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两篇

2015-05-30邓舒灵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情韵石凳纳西

秋 塘

荷塘在人们眼中,是无穷碧的接天莲叶,是别样红的映日荷花,是夏日里最美的珍珠,可我却偏偏爱上了秋季的荷塘。

赭山公园的一角,有潭清清的池水,塘边摆着青石凳,几梢柔柔的柳丝垂入水中,每到夏季,当塘中绿色的荷叶上缀满粉色的花朵时,石凳上总是挤满了人。可以想象曾经朱自清吟咏月色下的荷,周敦颐赞叹洁身自好的莲。

夏季流逝了,随着荷花的凋零,石凳变得空空的,洒满了萧瑟的柳叶,我拂去几片残叶,坐在石凳上,让塘中孤独的绿色,充满我的眼。

如丝如毛的细雨洋洋洒洒地飘荡,荷塘里泛起一层袅袅的淡雾。几片墨绿的荷叶,被雨点敲击着,发出古琴般的鸣响。它们虽有些残破,有几片还微微发皱,四周是泛黄的一圈,却是疏疏密密,高高低低,像天仙醉酒后涂出的龙飞凤舞的墨迹,那一头扎进清水里的荷叶,在水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更显得洒脱。叶片上凝成的含情脉脉的水珠,闪着剔透的光,跳到一池清水中,激起小小的涟漪。

忽然,我发现了荷叶中的珍宝——莲蓬,一茎弯弯的倩影,顶着一篮酣睡的婴儿。它安静地在和风细雨中摇曳,做着一个甜美的梦:梦里,那些婴儿潜到水底,然后钻进泥里,待春夏来时,捧出几片绿叶,开出几朵娇美的花......它感到尽了母亲的职责,带着幸福的微笑,慢慢佝偻下干瘦的身影,待来日化为一抔沃土,养育篮中的婴孩。

秋塘,是一个中年母亲的形象。如果说,朱自清赋予梅雨潭女儿绿的美称,那么秋天荷塘的绿,就是母亲绿了吧!

古城情韵

我梦中的古城,沉睡于青山脚下的一隅,呼吸中蕴含着古老与祥和,似一位世纪老人,诉说时光的悠远绵长。终于,我有幸来到“彩云之南”,郑重地叩响丽江古城的门环。

没有含情漫游的乌篷小船,没有气派堂皇的四合大院,没有绚丽纷繁的雕梁画栋,背靠奔流不息的丽江,古城如水般质朴。脚下的青石板路,已被来来往往的行人磨得十分光滑,轻踏上去,响声清脆如初。但它时常静默着,从古至今,静默地接纳每个时代、每个路人。

小路两旁的特色民居,虽在现世翻新了许多次,幸而还保留着旧时的风貌:朴素的白墙上绘着梅兰竹菊,朱漆的木制横梁支起一方穹顶,可谓丹青与水墨的完美演绎,把热情的红与沉静的黑和谐地融入了古城情韵。

据说,从空中俯瞰古城的布局,便如《易经》中所述的八卦图一般,屋与屋相邻,路与路相接,似是有意雕琢而成,却又不显做作,寓意着包容世界万物的心胸。因此,在丽江古城,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的位置。

旅者爱极了这里。“橙黄橘红”、“姹紫嫣红”的景致,在古城是四季兼具的。既有穿城而过的清流,孕育着不尽的杨柳依依,又有百年苍翠的古木,雕琢着不止的时光匆匆。或许可以走进一家别有风味的酒吧,聆听流浪歌手对人生沧桑的感怀,或许可以掬起一捧来自玉龙雪山的融水,涤尽心灵里尘世的烦恼。

游子恋极了古城。“劝君更饮一杯酒,一番人生笑几何。“离家千里的游子,历经了无数人生沧桑,走过了无尽风雨旅程。当年少的豪情被风尘无情地消磨,叹世事无常,漂泊回乡时,喜见情依旧,景依旧,古城的酒依旧醇甜,湿润了游子早已被风霜吹干的眼睛。

“独立小桥风满袖”,是诗人的感怀;“斜晖脉脉水悠悠”,是画家的笔触;“千里走单骑”,是作家的妙想……一座城,便是一个世界。

所谓包容、淡泊、伟大,就是古城吧:因为平平淡淡,与世无争,所以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因为敞开心胸,包容古今,所以才有夺目的魅丽;因为内涵丰富,发人情思,所以吸引游者流连。那“曳尾于涂中“的庄子,那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那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守着一份恬淡,却让恬淡流芳百世。正如最初建成古城的纳西人,他们一代代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唱着自己的民歌,写着自己的文字,从未炫耀过什么。而今天,古城的辉煌和纳西人的智慧震撼了世界。

千百年的岁月打磨着古城,古城仍立着,静默而悠然,像在聆听时光的脚步。古城情韵,淡泊入水,深情如酒,又如一曲纳西民歌,悠长,缠绵……

(作者介绍:邓舒灵,安徽芜湖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指导老师:程丽华)

猜你喜欢

情韵石凳纳西
勇闯失落丛林村
东方情韵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中国情韵
情韵
咏竹
纳西鲁丁的微笑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
夫 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