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城沙滩古今谈

2015-05-30杨羽

北京档案 2015年5期
关键词:太庙皇城红楼

杨羽

如今北京城叫沙滩的地名有好几处,如北沙滩、南沙滩、沙滩(东城区、密云县各一)等。本文说的沙滩,是指位于现东城区景山公园东、故宫东北护城河外、明清皇城内的沙滩。北京人在说这个地名时加一个后缀“儿”——读做“沙滩儿”。

这个地方在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举世闻名的北京大学旧址及其象征性建筑北大红楼就在此处。人们习惯把北大红楼前加上“沙滩”二字,称为“沙滩北大红楼”,或者直呼其“沙滩红楼”。

流年记忆

据北京地质地理史的研究,大约一万年前(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旧石器时代),永定河出山口后,从位于今京西门头沟区三家店一带向东南奔流并左右摆至今通州一带,逐渐形成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平原。沙滩及现北京城区基本处于此扇形地的脊背上。至辽金时期,沙滩还属城市东北部的郊野,寂寂无名。元代定都燕京,更名大都,这里被划入皇城。明清时期它仍居于皇城之中,以设在此地的官署御马监及其所属马神庙、里草栏场、御马圈等相称。

明朝时,皇城是禁区,绝大部分由内府各监司衙署、作坊、仓库等宫廷服务机构所用,民间不得出入,更不能居住。据万历、崇祯年间(1573-1644年)明朝北京城图所示:今称沙滩处,当时其南部自西向东分别为象房、内承运库、里草栏场;其北部为御马监,再北为新房(今东高房胡同周围为其遗址,曾有东西一街,南北一连、二连、三连等,各连之十字路口各有井,曰二眼井、三眼井等)、番经厂、汉经厂,再北为尚衣监、司礼监、内府供用库(今纳福胡同为其旧址)、钟鼓司、内织染局等诸多为大内服务的监局司库。

清朝实行八旗兵民合一,驻守内城,拱卫皇城,并且改革宫廷内府的服务机构,裁撤明代24衙门,皇城原有的禁律逐步松弛。至乾隆时期,皇城内已开放一些通道,新出现不少街巷。位于皇城东北的今沙滩地区则大部分为庙宇或改为胡同民居。

沙滩南部,今北池子大街北口东侧,分别于雍正六年(1728年)、八年(1730年)敕建宣仁庙(祀风神)、凝和庙(祀云神),往东则大部属御马圈。

沙滩北部,今五四大街及红楼处,乾隆时称三佛庵胡同。今沙滩后街,当时称马神庙街。由此向东横穿今沙滩北街2号大院,有新开路胡同。这一带在乾隆年间变化最大。马神庙即明代御马监马神旧祠,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二十年(1756年)移建别处。

据记载,乾隆皇帝颇为赏识一个叫傅恒(?-1770年)的重臣。此人系富察氏皇后之弟,又是成亲王永瑆的岳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乾隆敕封其为一等忠勇公,谥文忠,初赐其府第于马神庙。这是一项逾祖制的决定,因为早在顺治十五年就做出皇城内不得再建王府的决定。此前皇城内只有两处王府,一为睿亲王多尔衮的,一为英亲王阿济格的。这二人分别于顺治八年、十五年亡故,此后皇城内再无王府。1760年乾隆第四女和嘉公主(1745-1767年)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马神庙便改为四公主府。乾隆又特批傅恒在以东新建府第及其家庙,“其面积之广,建筑之壮丽,当年为北京第宅之冠”(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今沙滩北街2号大院内孑民堂周围即其府第(光绪时其后辈松椿袭封入住,人称松公府)遗址,以西今社科院法学所院落即其家庙旧址(院内曾有乾隆敕建碑,记载傅恒征伐金川之功绩。1986年移至北京石刻博物馆)。当然谁也不会想到,乾隆皇帝这一破例,竟在一个世纪以后为沙滩步入辉煌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今沙滩地区再向北变化也不小。明代的番经厂、汉经厂、道经厂处,先后改建为嵩祝寺(建于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法渊寺(在嵩祝寺东侧,后失存)、智珠寺(建于乾隆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即1751-1774年,在嵩祝寺西侧)。其西,明代司礼监改建为吉安所,为清代宫眷死后停灵的处所。

进入晚清以后,沙滩一带大街小巷密如蛛网,民居商铺见缝插针,大体上形成了近年的格局。

19世纪末叶,苦难深重的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宰割的亡国危险。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上层开明人士开始呼吁变法维新,主张学习西方,兴办学堂,培育人才。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变法。7月4日,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并将校址定于沙滩马神庙街已闲置的四公主府。同年年底大学堂正式开办。但是,光绪皇帝推行变法维新,有如昙花一现,所幸留下的唯一产物即京师大学堂。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师大学堂被俄、徳侵略军盘踞,遭严重破坏,被迫停办近两年之久。

进入民国后,1912年5月24日,京师大学堂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大学。随着北大的逐渐发展,其校舍与师生公寓散布于沙滩地区的多个街巷。与此同时,主要为大学师生员工服务的各类商业店铺林立于沙滩各主要街道两侧,被称为“北大街”的马神庙街尤为繁华热闹。这一带形成北京城内极具文化特色的沙滩氛围。

