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实验课课型构建与实施初探

2015-05-30黄泽夫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黄泽夫

[摘要]当前国内课堂改革出现多种成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广州市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广东仲元中学课堂改革实践也取得阶段性成效。基于上述背景,针对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从实验内容、学习规律、与教材知识的相关性三个方面,探索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教材实验课课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实现转变实验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关键词]研学后教  高中生物  实验课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18

目前,高考命题总趋势表现为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和“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教材”。因此,在确定实验课型时,应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实际出发,重视高中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用“研学后教”作为实验教学的理论支持,结合实验的三个基本要素(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论总结),把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划分为五种课型,即实验主题认知课、实验过程体验课、实验模型制作课、实验方法指导课和探究活动设计课。

一、实验课课型共性分析

五种课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共性,都是以“研学后教”理念作为课型设计的基本认知,以“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作为课型设计的思路,以 “研学案”介导的小组探究模式(即教师研学—研学案—学生研学—学生后教—教师后教)为主要媒介。其中,

“研学案”介导的小组探究模式首先是教师自身对实验作“研学”,研究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学情,最后制订适合学生探究的“研学案”;然后是研学主体(即学生)层面解读“研学案”,明确“我要学什么”(研学内容),“我应怎样学”(研学方式),“我学会了什么,我还要学什么”(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接着是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后教”,学生自教、学生互教、师生互教、教师点拨。教师把握教材的“灵魂”设计“主线—研学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又降低教师教学的负担和随意性。

二、实验课型的设计程序框架及实施策略

(一)实验主题认知课

实验主题认知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课,绝大多数属于观察证实类的实验,使用的观察工具主要是光学显微镜。高考对观察类的实验考查重点表现在事实的呈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研学案”引导学生明确研学任务。

1.教学任务

交流解决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认知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验结论成因、实验事实认知”的问题。

2.课型结构

实验目标导入—现象结论交流—研学小组演绎—研学小组交流

3.课型实施

(1)实验目标导入:“研学案”展示目标,让学生把握总体要求。“研学案”起导向作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利用实验有效开展。

(2)现象结论交流:“研学案”规定的时间内,指导研学小组结合教材已学知识自主研学,研讨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或问题,明确观察过程及注意事项。

(3)研学小组演绎:依照研学小组的共识,每个学生亲自试验体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或解答疑问。

(4)研学小组交流:研学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解决其他小组的疑问,修正本小组的实验主题知识。

4.适用课程

观察类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对已知的知识、现象和结论予以证实和肯定。

例如,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二) 实验过程体验课

实验过程体验课是一种重点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在高考中往往考查实验仪器和药品(材料)使用顺序和关系、实验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关注实验过程中“特定的物质”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因此,“研学案”的重点为实验过程,学生独立操作体验的时间也须充足。

1.教学任务

交流解决实验中的“过程问题”的方法,展示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2.课型结构

目标导入—表征问题研学—讨论交流

3.课型实施

(1)目标导入:“研学案”展示实验目标,课前导学(提前2天发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研学)和课堂导学(课前实验目标快速回顾)。

(2)表征问题研学:学生通过“研学案”对实验表征问题进行独立研学,明确实验过程和操作,通过研学小组解决自己的研学疑难。

(3)讨论交流:研学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演绎结果,小组内信息交流,修正演绎结果,提出本组共同疑难问题,展示于小黑板上。

4.适用课程

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这类实验突出训练动手能力,需要注意4个“特定的”目标掌握。

例如,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模拟尿糖的检测”等。

(三)实验模型制作课

实验模型制作课属于展示性学习,是以“制作+展示”为主要特点的课型,它侧重于对学生领悟和运用构建模型方法的能力进行培养。根据“实践—认识”论的观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动脑、研学小组合作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种课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容易让中等生变得活跃,让后进生也无法“休眠”。

1.教学任务

展示小组取得的成果及价值意义,评价实验主题活动目标是否达成。

2.课型结构

目标原理回顾—小组展示—提问答辩—成果点评

3.课型实施

(1)目标原理回顾:明确实验制作原理和基本操作,由教师课件或黑板直接呈现。

(2)小组展示:研学小组将本组的制作成果展示给其他小组,并由代表阐述该实验制作的基本思路、用意和制作过程。

(3)提问答辩:各个研学小组相互观摩,提出本小组的看法,指出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且解答其他小组针对本组模型所提出的疑问。

(4)成果点评:学生参与评价,说出收获和感想。教师点拨,对每个研学小组进行评价。

4.适用课程

教材中关于这两种构建实验不是特别多,高考要求也比较低。例如,“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等。

(四)  实验方法指导课

实验方法指导课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的性质、难度及时诊断,从学生学习心理学切入,对学生通用实验方法、方式和技能进行针对性指导,解决学生开展主题实验的“方法问题”。

1.教学任务

解决怎样开展主题实验的“方法问题”。

2.课型结构

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小组实践—成果展示

3.课型实施

(1)案例导入:“研学案”导入“调查方法”案例,让研学小组讨论(如调查的类型、方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以实验研学的方式教给学生实验研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自主地解决问题。

(2)方法指导:针对学生回答“研学案”的情况,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提供解决的对策,让学生对相应方法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体系。

(3)小组实践:学生按照“研学案”调查案例的研学成果进实践,教师关注调查的类型、方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实时实地进行指导。

(4)成果展示:研学小组将本组的实验过程、方法及结论通过课件或者小黑板展示给其他小组,然后小组间相互评定。

4.适用课程

近年来,有关生物调查类实验的考题不断出现,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出现的生物调查类实验有“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五) 探究活动设计课

探究活动设计课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较高形式,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活动的课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比较详尽的探究活动步骤,确保整个实验过程的有序性,而且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提供参考的框架,是整个实验实施的“蓝图”。

1.教学任务

解决实验活动中的“探究问题”;解决如何制订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2.课型结构

展示探究目的—讨论设计方案—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3.课型实施

(1)展示探究目的:“研学案”出示目标要求,通过思考题的设问引起学生对探究过程关键点的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列举生活材料来创设学生独立主动“研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

(2)讨论设计方案:研学小组讨论解决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尚未解决的困惑。综合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或困惑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

(3)总结评价:学生参与评价,说出收获和感想。教师点拨,对每个研学小组进行评价。

(4)拓展延伸:探究实验课是以问题为主线,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能力测试与提升训练。

4.适用课程

探究实验是属于培养学生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其本身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告知实验方案的实验,另一类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

例如,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问题探讨”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

以上这五种课型在实验课课程实践中组成一个认知的整体,体现了高中生物实验体系深层认知的效度和量度,是一个认知的有效分配,因而它们彼此存在相互联系。但由于五种课型各自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所以它们彼此之间又有区别。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