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寻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岁月
2015-05-30云欢欢
云欢欢
1958年6月30日,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内的十三陵水库建设工程胜利完工。许许多多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他们自带行李和干粮,从四面八方步行到这里,扎根工地不回家,开创了群众自发义务劳动的先河。四十多万义务劳动者用160天建成了一座总蓄水量为80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虽是锄挖肩挑手推,却成就了中国水利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在水库兴建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水库工地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特别是周恩来总理曾三次来水库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修建水库过程中,人人抢着干活,个个干劲十足,处处是英勇奋战的场面,涌现出“七姐妹”、“九兰组”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让一大批优秀劳动者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了争相学习的楷模。
走过风风雨雨五十六载的十三陵水库,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为了铭记水库建设者为建设美好家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铭记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959年12月昌平区档案馆将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的档案接收进馆,2008年3月初昌平区档案馆在建库50周年纪念之际,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水库建设史料,共征集到各种形式的史料300多件,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十分重视十三陵水库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如今,当年修建十三陵水库形成的文字材料、照片、实物、《十三陵水库报》和《十三陵水库》画册等珍贵的档案资料都完整地保存在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内。
《十三陵水库报》由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宣传处编发,1958年1月14日创刊,7月15日终刊,共发刊156期,由开始油印的3日刊到2日刊,发展到日刊4版,由每期发行三百多份发展到一万多份。该报通过评论、报道、特写、诗歌、小品、快板、相声等多种形式反映水库工地生产生活场景、宣传政策规章,发挥了鼓舞干劲、弘扬先进的喉舌和纽带作用。昌平区档案馆保存的这套《十三陵水库报》完整齐全,具有较高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水库建成后,1958年底由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政治部编辑完成了《十三陵水库》画册。画册封皮为大红色,题名为烫金的毛主席水库题字,并印有水库库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内容包括水库简介、水库诗选及图片等。另外,还有劳动奖状、纪念章、袖章、水壶、盖有十三陵水库纪念邮戳并毛泽东签名手迹的珍贵信封复制仿真件、周总理邀请先进集体“七姐妹”参加国宴的函等珍贵的实物档案和回忆十三陵水库建设历程的口述音像档案等。
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的档案为单独一个全宗,共177卷,包括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两个门类。主要内容有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组织机构设置、大事记、简报、先进材料、预决算表、设计图纸、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劳动时的讲话记录、题词等,全宗内档案较为完整,是全面了解十三陵水库从勘测、设计到修建的始末以及当时人文、地理等各方面情况的系统档案资料。
馆藏十三陵水库照片档案共367张,包括十三陵水库远景规划示意图、开工(竣工)典礼相关照片、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照片、普通群众修建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场面照片、修建十三陵水库时使用简易机械设备情况的照片以及朝鲜人民主席金日城、越南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到十三陵水库参观访问的照片等。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不仅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而且更加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建设面貌。
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不仅真实记载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生动再现了当年团结奋战、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也见证了一段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光辉岁月,同时它所弘扬的同甘共苦、迎难而上的坚强信念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也是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宝贵素材。
(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