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实效研究
2015-05-30翁章捷
翁章捷
摘要]不少初中数学课堂成为教师单边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数学知识的“容器”,成为新知识的模仿者.随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23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然而,不少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注重自己讲解,留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较少,对学生缺乏关注,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 动手实践
理论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主要以形象思维、直观活动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生活中学习的情境,针对七巧板、图案设计、转盘游戏、抛硬币游戏等内容,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走多远”的问题,在问题中首先规定从起点开始向前记为正,向后记为负,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数,并让一位学生当场在讲台前按其他学生的说法示范 .
生1:我向前走了2步,再向后走3步,离起点有多远?
生2:我先向后走5步,再向前走5步,离起点有多远?
……
此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写出加法算式,导出加法法则.又如,讲到三视图的时候,我带了一些几何图形的塑料模型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摆放,使他们不仅较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还总结出“同样物品按不同方式摆放,它们的三视图就不一样”的结论.
二、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当前的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面对问题:8个人乘速度相同的两辆小汽车同时赶往火车站,每辆车乘4人(不包括司机),其中一辆小汽车在距离火车站15km的地方出故障,此时距检票的时间还有42分钟,这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另一辆小汽车,且这辆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60km,人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5km,试设计两种方案,通过计算说明这8个人能够在检票前到达火车站.我一开始试图沿用老一套教学方式,即“教师问,学生答”,然后再一步步把学生牵往目的地,可不管我怎么分析,面对我的还是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不讲,把这道题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去思考.第二天上课,我重新把这道题拿出来,不少学生像开了闸的洪水——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实效明显提高.
三、 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学习,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一课时,针对“数据有用吗”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不少学生甚至举例反驳其他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活离不开数据,数据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处理“数据的收集”这一内容时,我尝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数据收集,并要求各小组总结出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及其中的易错点,在班级交流,互相补充,逐步完善,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兴趣是平时少有的,从中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枯燥地讲解,会间接地把数学的一些美淡化,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成效难以体现.
总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创设有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