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影响听力危及生命
2015-05-30吕传彬
吕传彬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并存,是一种病程长,致病菌和病理变化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很不相同,而且是影响听力,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临床上以长期持续或间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
本病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而迁延所致,一般认为急性中耳炎6至8周未愈,则表示病变已转为慢性;或儿童急性传染病所并发的急性中耳炎,因病变重,可造成骨质或听骨坏死,不易治愈而转成慢性。此外,鼻及咽部感染病灶,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或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肺结核等,也常为本病的重要诱因。
临床上根据病理及危害性,将慢性中耳炎分为3个型别。
1.单纯型中耳炎:最为常见。患者耳内经常或持续性流脓,呈黏液性或脓液性,量多少不定,每于感冒后增多。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黏膜肿胀、增厚。耳聋一般不重,呈传导性聋。X线照片或见乳突气房模糊,无骨质破坏。
2.骨疡型中耳炎:患者经常性耳内流脓,量一般不多,味臭。鼓膜呈边缘性穿孔或紧张部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骨链破坏。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X线照片示乳突气房和骨壁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
3.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耳内分泌物量少而有特殊臭味,常为鼓膜松弛部边缘性穿孔或紧张部后上边缘穿孔,在鼓室或上鼓室内可掏出豆渣样胆脂瘤物。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但有时可因中耳内胆脂瘤连接中断的听骨链,而使听力无明显下降。乳突X线照片见有边缘致密、整齐的透光区。
饮食与生活防护原则
大多数慢性中耳炎的见效较慢,疗程较长,患者必须坚持治疗,不可半途而废。同时,还要在生活上注意防护。
1. 平素应注意保持耳道清洁,经常擦干脓液,保持外耳干燥。
2. 加强洗耳,请医者清除鼓室或外耳道肉芽与息肉,保持中耳引流通畅。
3. 可局部滴药,去除诱发病因。
4. 属单纯型而鼓室干燥者,可行鼓膜贴补或修补术;属骨疡型者,病变控制后可考虑听力重建术;属胆脂瘤型者,先宜及时行病灶根治术,再行听力重建。
5. 游泳、洗澡时需防污水入耳。
6. 本病中医辨证与脾肾虚衰、湿热内阻有关,所以宜忌食生冷和易生痰之物。
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不宜峻补。
1. 白扁豆250克,文火煨烂,加冰糖适量,入菱粉勾芡,制成扁豆羹。每日1剂。适用于耳流脓日久、腹胀纳呆、舌苔白腻者。
2. 鲜山药250克,洗净切片,起油锅生炒,加葱白段10余段,佐餐食用。适用于神倦身重、食欲差、便溏者。
3. 文蛤壳30克,炒至黄,研粉末,加入冰片3克,枯矾6克,作成散剂,于洗净擦干患耳后,取少许散剂吹于患耳内,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时流脓者。
4. 石榴花30克,焙燥研末,加冰片0.5克,研匀,于洗净擦干患耳后吹人。适用于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