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培育的研究

2015-05-30伍新德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高校教师

【摘 要】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学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失范事件,给学术研究正常秩序带来了严重危害。高校学术研究领域发生的学术失范事件,除了学术成果评价制度缺陷导致的消极导向外,还与高校科研主体的学术规范认知能力和学术道德修养水平有关。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降低学术失范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维护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

【关键词】高校教师 学术道德 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36-03

在我国,高校作为学术活动的重要阵地,在促进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高校的学术领域不时出现教师违背学术共同体规范的学术失范事件甚至学术腐败丑闻。虽然陷入学术失范事件或学术腐败丑闻的教师为极少数,但由于高校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所寄予的厚望,人们对这些事件和丑闻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就给高校的声誉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正常的学术秩序带来强烈冲击。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维护正常的学术研究秩序,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部委以及高校自身纷纷出台了系列学术规范文件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一些学者也从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缺陷等外向性因素来分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但事实证明,仅从制度建设或学术评价机制改革的外向性措施来防范学术失范行为,仍不足以减少高校教师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频率。我们还应从高校教师的主体认识、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循意愿和意志、人格特征等内向性因素来探讨学术失范的根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育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这样才能与制度建设一道双管齐下,尽可能地避免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一、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向性根源

学术道德失范是指由于研究者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知识或明知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为了获得学术界的认可或为了实现其在金钱、荣誉上的功利性目的,做出有违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学术规范或伦理道德的行为。有时,学术失范也可称之为学术道德失范。只不过学术失范,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失范行为,而学术道德失范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主体主观故意层面的失范行为。有学者将学术失范的表现总结为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沽名钓誉、学位注水、评审腐败等八种行为。实际上,除了上述八种情形,更多的学者还将一稿多投、捏造或篡改数据、不当署名、虚假引用、学术成果买卖等列入学术失范的范畴。学术失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学术研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也不时出现学术失范的问题,如轰动世界的韩国学者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德国学者舍恩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学习期间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的学术不端事件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防范学术领域的失范行为,我国各级政府及高校纷纷出台了一批旨在减少学术失范的政策文件,但每年都有不少的学术失范事件发生。为此,有必要从内向性的视角来探讨高校教师卷入学术失范事件的原因。

(一)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意志薄弱。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挫伤诚实学者的学术研究积极性,污染学术环境,冲破学者的道德底线,产生学术腐败,阻碍科技进步,给高校科学研究的正常秩序带来不良影响。笔者认为,造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功利性取向、学术研究监管不到位、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学术规章制度执行不利等制度性因素。但这些外部因素并不是必然产生学术失范的直接理由,其根源在于部分高校教师个人内部因素问题,如自我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学术精神、学术信仰的缺失等。因为在学术规范、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学者们能否坚持学术道德的底线,自觉维护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主要看他们的学术道德修养的水平及其学术道德坚守的意志品质。它取决于高校教师能否将外在的学术制度、规范、准则等内容内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意识,并最终转化成为自身的学术道德信念和意志,从而在学术活动当中予以践行。否则,再多的学术规范和准则都只能是外在的制度形式,也无法从根本上制止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学术研究规范、维护正常的学术研究秩序的制度文件,但仍有不少高校的知名学者,甚至院士被卷入学术失范或学术不端的丑闻当中,就说明了部分高校教师在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意志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学术道德行为中的“双重性”人格缺陷。诚信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学术诚信更是每个科学研究者首先要具备的道德要求。没有诚信的人,为了获益,不仅行为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还会影响和腐化他人。作为承担着教书育人职责的高校教师,他们应该是为人师表、求真务实、自觉抵制诱惑及干扰、潜心科学研究的楷模。然而,在一些教师当中却出现了“双重性”的人格缺陷,如说一套做一套。他们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诚实为人,诚信做事;另一方面却在学术活动当中追名逐利,学术作假,甚至为了个人私利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更糟糕的是,一些教师不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将这些学术失范和不端行为的产生归结于社会大环境使然,而不会从自身的道德修养上寻找原因。说到底,其最深刻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私利膨胀,学术道德修养缺失,将名利至上作为学术研究的价值信条。

(三)高校教师本身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伦理缺失。科研是高校三大社会职能之一。我们认为,学术研究的意义或最重要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伦理道德精神的感召下,通过学者们严谨的、规范的学术探究、学术争鸣,来传承和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二是在科学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创新科学思维,利用新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科学技术、文化的未知领域进行艰苦卓绝的科学探索,来获取对未知世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人类的精神宝库贡献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长期以来,高校学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以学术为志业”的职业精神为世人所推崇。然而,近年来在高校当中,却出现了“个人利益”至上的倾向。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学生好评、同事认可,以及为了获得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聘的优先权,在学术研究当中不惜出卖学术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弄虚作假,完全抛弃了教师职业的伦理道德底线。尤其在一些学者当中,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很多时候,他们的学术研究不在于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和对科学的新发现,而在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造成学术研究泡沫化,如学术研究重量轻质、低水平重复;在项目申报或评审过程中买卖申报书或对不同学术观点的申报人进行压制和打压;以及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遵守基本的学术伦理道德,任意支配或践踏被研究对象的基本权利和尊严,等等。高校和社会如果没有意识到高校学术研究当中的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的存在,并任由其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最终会影响到人们对高校作为社会的科学文化创新中心及作为坚守科学精神的最后阵地的认同和信仰。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修养的培育策略

