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教育与自由的理性探索

2015-05-30路丹

东方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规训自由

路丹

【摘要】在学校中,由于教育者只追求学生身体上、行为上的规范化,把规范教育异化成了规训教育,而规范教育虽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本身赋予学生自由和价值双重意义,规范教育应考虑的不是培养大量遵守规范的“秩序人”,而是在于看重学生身体的自由及心灵的自由,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

【关键词】规范教育;规训;自由

《资治通鉴》里说:“太刚则折,太柔则废。”规范与自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作为矛盾,他们相互排斥,要规范就很难得到自由,自由了则很难统一规范;作为统一体,他们则又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校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强调对学习者的统一管理,又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学校组织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规范性的根源:把“规定年龄”或“规定身份的人”强行约束在“规定空间”内按“规定要求”进行“规定活动”[1]。在学校中,教师就代表着权威,教师掌控着学生,并评价着学生,他们都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诱导性地或强制性地使学生承认或接受自己的文化权威,所以当有学生试图挑战这种权威时,教师就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一种控制欲,教师在和学生权利的对抗中始终独占上风,而学生作为强权的对抗者,即使暂时屈服于强权者的意志,却没有从心理认同这种意志,所以,这种对抗从来不会停止。

一、规范与规训

福柯曾经说过:“规训是权力的个体化技巧,规训在我看来就是如何监视别人,如何控制他的举止,他的行为,他的态度。”[2]规训通过各种规范化的训练来判断、约束、矫正、改造受教者,这其中包含着强制之意,力图使受教者走上一条安排好的路,按照既定的规划发展。规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造就一个自由而又理性的、具有自主精神和创造力的个体,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受教育者的驯顺性和操纵性。在这过程中,各类规范化的活动会逐渐打磨掉受教者身上不符合程序的东西,最后培养出大量遵守规范的“秩序人”,就如同每个学校在新生开学时都会安排一个活动——军训,目的就在于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言行扼杀在摇篮里。

而规范是由人为制定出来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规定、标准。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强制之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受教者自由,没有恶意的压迫性。而学校为了能够有效的管理在校学生,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有时候会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度”。当一个学校把规训和规范、规则划等号时,毫无疑问,这就是对规范的异化。在规训的活动下培养出来的“好学生”,他们听话懂事懂规矩,遵守校规班规,从来不顶撞老师,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或意见从不反驳,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学生。这种乖乖学生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工作中听上司的话,不会玩、不敢玩、每天被灌输着从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知识,没有创造力,没有自主性,把别人强加的意志当做自己的意志,而大家居然都觉得这样很好。是不是这社会上所有的人,包括老师、家长都有一种控制欲,不容他人反驳,不容他们挣扎。丧失了灵魂的自由,只有身体还在坚持着服从,久而久之,连灵魂也觉得麻木,变得越来越禁锢。有个初二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是这样形容老师的,他说在幼儿园时就学过一句话:“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上小学后就会出现这个句子,小学高年级时考试时会出现一个句式“老师就像XX,XXXXX”来让他们填空,而深爱园丁思想教育的他们,大多数都会不假思索的写上“园丁”。某一天,他突然发现学生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占据了,他怀疑了,难道没有其他词来形容了么,想了很久得出了一个词----“导游”。导游是个很适合比喻老师的词,老师带领学生参观这个世界,有人看见了树,有人看见了草,每个人发现的景色都是不一样的。老师教给每个学生的内容是一样的,而学生感悟不同,理解不同,于是造就了不同的人才。反观“园丁”园丁这个词,他是严谨的代表,规范的代表,花草在花园有限的空间中生长,园丁会给花草浇水、施肥,保护它们不会被外界的风雨摧毁,但是他们的命运石决定好了的,玫瑰不会变成月季,百合不会变成牡丹,当他们的枝桠生长的超过园丁的蓝本之后,园丁会毫不犹豫的砍掉“多余”的部分。所以我们也不会奇怪这位学生会在作文的最后大声呼喊出自己的心声:“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区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桠,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二、规范的价值

学校制定一系列的规范、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彰显受教育者的价值。而规范的价值是外显性的,必须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证明,保障学生的权益。

