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特的镜子,照出了什么

2015-05-30乔邦

CM华夏理财 2015年5期
关键词:懦夫存在主义萨特

乔邦

人生如白纸泼墨作画

1980年4月15日,让-保罗·萨特因肺气肿病逝,享年75岁。

35年过去了。今天再提起萨特,或许会遭到这样的疑问:萨特何人?存在主义?是不是太玄奥艰涩了?他不再风潮,也不时尚,他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远去了。

然而,如果细细审视这个依然问题重重的世界,那萨特对人生的洞察又不免被提起,他的那些言论,至今还没有被时代所超越。

萨特在西方最盛行的时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已经结束,世界的目光转向经济的发展。新的科技越来越快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却没能带来精神上的平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宗教、传统信仰的死亡,也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物化感,启蒙运动时的骄傲已经被忘却,取而代之的是受制于物的奴性。

萨特存在主义此时在西方大行其道,可谓是大势所趋。他的理论具有浓郁的大众性质,或者说是“通俗哲学”。事实上,萨特的理论并不为传统学院派所接受,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进入大学教书,他是法国唯一一位声名显赫,却只在中学教授过哲学的哲学家。

事实上,萨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志向是作家,文学才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精雕细琢,反复修改。这些饱含感情的文字,关心着人的异化、人的自由等问题,打动了物化世界中的万千心灵。那些一版再版的著作,一演再演的戏剧也成为他思想传播的最佳媒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在80年代國门初启的中国,萨特及其存在主义都非常盛行。

萨特从意识上将人与物做了区分。他认为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种下一棵玉米,不会收获高粱,也不会长出莲花,一颗种子未来的样子由其物种本质决定,是可以预见的。人却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生如于一张白纸上泼墨作画,直至生命最后一笔,生命的本质才呈现。只要一息尚存,人便能不断改变,使自己有新的面貌。

进一步地,萨特谈到了人的自由。自由这个话题,是童年生活给他的最深切的感受之一。萨特两岁丧父,之后就跟母亲、外祖父一起生活。在他的记忆里,没有父亲的权威,只有长辈的宠爱,没有强迫命令,而是充分的自由空间,但也有一丝无人约束的不安定。人生的自由与不安定的偶然际遇的角力在他幼小的心中就扎下了根。

在短篇小说集《墙》中,他阐述了这一命题:“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人类的自由。在萨特看来,自由与选择就像是一对双胞胎,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

萨特的个人选择如何呢?

他是唯一一个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这个消息轰动一时。他几乎厌恶一切荣誉和名声,他认为这种奖励体现了一种等级制度。萨特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诸如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专制主义等都深恶痛绝,在实际与人相处时,他从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二战后,萨特有了大笔的钱,但却把收入的80%给了那些他认为需要钱的人。他也完全不在意现实的物质享受,坚持过着普通市民的生活,住在普通公寓里,没有小汽车和别墅,数十年如一日地去咖啡店写作。

萨特在剧本《禁闭》中借主人公之口喊出了“他人即是地狱”的存在主义名言。剧中三人死后同居于密室中,三人之间相互的存在对别人都是痛苦,却又无法摆脱——人人都试图获得自己的自由,人与人就必然有不可避免的冲突。

这也是萨特最常被误解的地方。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存在主义热中,萨特的“人是自由的”命题被当作自我绝对自由的口号。“他人即是地狱”被理解成宣扬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但却忽视了他对自由的注释——我们必须对我们的选择承担责任。在萨特后来的生命中,他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并最终将其上升为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要对所有的人负责。”

至此,萨特的哲学基本完备,看起来,这是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哲学,是为每个人单独准备的。他鼓励人们勇于抉择,不被世俗阻碍,甩掉惰性、势利等庸俗的束缚,不为他人和世俗左右,也不去驾驭、模仿别人。

晚年的萨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也在履行自己的思想。似乎此时他的最大兴趣已经不是写作,但这只是他规划中作家生涯的一部分——走过起步的青年时代、硕果累累的中年时代,以自己的影响力介入政治,正是他给自己作家生涯中老年时代的定位。

1980年4月19日,萨特的葬礼举行,数万法国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群众,伫立在道路两旁,为萨特送行,萨特即将安睡的公墓外更是人山人海,如此浩大的场面,自雨果之后在法国还是第一次出现。

现代社会是饱和的,社会价值观的浮躁、人情的疏离,以及人们被物质所奴役的程度,相比存在主义曾风靡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社会又是包容的,机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懦夫变英雄”的“自由选择”每天都在发生。在萨特逝世35年后,他仍然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就像法国哲学家贝尔纳·亨利·列维在《萨特的世纪》一书中写到的:“透过萨特,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世纪的万花筒:人们如何走过20世纪,如何在这个世纪迷失方向,如何消除这个世纪可悲的趋势——现在又如何进入一个新的世纪。”

猜你喜欢

懦夫存在主义萨特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证明本身就是一种懦弱
证明本身就是一种懦弱
证明本身就是一种懦弱
The Tiger and the Fox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