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2015-05-30李绍刚
李绍刚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品德便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坚持以人为本,女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改 以人为本 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84
一、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题中之意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这种社会现象非常复杂,所以很难有确切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本身是具有倾向性的,并且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为先导,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导向作用,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思想观念和思想教育上入手,发挥思想对行动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逐步深入,让行动体现思想教育的教育作用,最终使学生达到思想认识和行为的高度统一。因此,知行合一应该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题中之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思想认识,还要让这些知识和思想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品德便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重要的德育功能,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的课程改革更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提出了很明确的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努力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新课改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单纯认知知识的过程,而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具体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学习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既离不开知识祭奠、思想引领,也离不开具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很好的结合起来,有机的统一起来,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切实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素质的提升。因此,知行合一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必然要求。
三、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让高中思想政治课达到理想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要意识到肩负的重要责任,增强使命感,积极适应课程本身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那么,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
一是要转变思维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前,我们的教育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往往是以本为本,只看到课本知识、考试大纲,而对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关注的太少。教师讲的学生不爱听,学生爱听的教师没有讲,教师往往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所谓的重点内容也是讲了重复多次,但从作业、练习、考试的考察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有的即使是当时有效果,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问题。这些事倍功半的状况经常出现,与教师所讲与学生所需契合度差有很大关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的过程。同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和实践也有很大关系。试想,我们说着一种理念,践行与之相反的理念,是行动更有说服力还是言语更有说服力呢?同样,学生们会更相信他们所践行的。如果教师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学生需求,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那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吸收、运用的也会更快更好,那么学生会得到各方面的综合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提升。
二是要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关系,也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关系。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互动,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而消极的师生关系则会阻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得到重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事必躬亲,越俎代庖,而学生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敢提问题。这种关系阻碍了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疑惑,不仅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利于学生提高成绩,长期下去,还会抹杀学生的求知和思考欲望,使学生逐渐养成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而且还能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改进教学质量。
三是要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教学相长的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可以积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导入式、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课堂。另外,教师也可以积极延伸课堂,多设置一些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情境”中,采用半开放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取“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学习”相结合,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辩论。
教师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谨言慎行,做到言行合一,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并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践所学知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