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北平(今北京)。9月初,北大一院和灰楼宿舍(新四斋)被日军占据,沙滩和北大沦为日伪“管制区”,北大被迫南迁。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重回沙滩复校。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广大师生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坚持护校斗争,终于迎来了北大的新生。沙滩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2年9月,北大迁到北京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址燕园。沙滩北大三院五斋陆续划归中央和政府一些机关单位使用,变为办公区或宿舍区。

近代以来沙滩地区的街巷及其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相当大的变化。

红楼前面的东西向大街,以北池子北口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光绪时东段称东沙滩,以西至景山前街称西沙滩;宣统时西段称沙滩,东段称汉花园,后沿称。1957年展拓为长465米、宽18米、两侧人行步道4439平方米。1965年,改称汉花园大街。“文革”初期改称五四大街,至今。

红楼东侧南北向的北河沿(即御河或玉河,俗称“北大河”),20世纪30年代后逐步淤塞,变为污水沟。1955年8月,此明沟改为暗渠,并在其上修筑9米宽的级配砂石路。1959年改造铺装沥青路面,改称北河沿大街。街东侧原为皇城东城墙,1924—1926年拆除,后为民居。2001年5月,改建为皇城根遗址公园。该公园隔北河沿大街与红楼东西相望,建有五四纪念碑一座。

2003年9月,景山东街社区在红楼西侧原北大学生宿舍东斋(现为沙滩北街甲2号宿舍区)西墙壁间建起新文化运动主题文化墙,镶嵌有若干组反映新文化运动的石雕。此墙西侧为南北通道,原称松公府夹道,1965年改称沙滩北街。此街东面即原北大文学院旧址,路西有原北大地质馆旧址。由此向西一条路,可达景山公园东门,其路北偏西即京师大学堂公主府旧址。此街解放前称马神庙、马神庙街、景山东街,俗称“北大街”,解放初期仍称景山东街,1965年改称沙滩后街。

金色画卷

提到沙滩,人们就会想到北大红楼;提到红楼,就会想起老北大。沙滩的荣耀和闻名,同京师大学堂及老北大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发生在沙滩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许多是人们所熟知的,本文不拟赘述,仅在此择要叙述。

——京师大学堂学生首倡并高举“拒俄运动”的爱国主义旗帜。1903年,沙皇俄国为了侵占我国东北地区而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同年4月,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师生200多人发起组织全校大会,一致声讨沙俄侵略行径。会后由73人署名草拟了《拒俄书》,要求清政府坚决拒绝沙俄的无理要求,表示绝不能坐视祖国瓜分之惨状。同时发出《京师大学堂学生公致鄂垣各学堂书》,推动了各省的拒俄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高度赞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进步学生参加的大规模政治性群众运动。

——这里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这里曾经聚集了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摇篮。

——这里曾荟萃了蔡元培、鲁迅、胡适等名师先贤和大批知识精英,孕育了进步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求新求变的抗争激情。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众多革命青年从这里奔向光明,成为创建新中国的栋梁和骨干。

——在沙滩一带,除了地标性建筑北大红楼外,还分布着一批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国家级、北京市级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仅有关中共党史或北大早期校史的就有:位于沙滩后街的京师大学堂与北大理学院建筑遗存,位于吉安所左巷8号的毛泽东故居,位于沙滩北街的北大地质馆旧址、北大女生宿舍旧址、民主广场遗址、1947年为纪念北大校长蔡元培修建的孑民纪念堂,位于箭杆胡同20号的陈独秀旧居等。

2011年12月正式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中提出:重点抓好南北中轴线、朝阜大街“一轴一线建设”。其中将京师大学堂遗址等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将恢复建设。沙滩位居朝阜大街中部,又在中轴线东侧,在加快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

特殊地名

凡是听闻或来过沙滩的人,特别是对沙滩非常熟悉的老北大人和老沙滩人,头脑中几乎都游弋着一连串问号:这里为什么叫沙滩?皇城寸土寸金之地何来一片沙滩?何时、何故有了这个地名?

笔者考察关于沙滩地名的有关文字和说法,发现存在以下几种特别情况:

第一,正史中出现得特别突然。官方组织编纂的史书、志书,官方组织绘制的北京地图等,正式出现沙滩这个地名至今也就130年。据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直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成书的《光绪顺天府志·坊巷》中,才首次赫然出现“东沙滩、西沙滩”的记载。不过只是大体指明其方位,并未涉及沙滩这个地名的特征与由来。此后,地名沙滩才陆续见诸出版物。

第二,近年发表的诸多有关地名沙滩的著作,有的作者特别具有联想力。比如,有的断言:沙滩“这个地名当然与古代河道相关,它的形成应更早于元大都建设之前。只不过原来地名的范围要比后来大得多。”又如,有的说:“玉河不是很宽,水流也不是很急,但还是在北河沿中段西岸冲出一片沙滩,因而就有了沙滩后街、沙滩南巷等胡同名。”

