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的“学制”延长与“学法”改革
2015-05-30王寿斌
王寿斌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学制;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17-01
新华网4月6日报道,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浙江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确定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先行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通知明确,相关试点专业招生纳入浙江科技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结对”本科高校的招生计划,实行计划单列,定向下达。要求各试点院校认真制定并严格落实日常管理规定。其中,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学籍和学历学位管理由本科院校负责;试点专业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就读期间不得转学和转专业。试点专业学生按照合作本科院校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收费标准缴费,享受本科院校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方面的有关政策。
虽说浙江省的这一改革并非全国首创,但同样引来了网上网下的热议。点赞者甚众,质疑反对者亦不在少数。有网友认为,浙江省教育厅顺应潮流,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的做法,无疑是为了推进职业教育转型,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举措。但是,一说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就要改变学制,就要“升本”,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职业教育学制太长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其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枯燥的理论学习或效果并不明显的实习上,还不如让他们尽早走入职场,去真刀实枪地拼搏、奋斗,或许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谁是谁非,孰对孰错?这不免让人反思,尝试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无必要?是否可行?怎么试点才能顺应民心?如何改革才更吻合教育规律?
众所周知,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需求。离开需求的改革,无异于拍脑袋的空想,或是基于政绩的折腾。所以,无论是要不要,还是行不行,都要调研市场需求。一旦有了这样的共识和思路,“求解”就不再是难题。
信息时代,我们对“技工荒”都不陌生。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一年胜似一年,以高薪聘请技能人才也早已不再是新闻。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日益普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规模也在与时俱增。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开发区第二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2008年以前,区内企业的技术用工占比为:中职毕业生65.3%,高职毕业生15.4%,本科及研究生15%左右。到2014年,随着《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稳步实施,企业的技术用工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中职毕业生降到了15.2%,高职毕业生升至45.6%,本科及研究生攀升到35%以上。这一用人终端的巨变,无疑是职业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略的最有用信息,加快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其次,站在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读本”与“学技”已成并行不悖的教育选择。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长期以来,普教与职教“井水不犯河水”,我们一直将读本科与学技能生硬地割裂开来。基于这一误解的职业教育,直接导致职校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劳动,无法适应职业发展和转岗就业的需要。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综合了两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再者,从助推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角度看,高职本科的推行也是增强职教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在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高烧不退、职校生受到就业歧视不可避免的大环境下,就业质量难以保证仍然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普职“立交桥”的搭建,职教“断头路”的打通,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招足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振奋职校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免受就业歧视,帮助学校赢得口碑,促进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高职本科的试点,其标杆意义并不仅仅是学制从三年延长为四年,而在于培养内容与培养模式的配套改革。其教学内容与育人模式,既区别于以学科体系见长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又避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重复训练,让学生既能通过系统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又能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出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利于日后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专业技术推广与研发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