1.规范的价值就是自由性,要保障学生身体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在上小学时,老师会要求我们上课坐端正,手背在后面,上课发言要举哪只手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学校在大礼堂開会,大家都被要求坐的端端正正,不能动。这时一个学生后背很痒,他很想挠挠,可是看到班主任“严厉”的眼神后,他忍住了,直到结束都没有挠,他看到老师“赞许”的表情,觉得自己做的很了不起。看了之后觉得这些规矩、规范真真是要命的东西,不仅在身体上束缚了学生,而且在心理上也在慢慢侵蚀学生的活力。后背痒挠挠有什么大不了?为什么不能动?我们的学生没有思考为什么他们应该遵守这些“规范”,只是一味的讨好老师,听从老师的吩咐,变成了一个只会听话的木偶。作为学校的规范,首先应该保障的是孩子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只为了维护课堂秩序而制定出的冷冰冰的规矩。课堂上充斥着控制、束缚,学生没有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舒服、自由的感觉,上课变成了一种机械性的活动,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2.规范的另一价值是工具性。首先为教学活动提供边界和秩序保障。通过规范老师和学生的言行、权利及义务,划定活动范围,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就是划定了一条边界。比如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会遵从一种仪式:上课铃声响起,老师走进课堂,我们会起立,大声喊“老师好”,老师则回一声“同学们好”,这种仪式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其目的在于:其一,表示教师的权威性和地位,如果哪位同学没有起立或拖拖拉拉,教师则认为他受到了侮辱,这是对他身份的一种轻视,对课堂规范的一种挑衅。其二,在于让学生迅速脱离下课时懒散的状态,更迅速的调控课堂秩序。所以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规范来让学生承认并服从于他们的意志。

三、规范与自由

对于学校来说,“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3]。而规范的存在不仅仅是要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保障在规范内的自由,促进自由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现在有很多的初中生打着“在学校,没自由”的口号做一些令老师觉得很“困扰”的事情,如破坏公物还引以为荣,经常对老师进行恶作剧等,也有学生在作文中悲观地写道,这世界根本没有自由,学校对她来说就是罪犯的“囚笼”,而她却不知道到底犯了什么罪。在他们眼中自由是什么?是上课可以随意说话?是不想上晚自习就回家?是去远方旅行?是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难道真正的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自由和束缚是并存的,他们都是通往幸福不可或缺的素材,所以,你必须要像一支铅笔一样,允许、甘愿自己被一只手握住,这样才能发挥出人生的价值,通往幸福。”学生在学校中生活,他们理解所有的规章制度并且遵守它们,虽然偶尔会消极抵抗,但这是他们选择能够保卫自己自由的方式之一。在学校中,自由不是教师的馈赠,不是学校的赋予,而应该是被保障的基本的权利,有自由才有创新,思想才不会被压迫。有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我们的历史老师换成了幽默风趣的石老师,大家都很喜欢石老师,毕竟原来的老师太严肃死板了。”这只是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喜好的话语罢了,但老师却用红笔勾勒出来,并在旁边认真的写了一句教育性的话:“不可厚此薄彼”。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在学校中,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保障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这才是正确的规范之道。有时候教师们都往往过于自信,認为学生们都是很无知的,认为自己掌握着绝对的真理,然而,教师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已经被各种标准答案,各类标准模式腐蚀了,在面对问题时,会形成刻板印象,处处以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限制学生的思考。

规范性的教学活动意味着它具有绝对的强制性,而寻求自由则是人的自然本性,不愿意服从和接受约束几乎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学生无法对学校进行的一系列规范活动心服口服,那么学生就会和教师乃至对学校本身做出抵抗。主要形式分为两类:一是公开抵制和隐蔽抵制。在正常的课堂过程中,大声喧哗、起哄、讥笑老师,故意扰乱教师正常教学活动等公开的挑衅活动;隐蔽抵制主要是学生在老师讲课过程中,玩手机、看漫画、转笔等一系列隐藏的活动;二是有意抵制和无意抵制。有意抵制指的是学生明知作出的行动是违反常规而作出的积极抵抗,主要是为了表示对压抑自由的抗议;无意抵抗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意识显露的违反常规活动,如交头接耳等活动。在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抵抗时,教师所做的不是更严厉的规训,而是人性化的规范,不是为了安静压抑的秩序,而是为了学生更美好的未来。理想的规范教育,是能够在严格的管理空间内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获得自由,二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自由也不是能够为所欲为,而是能够在掌握规矩之后还能感受到心灵的自由。

自由是人一生永远追求的目标,规范是为了得到自由,我们要的规范是人性化的规范,是注重价值的、为学生美好未来着想的规范。教师既不能无视规范纪律,又不能过于注重规范使学生丧失自由,如何把握好规范和自由之间的“度”,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胡春光,董泽芳.规范还是规训--对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的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3.07

[2]胡春光.规训化的身体:思想根源、社会建构和管制技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3]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胡春光.试论规训化教育的形成--一种谱系学的考察[J].阅江学刊.2012.02

[5]胡春光.他们为什么是“捣蛋”学生--对三名“捣蛋”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J].教育学术月刊.2010.09

[6]杨启华.论教育对自由的追寻[J].当代教育科学.2009.09

猜你喜欢

规训自由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形成及失衡探析
——从学科规训视角出发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影响女学生运动参与的文化规训因素分析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