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

2015-05-30桑婷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刘天华

【摘要】: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的国乐大师,他在创作中深刻揭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和文化境遇,真切抒发了寻找光明出路的内心要求。他提倡音乐的平民性、普及性以及改革民族音乐等美学思想。

【关键词】: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

刘天华先生作为我国近代音乐界的“一代宗师”,刘天华以积极进取的艺术观念、美学思想,求实创新、继承借鉴的实践过程,在民族音乐的改革方面所做的带有启示性的工作,为民族器乐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卓越贡献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而且对民族音乐艺术在今天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一、中西融合的音乐美学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西方的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学习方式,迅速传入中国并立刻形成一股学习西乐的浪潮,在这股强烈的西方音乐文化冲击下,当时贫穷而又落后的中国对于这股冲击波没有成熟理智地加以看待,或是全盘否定本国音乐文化,如匪石的“西洋音乐论”,或是坚决排外,提倡“复兴雅乐,保持国粹”。

在两种极端的音乐思潮下,刘天华先生一方面理智地对待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另一方面,凭着对祖国民族音乐的深深热爱与强烈的振兴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刘天华提倡的音乐主张,既体现了一名“国乐大师”强烈、自豪而又不固步自封的民族音乐文化情感,也体现了一位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历史背景下对古今音乐文化关系所做出的理智思考与辩证的认识——“汇通中西,改进国乐”,既采取本国固有精华,又容纳外来音乐文化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二、中国音乐的自身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是由宫廷雅乐、燕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俗乐组成,宫廷雅乐、燕乐以政治内容为主,并远离民间文化而逐渐没落,因此在中国音乐文化中除了文人音乐,民间俗乐就是充分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民间俗乐作为构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具有通俗易懂等大众文化特征,但是并不等于就可以将吸取民间俗乐的音乐活动或创作的音乐家们,简单地冠以平民音乐或平民音乐家因为,我们如果应用结构论的观点来看——民间俗乐所体现的大众化、朴实化的音乐风格只是其外部表现特征而已也就是表层,而支撑民间俗乐几千年不断繁荣发展的深层的支点是其各具特点的音乐文化精髓。

一个真正从事于民族音乐创作的音乐家,所汲取的必然也是这一精华部分,才能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对于民间俗乐,我国既存的文献资料中大多是诋毁、蔑视的态度,认为其不登大雅之堂,这多是撰著的文人和士大夫“崇雅贬俗”的封建道统偏见所致。虽然有蔡仲德先生《论郑声》为民间俗乐正名可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样的思想观念一直到现在,都在无意或有意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民俗乐的态度,很多人或许只是看见了民间俗乐所具有的表层现象,而未用心去感受其内在的民族音乐文化魅力,简单地认为民间俗乐可称为平民音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中,以本国音乐素材为创作基点的音乐家们是否也可以称平民音乐家或把民族乐派称为平民乐派呢,对于有着深层文化内涵的中国民乐,不能因为其一些外部表现因素就说成是平民音乐或是草根音乐,这实在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的特点不符。

三、刘天华提倡音乐的平民性和普及性。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把平民文学的思想运用到音乐领域当中,对当时社会上有人把音乐仅仅看作供少数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品表示极力反对。他呼吁“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他很重视音乐的初级教育及普及教育,在他的倡議下,创办“夏令音乐学校”,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很容易在反封建文化的大潮中,忽视民族遗产继承问题,有的甚至鄙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与此相反,刘天华十分重视和热爱祖国的音乐遗产,呼吁“调查现在各地所存在的可作模范的大师”,“搜索国乐的图书,并古今各种乐器”,“设法印刻尚未出版的古今乐谱”,鲜明地打出“改进国乐”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的理想大旗。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复古主义者不同,刘天华反对闭关自守,认为要提高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的地位,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为此,他花了很大精力学习西洋音乐,单学习小提琴就达九年之多。但是,他学习西洋音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将来更好地整理民族音乐”,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国乐)的辅助。推崇音乐的民族性,同时广泛学习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始终是刘天华发展民族音乐的一条理想之路。

四、从音乐实践来看刘天华

刘天华将其“汇通中西”的音乐主张,充分地展现在了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胡上这里也许又有人说,二胡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本身就是平民百姓的乐器,诚然,刘天华对于二胡艺术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但是他改良的仍然是一个平民乐器,那他理所当然应该为平民音乐家或平民音乐说的代表人物。当然,二胡无论是从物质价值还是流传广度上,都十分为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但不能因此而将其说成平民乐器,乐器就其外部价值与形态有着诸多的差别,也许西洋乐器制作精美价格昂贵,或是没有广泛流传于民间,但这仅仅是外部差异而已,蕴含在乐器中的文化内涵却应是等价的,并无孰轻孰重之分。因此,从音乐文化的内涵上来说二胡是民族乐器,而说其是平民乐器只是从表层上而言。

此外,广为流传的十大二胡名曲——“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则是刘天华实践改进国乐,寻求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之作,十首二胡名曲中采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而在音乐语汇上则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国粹”京剧音乐的因素。如:借鉴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而创作的《独弦操》,其始句与西皮快三板过门音乐的句式结构基本相同;《烛影摇红》应用的是西乐12/8节拍记谱,旋律的调式与旋法则来自于西皮声腔;还有《良宵》采用的是传统音调贯穿旋法和西洋再现单二部曲式,这可以说是西乐在形式上,与中乐在内容上的完美结合;而中西乐因素最鲜明,具有西洋色彩大调性功能的乐曲——《光明行》,其旋律以D、G大调主属三和弦分解为基础,节奏以小军鼓的进行节奏为主,曲式在中国传统的结构上吸取了西洋复三部曲式特点,并在演奏上借鉴了小提琴颤弓等技法,中西乐因素的恰当而又巧妙的结合,为我国民乐如何与西乐结合树立了典范。

结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刘天华把自己投入到建立一个具有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国家的潮流之中,努力寻找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为提高民族音乐的地位奋斗了一生。他的音乐作品描写了“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时代重压下的生活和思想痛苦,但其美学思想却超越了现实,展现了一位进步、民主、爱国的音乐人士的赤子之心。时至今日,有志于促进民族音乐建设的音乐文化人士,应当牢记刘天华先生发展民族音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愿,学习他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新世纪里为继续发展民族音乐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徐金阳:《刘天华音乐思想论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2]林艳华:《刘天华音乐创作和美学思想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6)。

[3]贺光华、黄书敏:《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

作者简介:桑婷(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刘天华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浅析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的演奏以及新时期二胡发展
浅析二胡教材《少年儿童二胡教程》
新型农民刘天华从不会种地,到带领600多位农民发家致富从拖拉机到农用飞机的种地经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
刘天华二胡曲《空山鸟语》审美研究——对雷默“音乐审美”与“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