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契科夫戏剧创作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2015-05-30李春艳

参花(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契诃夫戏剧创作

李春艳

前言

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契诃夫的小说作品将辛辣、讽刺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紧凑简练,言简意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第六病室》《跳来跳去的女人》《醋栗》等。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紧跟时代步伐,继承先贤,改良传统的戏剧创作,代表性作品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

目前国内对契诃夫戏剧作品结合契诃夫戏剧特点以及多位受其影响的中国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并不多见,所分析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够广泛和深入。本文结合契诃夫戏剧创作背景,从契诃夫戏剧作品的场景、结构、情节、动作方面分析其创作风格,进而研究契诃夫戏剧对中国同一时代三位剧作家(曹禺、夏衍、老舍)的具体影响及其二者具体作品的分析对比,再就契诃夫戏剧对中国戏剧创作的影响进行概括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研究价值和深度。

一、契诃夫戏剧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一)契诃夫戏剧的创作背景

契诃夫戏剧作品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时值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俄国两次大转变间的低谷时期,俄罗斯著名学者叶尔米诺夫对这一时期的俄国社会状况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契诃夫描写的是俄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期,是它的社会运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旧的理想死去,新的理想诞生,民粹思想彻底破产,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日益成熟,准备进行艰苦斗争,争取胜利的时期;因此,契诃夫感觉到旧理想的终结,感觉到必须有新的答案来回答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当时的俄国社会,农奴制的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摇摇欲坠,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尚未成形,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一局面中显得软弱犹豫,而俄国工人阶级已提出了具有建树性的纲领,一场对旧世界旧制度的革新势在必行。此时知识分子受低迷政治的影响出现了萎靡颓废的现象,直到无产阶级先进思想出现后,带来了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也为俄国革命带来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加上契诃夫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与当时资产阶级剧作家风格迥异的审美形态。

(二)契诃夫戏剧的艺术特点

文艺复兴以来,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是俄罗斯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中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间的一座桥梁。传统戏剧习惯于以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作为核心,通过悬念、陡转和巧合吸引观众,而契诃夫戏剧打破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戏剧所承袭的美学观念,尝试生活化的戏剧情节,将人物的内心作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内容,而不着眼于起承转合的传统叙事结构,开辟了现代戏剧的新章。

1.生活化的戏剧场景

生活化的戏剧场景,指的是剧作家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场景是真实的、自然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不是一味追求戏剧效果和舞台效果所臆造出的虚假空间。这一艺术特点延续了契诃夫小说创作中所遵循的“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的创作宗旨,与当时俄罗斯盛行的戏剧舞台相背离。看似平淡无奇的剧情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悄然延展,却在适当的时机一触即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饱含着契诃夫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以及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创作宗旨。

2.人文情怀下的戏剧主题

人生匆匆即逝,幕起幕落,每个人都难逃生离死别的轮回,相聚与别离,青春与爱情,幸福与痛苦,梦想与现实,时间与生命,存在与价值,这些人生难以逃避的话题就是契诃夫戏剧中深刻而丰富的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契诃夫的人文情怀常通过一种极具抒情性和象征性的表达来完成,剧中人物相聚时带来的希望、憧憬与浪漫往往安排在生机勃勃、万物复苏之时,离别时的黯然伤神、悲伤凄凉则伴随着万物萧条、物是人非的场景。契诃夫通过人物的大段独白展示人物对梦想的憧憬和向往,这些华丽且激情四射的语言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但这样的情感共鸣也是十分短暂的,人物会遇到种种来自现实的冲击,将这些包裹在美丽泡沫之中的梦想狠狠击碎,带来强烈的反差,也带来了剧作家的情感体悟:在不如意的现实社会中,梦想不会因为空谈和憧憬而成真,仅凭空谈和憧憬也无法改变现实,只有勇敢面对现实,积极行动起来,凭借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够使现实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喜剧性和悲剧性的融合