第三,关于沙滩的传说或说法特别多样。一般来说,一个地名如有传说或说法,往往也就一两个而已,而沙滩的传说或说法目前已知的就不止六七个。这在地名中相当罕见。由此亦可见沙滩这个地名的分量及其引人瞩目之一斑。

喜现新说

在相关历史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从采集传说入手,不失为研究地名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见于出版物中关于沙滩这一地名的传说主要有:

一是“元代以前古河道说”,内容已如前述。此说可能基于对北京城区地质地貌史的研究成果,难说有何不当,但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宽泛,因为北京城区几乎都曾是古河道。

二是“与古河道有关说”。此说与上述说法差不多,只是更加宽泛罢了。

三是“玉河冲积说”,具体内容见前述。此说未说明玉河何时、何故必在此地冲积出一片沙滩,亦难以给人深刻印象。

四是“民国后玉河水枯露出沙石说”。如前所述,1886年清代官方对沙滩已有正式命名,而且得到普遍使用。民国后玉河之变化,显然同沙滩的命名关系不大。

五是“紧临河岸,堆着修缮皇宫而备的沙石之类建筑材料,让宫里当差人依物相称而成了地名”。今沙滩在明清时为御马监及其下属场圈所在地。而修缮皇宫的沙石之类建筑材料属内官监所管,其监署在今地安门内大街西侧。今景山西有大石作胡同,即明清时为修缮皇宫石匠做活的地方。

六是“此地挖护城河时流沙不止说”。“流沙不止”只能说明此地地面以下局部沙层较厚,曾经是古河道,但不能反证地面上必然出现大片沙滩。

七是“永定河故道所留说”。此说同第一、二两个说法相似,但能点出永定河还是比前两说有了进步。

那么,沙滩还有更贴近史实的传说吗?

几年前,笔者去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游览,信步走到太庙中心建筑群外垣大门西侧,观察苍劲挺拔的“明成祖手植柏”及树旁所立说明牌,只见上书:神柏。相传为太庙始建时明成祖手植的第一棵树。太庙始成,拟遍植新柏,因土质不宜,连种两次均未成活。一工匠献计,将太庙的瘠薄沙土与皇城东北角的沃土对换,并请朱棣首栽此树,果然成活。以后明清两朝皇帝,均于此“神柏”前下轿,步行进入三大殿祭祖。皇城东北角的“沙滩”也因此得名。

此传说从何而来呢?请教劳动人民文化宫文物专家,答曰: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一家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民间故事,具体为何年何月何日、哪家报纸所发,尚待查明。

环太庙中心建筑群墙垣外徜徉,数百株古柏遒劲苍老,郁郁葱葱。据记载,其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500年以上,低者也有300年以上。东侧为太子林,相传系明朝几代太子所植。这些史实同上述新说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

其一,上述新说与特定的、可信的历史时代(明代)、历史人物(明成祖、工匠)、历史地点(太庙、沙滩)、历史事件(太庙始建、植柏)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了传说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显示了人民奇巧的艺术构思。

其二,新说对于当时太庙、沙滩两地特征的描述,是有依据的。太庙的土质为瘠薄的沙土,完全可以成立,因为此地元代即为宫城左前方的太庙,又曾是古河道。何以见得?与此地一箭之遥的人民大会堂1958—1959年兴建之初,挖地基时发现,这一带确为古河道遗址。而今沙滩一带,虽也曾为古河道,但元代以前为郊野之地,元代划进皇城后地面并无多少大型建筑设施,地势开阔,自然土壤比较肥沃。太庙在接连植树不活的情况下,以沙土与沃土对换,当然是明智的选择。即使从施工效率上讲,两不走空,也很划算。

最后,与沙滩以外的其他方位换土可行吗?回答只能是否定的。按常理,植树当然是在建筑大体完工之后,而皇城的建设当早有周密的总体规划,不会轻易修改。明北京城地图显示,太庙在紫禁城左前方。其西为社稷坛、御用监、宝钞司、西苑等;其南为中心御道、中央衙署等重要机关所在地;其东为南内(东苑),建有重华宫、皇史宬、崇质殿等;稍北则有光禄寺等建筑,其北为紫禁城、万岁山(景山)。这些方位均为皇家要地,不可能提供大量沃土,即使有也不会予以交换。惟有东北方即今沙滩一带,归御马监管辖,除其监衙署及庙宇外,地面上无非是些马圈、草场、仓储之类的简易性建筑,开阔空旷。以建太庙之名义跟这里换土,不仅不会有碍御马监的管理,而且御马踏在松软的沙土上,只会驯养得更好。选择沙滩,难道不正是最佳方案吗?

由此看来,在关于沙滩的多种传说中,此新说无疑是最佳的。目前此说似少为人知,甚至连北大校史研究专家和北京地名研究专家亦未引起足够注意。但是,我们相信,今后它必能广泛流传,让沙滩的金色画卷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5).

[2]罗哲文.北京历史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3]翁立著.北京的胡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监管局

猜你喜欢

太庙皇城红楼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访北京太庙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渐解红楼味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