造成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外部导向诱因,也有教师本身认知局限和学术道德操守缺陷。因此,除了在学术制度上改革创新外,还必须从教师的学术规范教育和认知着手,切实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一)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责任意识。增强高校教师学术规范意识、道德责任意识,提高教师学术道德水平是治理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本。做好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首先要承担起教师的学术规范教育职责。一是在新教师入职后,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和训练。“知”是“行”之源,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学术规范知识,他们才可能在自身的学术实践当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准则。二是积极利用曝光的学术失范事件开展警示教育。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应利用业务学习、学术沙龙、报告会等机会,通过对曝光的学术失范事件分析,了解学术失范的表现形式与危害,对教师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常规科研知识普及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使他们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不违反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培养他们养成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三是建立学术诚信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的学术成果进行抽查,使教师时刻审视和反省自己的学术行为,从而使他们形成“诚信第一”的学术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学术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才能在高校的学术活动中真正做到探求真知、专心科研,才能树立起高校学人的榜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术活动的良性发展。

(二)遵循自律机制,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意志的培养。学术规范知识是学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但外在的学术道德规范并不能自动地成为教师稳定的学术道德品格,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师的学术道德意志。高校教师良好的学术道德的养成,需要遵循道德形成的自律机制。它需要通过教师慎独践行来强化道德意志的形成,最终达到自觉规范行为的养成。

一般来说,个体从潜意识到自觉行为的产生需要经历外部环境的他律—内心的自律—理性的自觉过程。具体来说,高校教师作为学术活动的主体,从一开始被动地接受学术道德义务的约束,没有形成自觉履行学术道德义务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逐渐发展到不受外界诱惑、约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并出于自我理性的需要主动地体验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愉悦。教师的学术道德意识是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内在驱力,教师能否要发展到这一理性阶段,需要高校通过宣传、引导、教育等方式,使教师从情感上体验、认同和接受学术规范准则,并形成坚守学术道德规范的意志品质。首先,教师要懂得凡是得到学术共同体广泛认同的学术道德规范,都要得到认真、主动地履行;凡是学术道德规范严格禁止的,则坚决不做。其次,高校的学术管理部门还要不断地提醒每位教师自警和自律,通过外在的教育活动或自动学习的手段,将学术规范和准则积极地转化成为自己内在信念,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识并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品质。这样,他们才能做到理性的自觉,增加意志的坚定性和主动性,在名利面前能抵制诱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最终达到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境界。

(三)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学术伦理修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过“知识即美德”的哲学命题,其意思是指“一个有道德认知的人,是不会做不道德的事的”。但从近年来高校教师特别是一些知名学者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事件频发的现状来看,道德认知仅仅是美德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能成为知名的高校学者,其自身就是作为知识和美德的化身。在卷入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丑闻当中的知名学者当中,其学术生涯过程当中不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和规范的学术训练,也不可能不知道相关的学术规范和要求,更不可能不知道由于他们的失范行为而给整个学术共同体信誉带来严重危害。但现实的情况是,包括知名学者在内的高校教师的学术失范行为还是时有发生。这就说明,高校教师除了要知晓相关的学术规范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学术道德、学术伦理的自我教育和修养,明白主动遵循学术规范,自觉抑制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对于一名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和高深知识的研究者的极端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术伦理水平,需要从国家、社会、高校及高校教师自身多方面着手,方能达到目的。

首先,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法律上的要求,同时高校内部则要创造条件,通过形式多样教育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确保由外到内、从制度建设到自律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来促进高校教师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作为教师个体来说,则应在具体的学术研究实践当中,时刻铭记自己教师育人的光荣使命,自觉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和眼前利益的诱惑,经常学习、反思、体会、认同学术道德规范,主动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端正学术思想和行为,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高校科学研究的更好发展提供学术风气。

其次,在教师岗前培训中增加学术伦理道德教育内容。目前,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中虽包含有职业道德教育,但甚少涉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上岗前,高校除了相关的岗前培训,还应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培训,如可将教育部印发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10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协制定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及《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作为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考试合格者才有机会高校教师资格证。总之,就是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培训,不断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学术伦理道德水平。

最后,在教师的学术生涯中进行全过程的学术道德教育。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新入职阶段,还应将这种教育贯穿于其整个学术生涯过程。高校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学术道德、职业操守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还可以采取分专业、分学科定期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学术规范、科研伦理知识教育。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不断地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渗透到教师的学术生涯全过程当中,以系统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学术道德教育警醒教师所肩负的学术道德使命,从而促使他们在不断的学术道德的学习、反思和实践中得到理性的升华和德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鸿雁.高校教师学术德性及其培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张慧.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4]顾秉林,赫翼成,王生洪,等.高校: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N].中国教育报,2006-07-21

[5]汪亚芳,李长伟.重读与反思:知识即美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课题(2012LSZ037)

【作者简介】伍新德(1974- ),男,广西临桂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科学技术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高校教师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我国商贸流通业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策略分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社会责任感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德才铸就智慧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