俄罗斯学者格里高耶夫曾说:“在契诃夫的剧本里有许多悲剧性的东西,但它不是用悲剧形式表现出来的;他作品里的悲剧事物是和一些偶然的、荒谬的、因而也是可笑的事物揉和在一起。就这方面来说,契诃夫与莎士比亚很接近,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悲剧因素也是和戏剧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如《哈姆雷特》。但必须指出他们的区别:莎士比亚的戏剧场面和悲剧场面结合在一起,而契诃夫是把喜剧性和悲剧性结合在一个场面里。契诃夫擅于将喜剧元素和讽刺元素融入到戏剧作品中以表现深刻严肃的主题,轻松的喜剧元素冲淡了悲剧性的戏剧主题所带来的压抑感,有效地把控着观众的观剧心理,调整着戏剧节奏,在台词中频频出现的喜剧元素,使观众在笑过后再细细品味戏剧的深刻内涵,与传统的悲剧表现形式相比,更多了一份绕梁三日而不绝的余韵。以《樱桃园》为例,樱桃园失去了昔日的美丽,朗涅夫斯卡雅即将失去自己往日的家园,此处情感本该是伤心落寞饱含痛苦的,然而在此处契诃夫为人物安排了一段哑剧式的台词,她故作骄傲,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像往日一样奢侈度日,用跳舞喝酒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演员外在的表演使得观众发笑,而笑过后留下的凄楚才是剧作家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二、受契诃夫影响的中国当代戏剧创作

(一)契诃夫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雷雨》创作完成后,曹禺直言自己已经厌倦了《雷雨》的结构,技巧用得过多,感觉它太像戏了。在契诃夫戏剧的影响下,曹禺首先创作了《日出》,出场人物众多,性格迥异,但人物内心却十分丰富,语言和动作将人物内心的挣扎放大,并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日出》只是曹禺学习契诃夫戏剧的第一部作品,随后的《北京人》对契诃夫戏剧影响吸收得则更为透彻成熟,被誉为“中国的《樱桃园》”。《北京人》以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的经济衰落为核心矛盾,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剧中人物或麻木腐朽,或行尸走肉,或懦弱无为。这样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在一个平静的中秋节正午悄悄展开,伴随着古老的苏钟发出的滴答滴答声,伴随着浮在蔚蓝天空中的两三朵云,这样的平静,是契诃夫戏剧中惯有的。

(二)契诃夫戏剧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老舍身份与契诃夫相似,都是小说家兼剧作家的双重身份,能够将小说的叙事方式融入到戏剧结构当中。

《茶馆》这部戏剧作品颇具契诃夫式戏剧风格:首先,从戏剧中的人物塑造入手。《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原型,正如老舍先生所说,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70多个人物,这些人中有下层劳动人民、有闲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帮凶和社会渣滓,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老舍的戏剧作品《茶馆》在舞台整体氛围的平和恬淡,将直接冲突模糊化,描写小人物的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融入喜剧元素,这些方面都与契诃夫风格十分接近,但从整部作品的整体看,内在所包涵的意蕴与契诃夫戏剧仍有差距。

(三)契诃夫戏剧对夏衍戏剧创作的影响

夏衍,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中国左翼电影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创作了大量电影剧本和话剧作品,代表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等,话剧作品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赛金花》等,改编作品有《在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夏衍从未在公开场合言明自己的创作受契诃夫影响和启迪,但从夏衍作品中,尤其是《上海屋檐下》,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契式戏剧风格:生活化的戏剧场景,淡化的戏剧冲突和情节,朴素平和的语言描写。

《上海屋檐下》将戏剧场景巧妙地设置于上海弄堂的老房子里,选取一天时间,展现了经历、性格各不相同的五家住户的命运,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群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市中心的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夏衍将视角锁定在上海屋檐下一群小人物身上,描写他们的凡人琐事和喜怒哀乐,在看似平常的场景中,剧作家透过琐碎的生活挖掘着人物内在的喜剧和悲剧化元素,于平凡中探寻人物心理的不平凡,这正是契诃夫戏剧的典型魅力。

