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概论”课程“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分析
2015-05-30高锋
高锋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概论”课程的教学困境,提出应整合教材资源,把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构建“问题—合作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在宏观方面了解,在中观方面分析,在微观方面促进个体思想转变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 “概论”课程 问题—合作探究—提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67-03
高职院校学生文字功底普遍较差、理论理解能力较弱,善于动手操作,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又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二者的矛盾使得“概论”课程教学面临“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应整合教材资源,让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构建“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在宏观方面了解,在中观方面分析,在微观方面促进个体思想转变和进步,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概论”课程教学困境
高等职业院校是按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提供5B级课程的,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以应用和教学为主要功能的高校。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紧密联系实际,既要基于现实,又要高屋建瓴。因此,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可以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用具体案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索和现实论证。
高职院校的学生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自我意识浓厚,很关注自身利益,对网络更加依赖,喜欢标新立异和张扬个性。根据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任课教师还是照本宣科地单向灌输理论,让学生觉得更像是在政治宣传和说教,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抵触,抵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还较弱,无法吸收理论的内容;二是照本宣科的灌输无法关照现实问题,学生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从而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提高其学习兴趣。
而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由于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群体性的辨识能力(包括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不少学生得出偏颇和片面的结论,对“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概论”课程需要找准教学定位,让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思想上有所触动,认识上有所提高。从教材体系的角度看,教材前半部分基本是历史,后半部分基本是跟时政相关的政策和理论,高职学习阶段就应该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见解。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难点就在于教学环节具体方法的运用:如何以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切中学生思想的困惑点。因此,笔者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立足于阐释重大理论和关照现实问题的“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
二、“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模式的概念和特征
“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是指在“概论”课程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综合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学生发言讨论等形式来阐述观点和分析问题,由任课教师进行归纳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个概念,“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化教材内容为生活化场景。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和场景来营造现实问题的氛围。学生感受到的是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的事物,因而能够激发起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还能够在老师的解析和引导下反过来对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另一番的思维改造,使其成为学生可触、可听、可感的鲜活素材。学生深有体会和感触,就一定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老师就可以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和拔高,直到最后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学生思想疑惑的目的。
第二,化教材理论为可理解的话语。“概论”教材的内容具有理论抽象性,只有是经过系统理论思维训练的人才能够理解其中所具有的逻辑关联和理论所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从内容上要立足发展的观点,阐述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时代话语特点,在客观方面强调原则性和方向性不能改;另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要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论是案例运用,还是课堂话语表现,转换成学生熟悉和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比如,在讲授到中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章节的时候,就可以把美国的外交战略概括为“我想打谁就打谁”,把中国的外交战略概括为“谁打我我就打谁”。这一概括高度凝练、形式活泼,完整地表现出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的实质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旨。
三、“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需要厘清的几个方面
(一)合作探究的“问题”的来源。高职学生的思想疑惑是任课教师上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疑惑。因此,2014年12月,笔者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概论”课程的班级中做了一个调查:你存在疑惑的事情是什么?21.36%的学生选择了国内国际大事,比如腐败问题、香港“占中”问题,45.73%学生选择了社会生活的热点,比如官员不体察民情和腐败、老人倒地到底要不要去扶、陌生人借手机到底要不要借、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失败、城管暴力执法等此类民众和网民热议的话题,12.11%的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等涉及与他人交往产生的问题,还有19.9%的学生选择了本校食堂的饭菜为什么难吃、新校区为什么经常停电等日常生活问题,还有1.9%的学生选择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无关的问题。由此可见,在这些思想疑惑中,至少有67.09%的思想疑惑都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从这些疑惑出发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开思想的包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端正生活理念,明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观念、砥砺思想的过程。一旦这些思想疑惑得到了解释或者解答,学生就觉得上“概论”课程有所收获,“概论”课程的思想教育效果也就增强了。所以,高职学生的思想疑惑是任课教师上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加大对高职学生思想的熟悉程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任课教师可以在开始上室内理论课之前的寒暑假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疑惑的问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获取进一步的认识,开学之后学生再把依然疑惑的事情提交给任课教师。这样可以实现课程教授的重心前移,使学生疑惑的问题部分地消化在室内理论课之前。任课教师把这些学生的疑问经过筛选和组合之后以一种互相关联的逻辑体系来表达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另一方面人的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还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使得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令学生疑惑的问题。正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构建“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这些思想困惑正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教材的要义,把解开或者部分解开学生的思想疑惑作为“概论”课程的重点环节。其次,在期中阶段,任课教师再次调查班级学生思想疑惑的状况,并与学期初的情况对比,形成对学生思想疑惑的动态把握,分析其变化的趋势,为进一步的解疑答惑奠定基础。最后,在期末阶段,任课教师第三次调查班级学生思想疑惑的状况,并把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告诉下个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参考,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二)合作探究的“提升”的认识维度和实践维度。“概论”课程不仅要坐而论道,还要起而立行。提升包括两层含义:提升思维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改变的是认识维度,认识可以提升和深化实践的效果。提升思维能力主要是在课内通过案例分析来实现。
