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老式烧结机问题诊断及改造方案探讨
2015-05-30邓学求
邓学求
摘要:传统老式烧结机使用时间久,设备磨损、老化严重,造成烧结机运行不平稳,漏风严重。本文从烧结设备设计的角度,分析烧结机运行不稳及产生漏风的原因,并给出相应改造方案。
关键词:烧结机 漏风 改造
0 引言
我国冶金行业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不管从设备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设备、技术更新的同时,许多早期建成投产的烧结系统都面临着设备老化及生产效率不高的窘境。通过对唐山港陆钢铁烧结机系统(4台100m2烧结机和2台200m2烧结机)及涟钢130m2、180m2烧结机系统等投产十多年的烧结系统考察,针对烧结机设备上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诊断方案。
1 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带式烧结机是传统烧结系统中相当成熟的烧结设备,它主要由驱动装置、给料装置、台车、风箱及风箱端部密封、尾部装置、骨架、轨道装置、灰斗及密封罩等组成。
通过对老式烧结机系统生产过程仔细观察,并与现场生产人员及设备维护人员沟通,目前使用时间久的老式烧结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轨道磨损 台车在轨道上运行,由于长时间的摩擦,再加上车轮运行时对散落在轨道上烧结散料的碾压,造成轨道及车轮磨损严重,甚至表面出现开裂及剥落现象。台车运行阻力无形增大。同时轨道面磨损后台车标高降低,导致台车的弹性密封滑板与风箱侧梁上的滑道压得过紧,摩擦阻力增大。同时滑板、滑道磨损加剧,导致弹簧压紧力不足或弹性失效,密封板上下不灵活,滑板与滑道之间的缝隙增大,漏风率增高。同时由于受力不均,烧结机运行不平稳,跑偏严重。
1.2 尾部起拱 由于头尾齿板采用以前老式设计,台车在尾部星轮回程时起拱嚴重,台车耐磨端板磨损厉害,导致相邻台车轮距变小,在上部台车进入尾部弯道时,不能与齿板正常啮合,经常出现顶到齿冠部分现象,对烧结机正常生产运行产生严重危害。
1.3 台车塌腰及栏板开裂 台车是关键的受料设备,是整个系统运行主体。由于台车长期在高温工况下工作,台车栏板变形严重甚至开裂,相邻栏板的间隙增大,严重影响抽风烧结效果。台车塌腰严重,塌腰变形量超达20mm,同时台车塌腰后与头尾密封盖板摩擦,导致台车梁底及密封盖板磨损加剧,两者间隙进一步加大,漏风率大增。
1.4 头尾密封处漏风 由于早期头尾密封采用多板式结构,盖板与盖板之间的缝隙是无法避免的漏风点。并且老式头尾密封是采用重锤连杆机构,下面带灰箱装置。长时间在高温、多灰的工况下作业,设备磨损,氧化,锈蚀严重,而短暂的检修时间无法给设备进行维护。年久失修,转动卡阻不灵活,盖板下沉后不能在重锤作用下上浮复位,导致密封盖板与台车底面间隙过大,漏风严重。
1.5 头部星轮不正 烧结机台车在头部星轮的驱动下作封闭式链式运转,由于抽风、磨损等原因导致头部星轮两侧传动齿板受力不均,星轮齿板长期单侧受力,负载过重,齿板磨损严重且开始产生塑性变形,齿板受力面弧线磨平且开始往里凹陷,严重造成两侧齿板不同相,导致系统运行不平稳,烧结机跑偏厉害,从而车轮及轨道的磨损又加剧。同时烧结机跑偏又反过来加剧传动受力不均,两者互相恶化,对烧结机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2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对老式烧结机改造给出以下方案。
2.1 更换轨道、滑道 对已经磨损的上部轨道及头尾弯道进行清理、更换。对滑道整体更换,采用高硬度耐磨滑道以减少磨损。由于磨损后各设备标高变动,按理论尺寸重新检查轨道、滑道的标高,通过垫片的调整使其高度公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2.2 更换头尾星轮齿板 老式齿板不仅磨损厉害,而且容易造成起拱。对头、尾星轮齿板更换,采用修正齿弧曲线的烧结机尾部星轮齿板。实践证明该齿板和弯道能使台车顺利运行,并能基本消除台车的起拱现象,起拱量不超5mm,有效地减少台车耐磨衬板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从而减少漏风。
2.3 更换台车相关零部件 对所有台车进行检查,对于塌腰超过10 mm的台车体给予更换。检查台车下面弹性密封,看滑板是否卡死,如弹性滑板失去弹性,则必须更换。检查台车栏板,对开裂过大的栏板进行更换。检查台车端部耐磨板,对于磨损严重的衬板必须更换,以确保相邻台车轮距与理论尺寸不相差过大,在进头尾星轮时能正确配合。
2.4 更换头尾密封 对以前传统老式头、尾密封进行更换,建议采用负压吸附式烧结机端部密封。负压吸附式烧结机端部密封重量轻,密封好,转动灵活,同时不需要单独设置灰箱,有效地减少了维护工作,延长了设备寿命。
2.5 调整头尾星轮位置 头尾星轮长时间运行后,位置会出现偏差。检查头、尾轮整体标高与理论中心线的偏差,检查尾轮与头轮中心线的平行度,确保星轮头尾传动部分位置正确。同时检查头、尾弯道与星轮相对位置,如有偏差,作出调整,确保台车在弯道中运行平稳。
3 结束语
对于生产已久的烧结机存在的问题及诊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必须结合现场实际生产情况,才能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对现场设备上一些共性问题可以作出更深思考,争取有所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