三、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一)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契诃夫戏剧的翻译传播于五四运动之后,在此之前,契诃夫的小说作品已经受到大量中国读者的喜爱,这也为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1920年耿济之相继翻译了契诃夫戏剧《求婚》《蠢货》《伊凡诺夫》《万尼亚舅舅》和《樱桃园》等作品,掀起了契诃夫剧作翻译的一个高潮阶段。改革开放后,契诃夫的作品翻译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法国传记作家亨利·特洛亚为契诃夫创作了《契诃夫传》,将契诃夫的生平和戏剧创作完整地重现在了人们面前。2004年,为纪念契诃夫逝世100周年,国家话剧院主办的“国际戏剧季——契诃夫戏剧节”搬演了契诃夫创作的大量戏剧作品,随后评价研究契诃夫作品的书籍纷纷出版,百家争鸣,契诃夫戏剧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二)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搬演和传播

契诃夫戏剧作品中,早期独幕剧居多,适合学生表演,场景人物生活化,易于模仿,虽然相较于契诃夫作品翻译传播较晚,但也是契诃夫戏剧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不可忽视的传播形式。在戏剧表演传播过程中,契诃夫戏剧除了收获了广泛的人气外,在不同导演的诠释下也赋予了契诃夫戏剧更加独特的意蕴和内涵。2004年,林兆华导演的《樱桃园》打破了常规对没落阶级和旧事物灭亡的悲叹,立足于表达人类在永恒面前无可奈何的困境,摒弃了常见的舞台陈设,以稀稀拉拉的几棵树、几件破旧的家具、破烂的窗帘、阴暗的灯光,将破败和死亡萧条之感渲染到极致,穿插方言的形式塑造人物,演员可随性表演自由发挥,夸张的人物动作表演,这些先锋派的搬演方式赋予了契诃夫戏剧怪诞荒谬之感。徐晓钟导演的《樱桃园》则更加强调意境的营造,俄式建筑,砍伐樱桃树的音响效果,自然音响的融合,演员从多角度进入表演区,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这些元素的加入积极地调动着观众的观演情绪,将舞台意境渲染到极致,引导观众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三)契诃夫戏剧对中国的影响

此外,契诃夫戏剧对传统戏剧创作模式的颠覆,对现实主义戏剧的应用和升华,都对中国当代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以展示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但又激发着生命所固有的顽强生命力,对未来怀揣着强烈的美好憧憬而继续奋斗为主题,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走向,这些都与中国当代剧作家的关注视角相契合,曹禺、老舍、夏衍等作家正是将眼光聚焦在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展现他们微小却有美好的梦想,但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无力,他们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一切苦难,并将这份巨大的痛苦埋藏在内心深处。契诃夫擅长以抒情式的、象征式的文笔描绘生活,这也与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相同,与直抒胸臆、直接激烈的语言相比,中国剧作家同样倾向于以一种诗般的语言由点及面地塑造生活,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文字变成一种传达意境的方式,而非直言以对。契诃夫对于中国现当代剧作家最主要的影响就在于“内化”理念,即关注人物内在的心理成长与变化过程,注重剧作线索的“潜流化”和人物的“去动作化”,把显性的东西隐藏起来,追求内在的真实,引导观众超越表象,探求生活的底蕴和真意,这些特点在《北京人》《上海屋檐下》等作品中均有所对应。

四、结论

综上所述,契诃夫戏剧的艺术特点在于生活化的戏剧场景,包含了人文情怀的戏剧主题,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融合,以舞台美术渲染气氛,选取底层人物的视角,描写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淡化戏剧冲突,注重内在的真实。契诃夫戏剧对中国当代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契诃夫戏剧作品在关注其外在审美形态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契诃夫戏剧内部所表达的深刻内容,为作品注入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关注人类的终极关怀问题,探索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精神方面的理想和追求,关注现实,反映现实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冲突,人们又是如何在现实的磨难中寻求精神上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饿]叶尔米诺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M].张守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 [俄]契诃夫.契诃夫文学书简[M].朱逸森,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3] [俄]格里高耶夫.契诃夫剧本的舞台结构[M].莫斯科出版社,1924.

[4]曹禺.曹禺伦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5]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J].剧本,1958(05).

[6]老舍.老舍集:茶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2(1).

[7]李亦男.找到樱桃园[J].读书,2013(12).

[8]陈晖.契诃夫戏剧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1).

猜你喜欢

契诃夫戏剧创作
可爱的契诃夫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戏剧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