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悲剧的世俗化

2015-05-30王一博

参花(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雷蒙世俗化威廉斯

王一博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nms,1921-1988)在《现代悲剧》中,阐述了他的主要悲剧观念。通过他对传统悲剧观念嬗变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悲剧“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去宗教化,即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地位逐渐退缩到相对独立的领域里。在传统悲剧领域中,“世俗化”主要表现在悲剧从神的悲剧到人的悲剧的嬗变。

一、古希腊时期:神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古希腊悲剧作为彻底的宗教性质的悲剧,严肃是其重要的特性。

古希腊悲剧的“戏剧行动发生在介乎于神、人之间的统治家族当中”,这样的悲剧人物设置体现了尊贵地位。无论英雄人物如何与命运抗争,依旧无法逃脱早已注定的结局。“英雄人物惨遭命运苦难”这样的故事带来的悲剧性体验更为深刻,更易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从而得到陶冶和净化。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关注的那样:古希腊悲剧是广义的悲剧行动,不指涉个体的英雄。

古希腊悲剧的重要特性在于“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深深植根于严密的情感结构中,“他们深思熟虑,能感受最细腻,最惨重的痛苦。他们用这歌队安慰自己……艺术拯救他们,生命则通过艺术拯救他们而自救”。随着合唱队的消失,独特的悲剧意义也随之失去。

二、中世纪时期:神学的悲剧

到了中世纪,宗教是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和政权基石。戏剧顺理成章地成为宗教宣扬教义、信条的必要手段。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奇迹剧、道德剧、笑剧等。在受到神学思想桎梏的中世纪,“命运”是悲剧观念的关键词:“悲剧大多是被用来显示某项普遍规律运作的例证。”针对中世纪人们情感结构的改变,威廉斯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把命运放在人的普遍而共同的天命之外。”即命运被置于人的选择之外,突出了人与世界的二元对立。古希腊时期广义的悲剧行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命运的沉浮和高贵地位的陨落。悲剧人物也由古希腊时期被神化的英雄人物,变成了具体的权贵阶层。这些都体现了中世纪悲剧对世俗地位的强化。

三、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悲剧

随着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神学失去了其在社会思想中的绝对地位。文学艺术开始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时期的悲剧创作与大众经验相结合,为传统的故事赋予更多的人的内容,但“世事无常的主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其悲剧创作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与内部冲突。莎士比亚立足于个体的人性,他笔下的人物尽管大多地位崇高,但都展现出复杂的性格。正如20世纪英国批评家布拉德雷的评价:“这种行动根本上是性格的表现。”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开始向人物的内在心理进行探索。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封建贵族的悲剧

在新古典主义时期,高贵地位被赋予了全新含义,封建贵族阶级成为了新的悲剧人物。因此,威廉斯认为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戏剧本质世俗化的开始。

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悲剧的范畴扩大到一个新的阶级。在传统悲剧的早期观念中,并不是所有生命个体的死亡都具有悲剧意义,一个普通人的死亡只能算作偶发事件。但中产阶级文化拒绝了这一点,它认为普通平民的悲剧与高贵王子的悲剧是同样感人的。“世俗化”的悲剧记录承载了普通个体的命运。但是当悲剧突出个体的命运时,之前悲剧所蕴含的普遍意义和代表性便不复存在了。

五、19世纪:悲剧的世俗化

到了19世纪,传统悲剧开始向两个世俗化的方向演变,分别以黑格尔和叔本华、尼采为代表。

(一)黑格尔的悲剧观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关键性节点。他把引起悲剧的原因看作是悲剧的重要因素,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核心。这种矛盾冲突实质上是伦理道德的冲突。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即决定悲剧人物去追求什么目的,是在人类意志领域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想的一系列力量。”他认为现代悲剧的冲突走向了个体化,矛盾双方都是伦理实体的一个方面,人们把注意力聚焦在个体身上,而非伦理的正误。

威廉斯认为,黑格尔将悲剧冲突放置在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中,使得悲剧冲突不再是广义上的悲剧行动,而处在历时性的语境中,这是悲剧观念世俗化的重要标志。

(二)叔本华与尼采的悲剧观

在19世纪有关悲剧世俗化发展的论述中,另一种声音来自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消极特征。他提出悲剧之悲产生于人的行为和性格,与外部的历史和伦理因素毫无关系。他曾这样写道:“真正的悲剧意识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见解。这就是说,悲剧主人公所赎的罪孽不是他自身的,而是原罪及生存本身的罪过。”他要求人们在悲剧面前不要进行无谓的抗争,因为人生来有罪,悲剧人物应在苦难中求得净化。

然而,尼采却认为人类应从苦难中获得悲剧性的快感,悲剧“创造英雄只是为了摧毁他们,以强调生命的原始统一和快乐”。他提出悲剧存在于人的生存本身,与伦理和历史无关,即悲剧无关道德与净化,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威廉斯认为尼采将悲剧抽象为生命与世界的对立,是悲剧世俗化的另一种代表。

参考文献:

[1]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4]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孙煜.论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8]屈海燕.雷蒙德﹒威廉斯悲剧观现代意义探询[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注释: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3.

[2]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2.

[3]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28.

[4]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1.

[5]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2.

[6]雷蒙﹒威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5.

[7]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2.

猜你喜欢

雷蒙世俗化威廉斯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妈妈的红沙发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电影·《雨人》
滚!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
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