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民俗化教学反思

2015-05-30朱云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中学

朱云生

【摘 要】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关键词】中学;民俗化;教学反思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民俗文化更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我们认为,中学语文课中涌入民俗内容的讲授,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也发下了存在一定的问题并进行了了反思。

一、关于语文课民俗教学的理解与接受层次

1.丰富性

中国社会历经几千年发展,中华民族凝聚不衰。与之相应的,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积淀了很大一部分的民俗文化。中学语文课中,本身就有较多的这方面的内容。古代社会中对图腾的崇拜、禁忌等引发的礼仪、祝福生老病死等的民俗,是劳动人民的习俗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光是节令习俗就有咏元旦、闹元宵、清明祭奠、端午纪念、重阳登高等,这些风俗节仪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上课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增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浓厚兴趣。有些内容本身难以讲清的,如果从民俗方面讲,则可迎刃而解。

2.过程性

今天学生接触这一过程时,可以窥见先民们的生存状态。《崤之战》写晋国大败秦师于崤山,在此情况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这写出了晋地风俗与政治经济的变迁关系。杜预注曰:“后遂常以为俗,记礼所由变。”在紧张的战争描写中穿插民俗描写,给我们展开一幅风俗画,虽是点缀,却增添了描写的厚重感。

3.传承性

它必然反映出人民生活中的主体风貌,显示出它的质朴、刚健、清新。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大众文化。民俗正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的质朴刚健清新对培养学生感知健康品位的文化,进而陶冶他们健康的文化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4.时代性

中国社会由于从长期的封建社会穿越而来,受封建思想长期浸淫,在民俗中不可避免地有封建的甚至反动的东西窜入和污染。有些被破除了,有些进行了革新,其最有活力的部分,得以保留,并加进了新的时代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扬长避短,在创造新生活中创造新民俗,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大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二、关于中学语文中民俗内容的教学

中学语文课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相当多,且涉及题材、人物、语言、风格、地域背景等内容的不同,这就给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根据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几个基本的方面:

(1)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篇目从主体内容看是民俗风情描写的作品,授课时可以以文中民俗为主线,进行重点讲解,据以分析,剖明实质,甚至还可适当补充它的来龙去脉,以加深理解和把握。例如《社戏》,在展示江南浙江民俗风情之外,突出描写了春社看戏的情节。教师在讲解时可进一步抓住文中的“眼睛”部位,如看社戏为重点,先写看戏之前的情切,接写看戏时兴味无多,后写看戏归途中的别样情趣,这样就能更精当地理解作者心目中的“乐土”了。

(2)中学语文课文中那些积极向上、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体现了传统道德中美好一面,在课本中林林总总大量存在。这些内容在讲课时应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在弘扬我们民族精神中,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把乳母的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可见节仪文化深入人心,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庆和追求。

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民俗内容而引发的教学的延伸,积极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基本的美德,产生了无形的薰陶作用,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同时还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因此具有教学上的价值。

(3)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民俗中有不良倾向的,或落后的方面,应具体加以分析,给予引导。《春蚕》中有较多的民俗风情描写,并且构成了优美的风俗画,但其中不乏“女人不能靠近蚕房”、“用大蒜泥占卜”之类的描写;在《求雨》中有龙王庙烧香拜佛求雨的描写。这些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特有的精神面貌,其中有些内容因时代进步已经消失了,有些已被认为“迷信”,但不能简单化。如“求雨”,也应看到一方面他们在求雨,一方面仍在艰苦抗旱,如果简单定为迷信不作分析引导,不从这些习俗在当时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支撑,就难于领会实质。另一方面有些民俗以讹传讹的,应通过学习加以纠正。我们对这些内容,当然应当讲清楚,使学生的知识更扎实,同时培养一种求实的学习态度。

注重中学语文课的民俗教学,当然是就课本而言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讲解。但它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不应再扩大与目前社会日益重视民间民俗文化的距离,应有更多的合拍乃至接轨。总之,教师而论应予更多重视民俗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覃宗毅.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李桂芳.中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承传[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4,(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4]GHB1124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孩子从玩中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