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15-05-30巴合提库勒·奴拉合买提
巴合提库勒·奴拉合买提
【关键词】兴趣 探究 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以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以后实验教学在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占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新课程也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使科学实验教学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呢?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实验“回归”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我认为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实验的内容要丰富,尽量提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预测会出现什么状况,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进来;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老师做,学生只能在台下观看,这样学生可能根本看不清楚,老师的任务倒是完成了,可学生动手的渴望和对实验现象的疑问却没有得到根本地解决,便会对实验深深失望,久而久之也会对实验丧失了兴趣。所以我感觉教师在上面演示再多,对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结果讲述地再清楚,学生也不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次印象深,兴趣浓,从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讲述四年级上册《溶解》这一单元时,由于想到学生根椐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没有考虑到学生们很想自己试试。上课时,原本我觉得同学们会感兴趣,可整节课上下来自己都感觉乏味,我一个人在上面做实验他们根本不感兴趣。下课一调查才明白原因,接下来的几节课我增大了同学们的参与面,每四个同学为一组做实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参加讨论的人也越来越多,的把原本我觉得比较难理解的《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掌握理解的很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的习惯
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但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时,往往会因为想尽快地动手做实验,对老师讲的实验中应注意的重要内容不感兴趣。從而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只有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才能使实验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不然无论你做多少次实验,也不可能成功!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违背了我们实验教学的初衷。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能动性
刚才提问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而如果单纯的限于模仿、重复自己已经知道的现象。久而久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获取转变为主动探究。为了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我便注意了将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去,自己得出实验的结论。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这一节课,我把学生分为成了小组,让学生先预设一个结论,然后组内的同学自己先去尝试验证,我一旁巡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再全班实验提出刚才巡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反驳一些错误的结论,并找出原因,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更有征对性。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总之,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用心设计实验,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又能体验经历探究过程的乐趣。在参与中观察特点、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善于发现和总结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