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行动研究及特色教学
2015-05-30杜迎海
杜迎海
数学课堂要有数学特色,数学是思维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的。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活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因此,抽象的数学知识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获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去生成,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导”的数学思想,形成“做数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行动研究,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形成数学思想,促成知识的自我生成。
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行动研究及特色教学结合个人在磨课的过程中的几点浅显的体会做以汇报,诚恳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
一、预设教学目标有特色——具体化
本节课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分类》,课堂教学环节有五部分组成;问题呈现——小组探究——汇报交流——自我检测——回顾总结,在新授课开始,首先给学生们明确的学习目标。特色课堂肯定是一个高效的课堂,而这种高效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要在教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设立具体化的目标指向。所谓目标具体化是指可达成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目标。是学生一系列的行动研究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学习之初,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研究,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二、运用尝试学法有特色——科学化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探究,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出示8个不同的三角形,我没有直接讲授这些三角形能怎么分类,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而是引导学生回忆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候学习过的四边形分类和角的分类时候,运用的分类步骤,让学生能够把分类知识像散落的珠子一样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形成知识体系,把新知识转化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解决的问题,使新知识的学习不陌生,没有压力。
“三步分类法”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四边形的分类》时候,我给学生们讲授的分类方法,抓住图形特征进行分类。这一方法在四年级上学期《角的分类》得以强化和内化,这个时候我对学生是半扶半放,到本节课《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已经把”三步分类法”活化,变为自己非常扎实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我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一讲三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行动研究得出结论后,人人都要完成探究记录单,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师生展板评价有特色——兴趣化
本节课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本组的探究记录单后,我让学生将本组的记录单都展示在展板上,因此,各个小组的记录单都展示在展板上,让每个人的研究结果都得以展现,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赏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你觉得哪个小组的记录单完成的更优秀?还有哪些不足?孩子们真实的进行评价,避免了教师的单一评价,形成有效的评价,增强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每个人,每个小组都想做的更好,这样的生生互评的课堂评价方式,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平等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四、开展分层练习有特色——合理化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设计了基础卡,发展卡,以及最后的自我检测卡。从模仿新课上的基础题的练习出发,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就是通过三角形的特征辨识各类三角形,因此第一题、第二题基础卡练习题。所以我请了班上的两名后进生来回答,检验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两道题面向于全体学生,让他们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不至于对自己丧失自信,破罐破摔。让这部分学生健康的发展,接下来发展卡的猜角游戏,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题目方式比较灵活。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提高學生对知识的辨析能力,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目的在于深化、提高和拓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自我检测卡,面向全体的检测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消化理解,不留尾巴。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课前出示的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一个主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目标达成服务,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行动研究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