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开发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辨析

2015-05-30李陆陆何萌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

李陆陆 何萌

【摘要】:“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遗产保护研究领域衡量标准中提到遗产的本真性原则,次原则是建构公認的遗产保护体系和判断准则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一对相互对立且统一的矛盾。文化旅游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伴随着人对遗产的价值判断,但文化旅游同时成为遗产保护的新模式,成为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要从互动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原真性概念,尽量避免旅游开发中造成文化遗产的失真。本文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应该遵循适度原则;讲究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通过创新手段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文化旅游开发;互动

一、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一)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互动

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非遗热悄然掀起,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纷纷利用当地非遗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究其原因,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活态性、独特性、民族性、综合性、脆弱性等特点。人们对特有的、异域的文化怀有好奇心。随着旅游行业的欣欣向荣,非遗成为景区文化的又一大亮点,为想要了解异域文化的旅游者提供了机会。这是非遗成为很多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因为旅游本身就是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过程,且非遗旅游不仅让人们放松心情,还提供了一种了解文化知识、认识历史变迁、把握地方文脉的重要途径。第二,旅游开发为非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技术导向,资金支持。尤其对于一些濒危灭失的非遗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和对当地知名度的提高,不仅使得旅游地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激发了各级政府、旅游经营者以及当地居民自觉、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一些被人们忽视和遗忘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等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被重新赋予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得到了抢救、恢复和保护。第三,旅游开发为非遗寻求新的保护方法。过去,对于非遗保护的方法主要采取博物馆保存、抢救式保存、传习机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间活态保护等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同时,旅游开发也为过去的这些保护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将非遗进行活态传承,并为非遗的传承培养群众基础。

(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极影响

第一,一些地方进行旅游开发时不合理的利用非遗,反之可能加速非遗的消亡。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工业文明的驱动下,商品经济的浪潮来袭,传统文化的根基被不断冲击着。许多承载着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农耕文明的古老建筑、优秀的价值体系、以及文化空间逐渐被新农村政策下的旅游业发展所改变及取代。甚至一些房地产投资商借此时机在非遗保护的核心区域大势开发。更有不少房地产商仅保留古建筑的装饰风格,将老建筑直接改建为新房子,导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空间被破坏。第二,旅游商业化给当地政府及商家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地区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盲目迎合游客的需求,不惜扭曲非遗的真实面貌进行过度开发,甚至将其夸张变形,导致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变味、衰落和失真。“为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旅游开发中一些民族风俗被改造,被夸张,而导向奇异、古老、原始、浪漫、神秘、甚至野蛮、低俗,市场的商业气息败坏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由此稳定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凝聚力也会被冲击。”进而违背保护非遗中应遵循的原真性原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原真性概念

一般认为,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authenticity的英文词义表示真正(true)、真实(real)、原作(original)、诚实(honest)、神圣(sacred)(Lowentha,1994)。Authenticity引入文化遗产领域始于威尼斯宪章(1964),在汉语中能与authenticity相对应的术语是用于鉴定文物的真品一词中的真,但仅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根据英文辞典中对authenticity的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种含义,以及奈良文献中的相关理解,我国学者认为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更能准确反映英文原词的含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视野下的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中的活态性决定了其继承性及原真性受历史的发展的影响,并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简单的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追求一种不变的真实。另外, 由于利益驱动或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原真性问题较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复杂得多。在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应该遵循适度原则;讲究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通过创新手段达到非遗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

第一,旅游开发对于非遗而言一定是把双刃剑,二者处理得当,相得益彰;处理不当,则两败俱伤。倘若二者在遵循各自平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其优势,互动演进,相互作用既可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旅游者善用现代化的影视技术记录所见所闻,这对于非遗无疑是一种新的保护方式。影视技术可将一些特殊的非遗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永久的保存,以及达到记录、宣传、博览的作用。不仅可为旅游地区带来出经济效益,且为传承培养群众基础。出发点是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及传承的,但我国由于一部分在非遗保护工作上实施工作较为缓慢,而人们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较为迫切。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及商业旅游所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驱使,导致非遗的文献收集、整理、记录工作还未完善。进而旅游地区的非遗出现商业化倾向。这种现象产生以后,政府和民众纷纷提出质疑。旅游地区的非遗失去原真性,变了味,甚至各地的文化出现了雷同。这种现象反而使得旅游者失去了原本猎奇的目的。遗产原真性问题倘若得到遗产所属地民众自觉重视,反而有利于遗产旅游业的健康、高效发展,达到双赢。

第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几乎还算作依附式发展的模式。即非遗保护依附与旅游开发,无论从资金上而言、还是技术上来说。除去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政策及扶持资金外,几乎是旅游开发带动非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具有丰富非遗的文化空间,由于没有旅游业的涉足,鲜有人问津。可以说我国的大部分非遗还不具有自主呼吸的能力,还需依靠外界的力量为其输送氧气。在这方面,日本的有效措施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是我国的经济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是从农耕社会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后遗留的问题。但对于每一位民众而言,我们有义务为保护前人留下的每一个优秀的非遗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能做的虽然不多,不难,但却是保护非遗最重要的方式。仅仅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日本人那样,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心理,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将民族最本真的非遗与市场有机的结合。中国的非遗保护只有摘掉输氧管,拥有自主呼吸能力,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