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东主任医师治疗骨伤疾病学术思想
2015-05-30贾宇冬等
贾宇冬等
【摘 要】 名老中医毛天东主任医师在骨伤科疾病辨证论治方面经验独到,运用脏腑调和、气血平衡理论,注重肝肾、筋骨互用理论,动静结合、练功疗法理论,标本兼顾、医患协作理论等指导骨伤科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 骨伤科疾病;学术思想;毛天东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32-02
毛天东主任医师从事中医正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对筋伤杂病、风湿病、颈肩腰腿痛的辨证论治有独到经验,尤擅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老年性膝关节炎、滑膜炎等骨伤疑难杂症的诊治及手法治疗不同类型的骨折和脱位,曾于2003年、2008年分别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导师。为弘扬和继承毛老的学术思想,现将其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部分指导思想总结如下。
1 脏腑调和,气血平衡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由元气(先天之精所化生)和宗气(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所化生)结合而成。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力量。人体之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成,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氣血相互依存,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脏腑筋骨皮毛,是全身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平衡理论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核心。平乐正骨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总纲,亦是伤科病机之总纲,调理气血平衡状态为骨伤科辨证之核心[1]。骨伤科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患者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2],形伤肿,气伤痛,气血失去平衡,气滞必血瘀,气血阻滞不通,外使关节不利,内致血脉闭塞,气无所行,而内伤脏腑[3],正如《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毛老认为,气血是人身三宝之一,人的生、长、病、老无不根于气血,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都与气血密切相关,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毛老从整体观念出发,坚持三因制宜的原则,以气血平衡理论为指导,注重调和脏腑机能,根据疾病早、中、后三期气血之不同特点辨证用药,灵活独到地应用平乐正骨“破”、“和”、“补”各法,标本兼顾,调和各脏腑间的机能状态,使各脏腑密切配合,保证气血化生充足,气血运行通畅,最终达到脏腑调和,气血平衡。
2 注重肝肾,筋骨互用理论
中医学认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藏血,肝血充盈,化生肾精,肾精充实,筋骨得精血之濡养而强健有力;肾藏精,精生髓,髓可化血,充养筋骨、脏腑、四肢百骸,肝肾强则精血充,精血充则筋柔骨正,骨健筋强,筋骨互用,形体活动方可灵活有力。筋骨互用平衡论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4]。平乐正骨理论认为,筋骨是人体复杂而平衡的运动系统之总称。筋遍布人体,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属奇恒之府,为全身之支架,既可支持形体,又能保护内脏[5]。毛老认为骨伤疾病极易损伤筋骨,轻则筋滞骨错,重则骨断筋伤,《备急千金要方》:“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毛老继承平乐正骨筋骨互用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形成肝肾同源,筋骨互用的指导理论,治疗上注重调补肝肾,重视筋骨互用。毛老提出筋滞骨错是颈肩腰腿痛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筋的异常在其发病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治疗中要重视筋的重要性,通过揉筋、舒筋、展筋、顺筋、调筋正骨、滋肝补肾等方法调整软组织平衡,减轻或消除疼痛,缓解或阻止疾病的发展,达到“筋柔骨正、骨正筋柔”的目的[6];骨断筋伤则是所有骨折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筋伤不能束骨,骨断失去支撑,气滞血瘀,肢体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相应症状,久之气血亏虚,筋骨失养,影响肝肾脾肺功能。治疗中毛老善用中药引经药滋肝补肾,调理脾肺,配合内外固定及正骨手法治疗骨折病及筋伤。
3 动静结合,练功疗法理论
动静结合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功疗法则是促进骨伤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平乐正骨理论认为,动静平衡是筋强骨健的前提条件,动静失衡是影响伤科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伤科的“动”包含了外动和内动,即指形体的功能锻炼和调神调息;伤科的“静”包含了外静和内静,指形体的静守、静养和精神的宁静[7]。毛老认为,在治疗骨伤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骨折的患者,更应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早期对骨折端进行解剖或功能复位并给与坚强而有效的内外固定,维持骨折端的“静”,同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安全有效的主动功能锻炼;中后期可在患者肢体得到充分静养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练功活动,调养患者心神和内在气息,使患者气息顺畅,心态平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外动与内动、外静与内静的互补互用与协调平衡,使患者早日康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肌肉与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是整复和维持骨折对位的内在动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可以促进骨折端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端的“静”养修复,而早期主动的“动”(功能锻炼)与相对的“静”(适度的固定)互补应用,可以为骨折端提供一个正向的有利的力学刺激,使其获得最佳的应力,从而促进骨折愈合[8]。以骨折为例,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固定形式、患肢愈合情况等,在骨折初、中、后期,适时调整“动”与“静”的比例[9],以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骨折初期即伤后1~2周内,骨断筋伤,血脉受损,气滞血瘀,肢体肿胀疼痛较甚,应以静为主,以动为辅。“静”可以减轻疼痛,保持骨折端稳定,有利于骨折早期纤维连接的形成,“动”促进骨折局部气血运行,消肿止痛,预防肌肉粘连;骨折中期即伤后2~6周,疼肿渐消,新骨始生,应动静结合。“静”可有助于骨折端生长,从纤维连接期向原始骨痂期过渡,“动”可以行气活血,去瘀生新,和营续骨,防止局部筋肉萎缩、关节僵硬。骨折后期即伤后6~8周,骨折大多临床愈合,可解除外固定,指导患者进行练功活动,应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动”可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濡养患肢关节筋络,加快骨折愈合,防止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及骨质疏松,恢复筋骨的力学结构,“静”可调养患者气血,避免过度锻炼练功,造成新的损伤。
4 标本兼顾,医患协作理论
《任应秋论医集》云:“病的标本问题反映了病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原生与派生等几方面的矛盾关系。”从病因而论,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就病机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部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肤经络病为标;从医患关系论,患者为本,医生为标。毛老认为,全面理解标本的内涵是诊治伤科疾病的前提,掌握疾病的标本,才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标本兼顾,对症处理。在处理骨伤疾病时,应依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部位,坚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标本并重或均不太急时则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有序的诊治。《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病为本,工为标”指的是基于标本兼顾理念的一种医患模式。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毛老强调患者为“本”,医生为“标”。医生治疗应以患者及其病情为本,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病情的预后、转归,并从饮食、起居、功能锻练等方面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解除其精神顾虑,促进其早日康复[10]。另一方面,患者亦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详细而准确地提供病史资料,使医生及时准确地掌握病情,制定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治疗。如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标本矛盾。
5 小结
毛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无论身受顺境逆境皆处变不惊,矢志不移,坚持探讨研究骨伤科疾病的指导理论及诊疗方法,以“师带徒”形式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科人才,为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一)[J].中医正骨,2012,24(9):710-714.
[2]何孝国,曹建斌.中医骨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社,2007:415.
[3]丁继华.再谈气血学说[J].中医正骨,2004,16(1):51-52.
[4]郭维淮.平乐正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14.
[5]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二)[J].中医正骨,2012,24(10):793-797.
[6]赵明宇,赵启.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探析[J].中医正骨,2014,26(8):628-630.
[7]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三)[J].中医正骨,2012,24(11):865-869.
[8]董福慧,陳逊文,钟红刚,等.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4,33(11):22-23.
[9] 张翠文,李至红.骨折治疗中动静结合的治疗方法分析[J].医学信息,2010, (10):2784-2786.
[10]张铁峰,平静,孟令军.试论《内经》之“病为本,工为标”[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2):5-6.
(收稿日期: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