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视野下教育教学与职业能力发展研究
2015-05-30陶忠祥
陶忠祥
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教育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时下,我国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诚信危机、上网成瘾、心理问题、“性”问题等都在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探索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根源并总结应对的措施,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当前我国青少年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几点应对措施。
一、关注教师现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兴国在教,兴教在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
一是抓治理整顿,建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为使教职工管理有章可循,我们可以建立健全一系列教职工队伍管理的规范制度,从教师的招聘、流动、进修、请假、考核等方面对教职工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严明教育工作纪律。对教职工在编不在岗、岗位管理、请销假制度、进修读研管理、流动程序、职务评聘、年度考核、表彰奖励、工作纪律等进行补充和修订,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二是抓教师补员,激活教师队伍源头之水。可以采取“招、拔、引”的模式,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实现从源头上均衡配置教师的目标。
三是抓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职工队伍管理的逐步加强,学校用人机制不活的问题日益显现,教师结构不合理,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教学管理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我们可以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定员,加强教职工岗位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职务评聘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岗位聘任挂钩。对不服从安排,拒不参加扶贫支教工作的,年终不予评优、评先,三年内不得晋升教师专技职务。
四是抓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比如,可以定期开展“守师德、正教风、树形象”等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通过师德建设大讨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在教师年度考核、晋级、职务评聘和岗位聘任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教育系统出台规范教师行为的“八项规定”,使广大教师自觉遵规守纪。实施“教师关爱工程”,开展爱岗、爱生、爱己活动,切实关注教师情绪、关心教师生活、关怀教师成长,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结合每年的教师节表彰,组织开展师德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弘扬伟大师魂,展现教师风貌。
五是抓学习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第一,加强骨干教师研修。第 二,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第三,加强信息技术及普通话培训。第四,加强新课程培训。第五,加强远程非学历培训。
六是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比如,可以建立教研网络,以专业支撑教师专业化;可以建立校本研修制度,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等。
二、改变传统的格式化模式
我们要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开拓德育渠道,改变传统的格式化德育模式,创新德育形式。
(一)以调研为前提,科学确定传统美德教育模式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文典籍、名言警句,其内容博大精深,虽历经沧桑,却依然传诵不衰,具有永恒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堪称国之瑰宝。这些经典文化正是对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对青少年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以传统美德教育为抓手,探索德育新模式。
其一、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层次性。一是要根据年龄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设置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让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掌握大量的诗词、警句、名言、格言、谚语等。
其二、教育途径上,要体现整体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力求取得综合整体效应。
其三、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特别是要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教育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要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寓教于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科学确定教育主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载集丰富,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深刻挖掘传统美德的教育内涵,以期对中小学生进行明理、修身、爱国的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三)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实验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三是确定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优秀教案集锦。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和任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我们应努力探索,创新思路,继续创建具有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三、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季丹丹,郝乐祥.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理论界,2007,(02).
[2]邱涛.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出路[J].青春岁月,2010,(16).
[3]杨治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