提升实践能力则是从实践维度来把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提升环节主要表现为开展社会实践。夯实“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是深化“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的最终归宿。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来源于生活情景中,行为的改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加强,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决定于生活的实践。
(三)开展合作探究的任课教师所具备的素质。面对高职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需要“概论”课程任课老师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和辨析社会现象的理性思维。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来完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授课中让学生信服。高职学生一般自主性欠缺,需要老师有更强的引导能力,不断创新引导的形式,丰富授课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尤其需要重视上课语言语气、声调、节奏的锤炼。
四、“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的技术要求
“概论”课程的教材体系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主要的角度,把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等理论凝练和概括成逻辑严密、相互关联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概论”课程看作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讨和理论总结,从讲解“是什么”到着重于讲解“为什么”,“怎么办”,透过现象看本质,透析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挖掘热点背后所包含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在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基础上,依托政治学、经济学、社会管理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更全面地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剖思想困惑,形成相对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并进一步能够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逐步引导大学生做好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用实践检验理论,与时俱进,最终形成符合时代特性的世界观,从而最终发挥理论的旗帜和指导作用,真正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也可以说,短短的课堂教学未必能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日积月累,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现举例如下:
问题: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不是直接讲述国家如何在宏观的层面上缩小贫富差距的理论和措施,而是以2014年比尔盖茨在新加坡接受采访时呼吁中国富豪多做慈善而中国富豪不爱做慈善为例。首先我们详细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中国富豪做慈善的积极性不高的现实。
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自愿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归纳,并分类板书。经过归纳,富豪的受教育程度、群体特征、宗教信仰、个别富豪因财富来源非法而产生的不安心理、没有做慈善的社会氛围、中国社会传统的财富由子女全部继承的价值观念、富豪担心树大招风、对现存捐助监管体系不满意(郭美美事件)等八个方面成为中国富豪不愿意做慈善的原因。
接着,教师介绍在比尔盖茨背后的美国慈善文化和社会传统,告诉大家美国也曾经经历了类似我们国家的阶段,经过逐步地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慈善传统。一起和学生对比分析现代的美国除了在法律上有严格的遗产税规定,美国社会还有“财富来源于社会最终也要回归社会”的价值观念、美国富豪的收入在法律的监管下所产生的透明性、美国的慈善机构运作相对规范,总结出这个问题的本质:由于中国目前还缺少更加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具体法律制度,社会对富豪的态度或多或少存在“仇富”心理,进而产生了畸形的财富观,使得富豪们做慈善有后顾之忧,富豪们不愿意做慈善反过来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社会贫富分化的程度,从而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提升:面对由富豪不愿做慈善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了解美国比较完善的慈善制度和严格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发挥民间的力量弥合社会意见的分化,从而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继续深入分析,党和政府要做些什么呢?党和政府正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在宏观层面实行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缩小地区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不断地加大反腐败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措施。毕竟探讨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对比西方社会,且这种对比研究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
针对一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收入差距呢?再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富”和“先富”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其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有了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让学生理解到由于我们国家的法律和制度都处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还在探索的过程中,个别行业和领域还存在着违法收入、不合理收入、隐性收入等不良现象,国家正在通过政策和措施来取缔违法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通过在制度层面注重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逐步解决,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大家都富起来。
在“问题—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模式中,每一个由问题组合而形成的主题都遵循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都需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概念体系内在的层次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在注重科学性、整体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把理论内容和现实中案例所包含的焦点、难点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形成以事件作为思考单位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整体性、结构性的思维方式。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合作探究朝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2]骆育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作者简介】高 锋(1984- ),男,河南驻马店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