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好孩子 责在父母
2015-05-30陈昱
陈昱
我们把潜意识里对金钱的认知,称之为财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通常是形成于幼年时父母对金钱的看法,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无论你是否意识得到,我们每个人跟金钱都建立了某种关系,而这些与金钱的关系,都暗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通过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思想以及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传达给了孩子。如果父母是能駕驭金钱的人,就会成为孩子最好的人生教练。孩子的成长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完成的,他不会听父母教他什么,而是会模仿家长做什么。利用每一个细节,让孩子跟金钱建立美好的关系,就是给了孩子一个富足的人生。
当孩子开始接触物质世界时,就是开启他财商的最好机会。
先来做一个自测:你是哪一种父母?
第一种:只要孩子哭闹,就极力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
第二种:告诉孩子,我们只看不买,少花钱为好。
第三种:主动通过无尽的物质满足孩子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好爸爸,好妈妈”心理。以物质代替沟通。
第一种父母,显然是在帮助孩子塑造一种习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必须得到,最有效的获得方法就是逼迫父母就范。如果你的某个朋友经常被喜欢的东西吸引,不买回家就夜不能寐;不管东西对自己是否有用,或者自己的财务状态是否适合,都必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大多与童年的这种习惯有关。
第二种父母,实际上其行为压抑了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得到的是节俭,但是钱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钱与美好生活之间没有建立关联,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小朋友往往会有两种极端反应:
一种是对金钱漠不关心或者不能承担责任,对于消费的结果往往没有足够的信心承担,比如,对于买什么品牌的东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往往不能自己做出决定,犹犹豫豫,甚至一定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在完成投资的决策中更是显现出困难,在金钱面前往往是迷惘的,即使有机会获得财富,也会在投资和消费时保守和谨慎,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获得更多利益。
另一种则会表现出报复性反弹。从小的物质匮乏,会在小朋友的心里形成巨大的对物质的渴望,如果这种渴望不能转化成对价值的追求,而是让它始终停留在对物质本身的渴望上,长大后会出现不可抑制的购物心理,在心情不好或者认为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必须要通过疯狂购物来缓解情绪。只有在大包小包买了很多东西以后,才能缓解焦虑的情绪,认为自己能够被别人认同的是消费时的慷慨与大方,在导购人员谦恭羡慕的眼神中才能够让自己的压抑得到释放。
第三种父母的做法,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对钱的价值、物质价值判断的机会,潜意识中只为满足内心没有被充分满足的“童年自我”,而忽略了让孩子自己与金钱、物质建立和谐的关系。这种过度的物质满足,只会让孩子对物质失去本能的兴趣,也同时失去了“钱”本该给他带来的乐趣。
如果父母们有时间跟孩子沟通,让他说出为什么要买这样的玩具,并启发他衡量玩具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是否值得;经过衡量,再决定是否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价值衡量体系,其实就是一堂不错的财商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