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习中的学与问
2015-05-30金宠宠
金宠宠
【摘 要】计算机学习要讲究技巧,人们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的时候都会感觉计算机复杂而难懂,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感觉十分难教,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变更教学方法,挖掘计算机学习中的学与问,从而更好的理解计算机教学知识,深入的掌握计算机教学知识。本篇文章主要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学与问进行分析,浅谈关于学习计算机的几点思考及体会,旨在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操作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学与问;学习计算机;计算机实践技能
学与问即为学习与提问,正如刘开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思起于疑,当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则代表学生是认真听讲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计算机学习中的学与问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一、计算机中的“学”
计算机学习中的“学”,具体表现在三个“W”方面,即为“为什么学(why)”、“学什么(what)”以及“怎么学(how)”。
1.为什么学(why)
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能之前,都存在没有明确计算机学习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喜欢计算机,有的学生是由于父母的安排,有的学生则是由于跟风或者工作的需要学习计算机。学习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和努力。
2.学什么(what)
在计算机学习之前,学生应该首先明确计算机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计算机能够达到的水平以及学习计算机应该取得的成绩。当前很多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之前,还没有弄清楚计算机学习的真正目标和价值,便开始盲目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这对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深入学习十分不利。计算机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系统知识、计算机基本应用知识等等,在明确计算机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针对性的学习计算机。
3.怎么学(how)
学习需要方式与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以及上网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自学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实践应用或者上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中的“问”
计算机中的“问”主要表现在两个“W”方面,一为“问什么(what)”,二为“怎么问(how)”。
1.问什么(what)
问什么是问题中的重点,提问要问在点子上,使问题能够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例如当一台电脑无法正常启动时,提问前要明确无法启动的原因,首先电脑是在一开始便无法启动还是启动到一半终止;其次电脑屏幕上是否给出提出等等;明确问题才能够使问题更加富含针对性,以便于得到更快、更好、更为有效的帮助。
2.怎么问(how)
在面对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向同学或者朋友提问,也可以向父母提问或者在网络中寻求答案。在科技的时代当中,解答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及时向他人求助,询问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了解,勤于问、勤于思。
在提问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将所困惑的问题与自己的观察相结合,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已知的答案,还要善于通过问题去总结,举一反三。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当中,办公室软件的应用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当学会了word操作相关方式,那么Powerpoint的学习就会便得简单。正如计算机学习中所存在的“一通百通”说法,计算机虽然复杂,涉及的范围较广,但是计算机知识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加强学习、观察与思考,便能够更好、更好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实践技能操作知识。
三、结束语
学习需要方式与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以及上网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内容,其次通过自身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学习,更好的提问和总结,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丽丽.影响计算机学习结果的因素分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计算机经验、焦虑和自我效能[D].山东师范大学,2011,(04):1-28
[2]任战军,孙德发,胡沈荣.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经济动物生产学》课程为例[J].今传媒,2012,12(08):123-125
[3]耿国华,周明全.文科信息素质培养与《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04):102-104
[4]王哲,王小玲.以学科竞赛促进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以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01):121-122
指导教师:李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