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5-30索朗罗布
索朗罗布
小学数学几何学的教学在新课程教材中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其教学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把“空间与图形”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几何学的教学,根据几年课改教学发现的问题,本人就小学数学几何学的教学肤浅地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空间观念”教育价值,吃透教材呈现意图
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课程标准对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小学数学中,直观几何最根本的或者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基于这样的理念,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对传统的方式有了较大的改革,教师务必钻研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切实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高度来运用教材,切忌凭经验处理教材,使我们的教学回到老路,即所谓的“穿新鞋、走旧路”。
二、加强实践性活动,凸显空间与图形学习的现实作用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得出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一些基本事实。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分析几何教学的方法:
1、数形结合的策略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抓住了数学的本质数与形,把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结合在一起,让数与形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一课,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我们就采用了数形结合的策略。结合图示说算理。
2、动手操作的策略
理解运算的意义往往要经历四个阶段:情境感知、动作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情境往往是教材提供给学生,或者是老师提供的,在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如何进一步理解情境,明白情境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在小学阶段,我们常用的手段就是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概念的表象。而这一活动在人脑海中形成的表象和图形很相似,它都有具体的成像。从这里开始,几何直观逐步萌芽。比如加法,在学生的手中,就是把两部分合并,或者在一部分的基础上增加,或者从别的地方移入新的一部分。“合并”、“增加”、“移入”在这里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学生活生生的操作活动。学生理解概念,正是从这些简单的操作入手,慢慢内化成语言,最后归纳总结形成比较规范严密的定义。
3、化静为动的策略
化靜为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中有两种体现。一是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比如基本图形组合成组合图形,组合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还有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或者旋转变成新的图案。这里主要体现图形的运动。但是在小学数学课中,化静为动更多的体现是,把静止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见的图形。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分割与拼组,把圆形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1\2,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圆的半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圆的面积等于π。化静为动,让学生经历了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空间想象打基础,为直观洞察做铺垫,并且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了圆面积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成效。
三、遵循学生生活经验,避免定义化教学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程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第一学段: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会用方位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等。第二学段:能辨别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等。以上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几何学重在对生活知识的数学建模,不必要有严密数学性定义。
在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动手操作、化静为动这三种培养几何直观的策略,往往配合使用,为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