十分伤心,就连她的父亲也在揩着眼睛,但李彤却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似乎并没有对于即将到来的离别有过多的伤感。或许是因为年少,或许是因为还未曾离开,这时的李彤还没明白她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与她从小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世界。但是这也是为她在父母双亡、国家沦陷后内心更加无所归依及最后选择自杀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威士礼的生活依旧是快乐而又张扬的,李彤不出意外是最出风头的那一个。甚至那些美国的富家女都被她压倒了,因此她也就成了威士礼的名人,被选为“五月皇后”。虽然李彤和她的朋友们在美国的生活看似是自由自在、任性而为的,但其实她们的内心都是惶恐而孤独。这种情绪不仅仅是她们特有的,我相信这是在那个年代前往英美等国家许许多多的留学生们所共有的情感特质。远离自己的家乡、祖国,离开了自己固有的文化根基,所以内心的漂泊无依之感是始终萦绕在她们的心头。小说中不仅仅是李彤,黄慧芬、张嘉行和雷芷苓,她们也亦如此。

二、离国之愁

如果说初到美国热情洋溢且张扬的李彤是不经世事的公主,那么转折她命运的事件便是她的父母在1949年1月的太平轮事件中丧生。能够前往台湾躲避战乱是一件幸事的话,搭上太平轮的人都是幸运的人物,那么李彤的父母无疑是幸运的,但事情总是不会按人的意志发展,太平轮在启程几个小时后便与载着木材的建元轮相撞。在得知父母出事后,李彤整个人都变了。病中,她不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愈后,她消沉了很久。后来尽管她似乎恢复了往日的欢笑,但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李彤了。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知道为什么李彤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父母双亡,家产几乎随船沉没,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她就是孤身一人,没有了父母的上海,即使回去,那也不能被称作“家”。除了没有父母庇护,生存对于李彤来说也将成为一个不得不去面临的现实问题。

大学毕业后,她尝试过很多种工作,并且开始喝酒、赌马。小说是以陈寅的视角来叙述李彤的,他与李彤第一次相见是在与惠芬的婚礼上。虽然在见面之前已經听惠芬无数次的说起过李彤,但是见面后才知道李彤即使是遭遇了那么大的不幸后,依然选择让自己是以光彩照人的形象来面对所有人。除了在外形上依旧是那么的夺人眼球,言谈举止上她也丝毫不逊色,能够很快的融入到这个圈子中来,这也让更多不了解她经历的人被她所吸引。李彤让我想起张恨水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世界上每天一个人吃饭的,不计其数。然而没有多人共餐的盛况在前陪衬着,也就平常了。所以一个冷淡的存在,最怕的就是有过去的繁华对照。”这个世界上,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李彤是孤独的,她没有父母、没有家,所以这也是她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在每一次喧闹、热烈的场合都选择要极度的张扬自己,努力的使自己融入到看似一场盛宴的环境中,殊不知越是这样,就越显示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空虚。

如果说只是单纯的背井离乡是被称作乡愁的话,那么乡愁这个词语并不能表达李彤的个人情绪。自古乡愁都是代表着家乡与亲人,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整体。但对于李彤来说,上海是她的家乡,却没有一个亲人,她就仿佛是没有归属的游魂。

三、寻找精神之根

其实对于因时局混乱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来说,也许他们的家世、经历各不相同,但是背井离乡、身处异国之感却是相同的。他们身上都会有一种漂浮在半空中的感觉,对自己的命运难以预料并且充满了迷茫,再加上所要面对的是极度陌生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又增添了一份化不掉的哀愁。女主人公李彤在后来的生活我觉得可以用“游戏人生”四个字来形容,但她是真的在游戏人生吗?显然不是,她喝酒会喝最烈的Manhattan,她跳舞即使是乐感强烈的“恰恰”也能够奔放自如,她身边从来都不会有固定的男伴等等,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很大胆很疯狂的行为下,真正显示出的是她始终都在寻找一种希望。李彤最后还是选择在威尼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她在寻找这种能够缓和她内心空虚与失落之感的希望时失败了。或许在她自杀之前,她的灵魂就已经死了。对于她来说,即使已经离开她所熟悉的文化环境已经很久,但她始终未能在新的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一片天空。最终这种身如落叶无所依的现实处境,让她选择以死来解脱早已疲惫不堪的灵魂。其实李彤的最大悲剧在于个性精神的与世不入,她倔强、执着、傲慢、从不屈就退让,也不随波逐流;她无拘无束、愤世嫉俗甚至有时是目中无人,这样的性格以及它的不可改变,是永远与所生存的世界是不相容的,而且也注定是要被毁掉的。所以白先勇曾经说李彤“最终是非死不可”,而李彤的自杀实质上也是她不妥协的性格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抗争。

读《谪仙记》的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找到作者白先勇先生的影子。在其散文《蓦然回首》中我们知道,在他出国之前,作为家庭支柱的母亲与世长辞,这让他感到悲痛欲绝。在母亲下葬后,他按照回教的仪式为母亲走了四十天的坟,在第四十一天便启程赴美了。临行那天,曾经领兵百万,性格刚毅,喜怒不形于色的父亲竟然在机场老泪纵横。这一幕似乎与李彤的经历很相似,但其中的意味却是截然不同。白先勇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寻根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向读者表达在民族上他认同的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他认同的是中华文化。总而言之,《谪仙记》所表达的就是以“留学生”身份为载体,以东西方文化冲突为表象,由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失落而引发的悲怆感和对家国的浓郁的“乡愁”。

参考文献:

[1]白先勇.白先勇短篇小说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3]白先勇.白先勇自选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447.

作者简介:宋歌,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3级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寻根乡愁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九月的乡愁
乡愁凭寄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船
寻根探源访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