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四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2015-05-30王恩福
王恩福
摘要:近年来,全国高校的大四现象日益严重,给高等教育的教学、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本文主要通过详尽的介绍高校毕业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造成大四现象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四现象” 原因 困境 对策
大四是本科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术水平和个人素质都不断升华的阶段,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近年来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管理难,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四现象”。
1 高校对大四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大四“空堂”現象
“大四”学生严重的逃课现象已经是各个高校的普遍现象。这些逃课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应试族,指那些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留学等的一群人。考研和出国留学早已成为大四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的另一选择,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的绝大参与主体是高校毕业生,而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都需要竞争激烈的考试。大四就是准备这些考试的冲刺阶段,因此这类学生放弃课堂学习,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试。第二类是找工作族,指那些为了就业忙于准备材料、竞聘以及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就业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大四学生为了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奔赴各地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四处投简历,参加面试。还有一些同学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选择校外甚至在异地实习。第三类是指无忧族,这一类的学生中一部分是因为保研或工作有着落,大四成绩对其影响不大,因此没有学习动力,无忧无虑,随意安排自己时间。除了学生对大四课程的无视之外,教师的理念也是大四课堂变成 “抛荒地”另一原因。首先很多任课教师对大四学生旷课现象就持着一种理解和默认的心理,对学生逃课现象不闻不问,在考勤、考试等方面的要求也很低,显然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学生容易旷课、容易通过考试。
1.2 高校大四课程“虚设”现象
一般来说,在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前两年开设的大多是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大三大四安排能够深化专业知识的内容,比如专业系统理论、专业研究等课程等,而目前的状况却出现“大四”的课程虚设现象。大部分学校出于考研率和就业率的考虑,把所有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导致学生来不及消化所学知识就进入应用环节,且大四设置的毕业论文和实习也是由于学校对这种实践环节的考核不严,质量无法保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获得学士学位,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然而,我国大部分毕业生无需努力,只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几天就速成一篇论文,而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答辩,顺利毕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位论文的质量与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影响不大,大多数学生认为应付了事;另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严进宽出的政策,缺乏严谨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以胡乱拼凑、随意粘帖、粗制滥造、虚假剽窃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质量降低。
1.3 高校大四“空巢”现象
大四“空巢”是指那些大四学生进入大四阶段后,为了应对就业压力参加实习不在学校,为了就业奔跑全国各地参加招聘会和面试,或者是那些无忧族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回学校而上演“空城计”,导致学校对大四学生管理困难。表现为学生违反校规现象增多,比如不进行请假手续擅自离校,不参加学校活动等。
学校与学生的联系困难,学校的信息传达不及时、不畅通;空间视域的超出导致学校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证。我们可以从学生和学校的层面去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大四学生的无所谓态度。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了如指掌,不服管也不怕管,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受到的约束减弱,导致生活作风懒散,无视校规校纪。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松解。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学校不得不承担就业责任,不得不牺牲日常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因此,学校对毕业生职能听之任之。
2 高校“大四”现象的成因分析
在分析导致“大四现象”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校、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
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并非没有意识到大四学习的重要性,好多大四学生表示想学习专业课、做好毕业论文(设计)。但无奈的是大四第一学期,研究生初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其他各种招聘会都安排在年底进行,加上各种复试、面试、实习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在就业与学业中选择放弃最后的学习环节。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曾经不少高校为改善“大四现象”做了不少努力,如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验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措施,在学校重视考研率和就业率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让步。因为学校的考研率、就业率等指标对于学校的影响实在太大,影响到学校排名、招生规模、政府资源资助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一方面抱怨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在促成人才的不优秀。在当前大学生良莠不齐、素质差别很大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前进入学校招聘,避免招到那些“半成品”,学生为应聘不得不
放弃学业去做好准备,然而就是这些未吸收完专业知识的学生易成为企业所说的“半成品”,加剧“大四现象”泛滥。
3 对改善“大四现象”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学生、高校企业都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无可厚非,导致大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缺陷。
3.1 改革教育体制。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方式。首先,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不限制本科学习年限,学生可边工作边学习。既可以分散就业时间,提升就业率,又能不耽误学业,保障教育质量。第二,改革学期制度。可以借鉴德国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将原来的某一个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其中一学期专门安排实习,或者专门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布置实习任务,强调经验的平时积累,避免“大四现象”泛滥化。其中,学生在第一学期集中上课,第二小学期进行社会实践,为就业和升学做准备。第三,改革研究生制度。改革研究生招生时间,为招到专业知识丰厚的学生“腾出时间”。改革考核方式,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子,采取弹性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3.2 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一方面,政府要改变考核高校绩效方式,应注重学校的培养人才质量,而不是以考研率和就业率为主线,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以长远的视角去面对招聘,不要过早地“抢市场”,摆脱恶性循环的困惑,应给学校支持与理解,避免干扰学生的学业。学校也要协调好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沟通,调整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空间和规模,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使学生安心完成在高校的最后学习环节。
3.3 学校要改变理念。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处理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要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观念,坚决追求教学质量,把提高教学质量当作根本任务来抓。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校的考研率和就业率。
3.4 毕业生自身应以学习为本,锻炼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毕业生还是以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认真学习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前为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不要让就业过多冲击学业,本末倒置,失去了自己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文雯,史静寰,周子矜.大四现象: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13[M].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4:45-54.
[2]杜小武,吴晓鸥.高等教育中的“大四”现象解析[M].西安: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3]孙琦,李林波,杜忠泽,贾青,刘漫博.“大四现象”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J].吉林:赤子(上中旬),2014.
[4]李声.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分析及解决对策[M].安徽淮南:教育探索,2008.
[5]丁三青.“大四现象”的反思与对策[J].徐州:煤炭高等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