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化与异化在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应用

2015-05-30张明耀段成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

张明耀 段成

内容摘要:电影片名好比人的眼睛,是影片心灵的窗户。优秀的中文影片名翻译不仅能让影片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还能为西方世界带去中国的文化。本文以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一般原则为基础,把归化与异化策略作为理论指导,对近年来中文影片译名进行分析,得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不同类型中文影片名翻译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其在中文影片名英译中所适用的电影类型。

关键词:中文电影片名 翻译 归化 异化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繁荣异常,曾经过亿票房的电影屈指可数,而今票房过亿犹如家常便饭。炙手可热的国内电影市场在海外备受关注,这也让业界对影片出口越来越重视。影片出口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影片名的翻译,中国有句古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电影片名的翻译对影片在海外市场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好的电影片名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1],由此可以见,做好电影片名的翻译很难,而翻译策略和原则选择至关重要。

一.归化与异化理论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归化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2]。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所谓“异化”,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中的某些异质性, 以此打破译人语的种种规范。

二.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一般原则

电影片名以短短数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让人过目不忘,可见译者在翻译片名时的仔细斟酌、周全考虑。在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严复的“信、达、雅”、付雷的“形似”和“神似”及钱钟书的“化境”学说等大标准[3],还要做到“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中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4]笔者在此归结为三个原则:信息传递原则、文化重构原则、艺术再现原则。

1.信息传递原则

电影业的繁荣,让观众不得不感叹电影推出速度之快,类型之多。2012年,中国上映了303部电影,平均1.2天就有一部新电影上映。海外市场以北美为例,5000多家影院全年放映了来自150多家发行公司的676部影片,平均每0.54天就有一部新片上映。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面对如此之多的影片,往往来不及一一推敲电影的详情,此时人们会根据片名信息来判断是否对味,选择是否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2.文化重构原则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本身就承载了中化民族几千年各式各样的文化。影片走出国门,若译名中国文化体现过于浓重,那海外观众接受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不过片名又不能不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这就涉及到了文化重构原则。重构“是保证目的语可读性的最佳手段,显然最便于发挥译文的优势”,在英译的过程中巧妙的结合外国文化,引起观众的联想,就能吸引更多观众进入电影院,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3.艺术再现原则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涵盖了表演、摄影、场景、服装、化妆等,被誉为“第七艺术”。日本电影界理论家岩崎昶认为:电影“是通过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奈达(Nida)曾说:翻译是一种技能,但归根到底,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是一种艺术[5]。那么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要遵循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翻译的艺术性,做到艺术的再现。

三.归化与异化在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应用

1.归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着世界各地的信息,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这也让译者有机会无限地接近译入语文化,以归化翻译策略巧妙的为作品穿上了洋装。

2014年国庆档大赢家《心花路放》以喜剧风格讲述主人公在男闺蜜的陪伴下从离婚到重新开始的过程,片名套用成语“心花怒放”,巧妙地将“怒”改为“路”,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在路途中心里路程的变化。译者以归化策略来处理该片名译为Break up Buddies意为分手的朋友,忽略了影片中journey这一关键词,出现严重信息遗漏。笔者以为,从“路”出发,试着套用英语俚语来归化翻译该片名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译名为House of Flying Daggers和Lover,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意为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与电影中一幕幕埋伏完美匹配。而译名“飞刀门”还是“爱人”,估计看过电影的人都难以琢磨这两个译名的含义。其他的诸如《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三枪拍案惊奇》 A Woman, a Gun and a Noodle Shop,《霍元甲》Fearless等,都是典型的归化翻译失败案例。从这些例子中不难发现,这些影片的内容或片名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色彩,译者试图跨越文化间的阻碍,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对等。但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等值,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妄想”,译名常常是既没有融入西方艺术文化,又没能完整的传递出影片信息,使得译名进入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窘境既丢失了本身的特色,又不能融入西方文化环境。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译为In the Mood for Love,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译为If You Are The One,两个译名都是归化策略下比较成功的译名,既照顾了影片本身,也照顾了片名。从翻译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归化策略更适用于现代都市、科幻、剧情类电影的片名的英译,在中国文化色彩浓重的电影片名英译时需要慎重使用。

2.异化

随着越来越多频繁的文化交流,现在的观众对异域文化的接受能力大幅提高,不在局限于用母语的语言特点与自己谙熟的文化传统去分析、研究异域文化。电影片名翻译中异化策略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为西方世界呈现多姿多彩的东方文化。

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推手》Pushing Hands,《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讲述了东方的文化与家庭,三部电影片名的翻译都采用了归化策略,虽有些直白、晦涩,但恰好传递出了东方文化的那份神秘,引起观众的探索。陈可辛导演的《武侠》直接译作Wu Xia,与Kung Fu此类词语相似,让西方主动接受中国的武学文化。与此类似的传统中国文化及名人电影若用异化策略翻译片名,或许效果更佳,比如 《梅兰芳》Forever Enthralled可改译为Mei Lanfang,《阮玲玉》 Center Stage可改译为The Life of Ruan Lingyu,《霍元甲》Fearless可改译为Huo Yuanjia。

现代都市、科幻剧情电影片名英译中,译者常以为片名通俗易懂,并没有很难翻译的文化词汇,直接异化翻译就可轻松完成片名的英译。都市爱情片《分手大师》译为The Breakup Guru,一字不漏的翻译完全的表达了中文片名的意思,但此译名并非最佳。“大师”是典型的中文特色词汇,电影片名中十分常见,但“Guru”-大师一词在英文片名中却少见,在豆瓣电影索引中输入“Guru”一词得到3页信息,其中的英语电影有三部The Guru, The Guru,The Love Guru,三部电影分别为2002年,1969年和2008年的作品,且都是小制作电影。可见“Guru”并非英语片名中的特色,该片名不如直接省略Guru,译为 Breakup,符合英文译名的简短特色,又说清楚了片名的信息。异化策略在现代都市、科幻、剧情类电影片名的翻译上要做到过目不忘、历久弥新就很难的。而在中国文化色彩浓重的电影片名英译中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从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不是异化翻译出来的片名就一定好,归化翻译出来的片名就一定差,译者需根据电影的类型来选择翻译策略。结合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就归化与异化而言,现代都市、科幻、剧情类电影片名的英译则首选归化翻译策略,而中国文化色彩浓重的电影片名则首选异化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1.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 USA and Canada: Routledge,1995:20.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奈达(Nida E.A.).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归化翻译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