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30张明海
张明海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整合
中国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饱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语言凝练,寓意深邃。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优秀古诗文,它或意境优美,或深沉感慨,或情节跌宕,或动人肺腑……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可见,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从应试教育方面来看,在广东高考近几年的语文试题编排中,文言文的考查占了22分,诗歌鉴赏以及名句默写占了13分,对于古典诗文的考查,总共占了35分,考核分数超过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和广东高考中,古典诗文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性,以及高中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可喜的是,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正广泛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它为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古诗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有趣的活力。
一、信息技术投入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于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则机械性的记录知识点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在高考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当升学压力成为教师和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时,牢记知识要点,大量题海演练,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语文课堂成了机械式地训练学习,课堂氛围渐渐变得死气沉沉。特别是在古诗文的教学课上,由于文言文语言的晦涩难懂、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诗词读不懂,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陈旧性,逐字逐句翻译文言文和诗词成为课堂的学习的重心,缺乏品读语言的美感的过程,更何况现在市面上,古诗文的注解翻译资料相当泛滥,大部分学生手捧一本翻译书,自然认为无必要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听老师串讲了,这样一来,语文课堂也逐渐成为“鸡肋”。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毫无兴趣,使得高中古典诗文的教学举步维艰。如果不及时改变“串讲、翻译、以讲代读”的教学模式,高中古典诗文的教学,将难以达到课程标准预期的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渐渐地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将要转变成“教师----媒体-----学生”模式。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堂在高中古典诗文教学模式上的陈旧乏味性,教师就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教学运用于高中古典诗文教学课堂中,打造有声有色,富有灵动性的语文课堂,才能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对古典诗文教学的作用
在高中古典诗文的教学课堂上,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远古与现代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可以将抽象性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可感的形象,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科洛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对文字、语言、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创设了与教学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生动形象和活泼逼真的表现手法来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置身生动可感的语音或画面环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生活在广东的学生,对四川蜀地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仅凭主观的想象很难达到鉴赏作品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优势,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关于蜀道的图片以及《蜀道难》的诵读音频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观看一张张蜀道图片所呈现的苍劲蜀地古木、高耸入云的山峰、苍凉阴森的氛围,随着音频朗读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文字语言,很快让学生进入蜀道高危险峻的环境特征,走入李白笔下的蜀地栈道,从而使学生对蜀道之难有了更深的感受。通过多媒体创设视听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蜀道的兴趣,加深了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使他们能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
(二)将古诗文内容趣味化
冗长的篇幅,生僻古奥的用词,复杂的句式,是文言文留给大多数高中生的最深印象。面对中国古老的语言,学生们往往望而却步。但是,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必修五和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里面更是囊括了许多优秀的篇章。为了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授课时,我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
比如上《鸿门宴》的时候,我会先交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看《鸿门宴》的影视片段,使学生对这个事件有所了解。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的一些重点的实虚词和古今异义,做一下串联,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句子的理解,进而讲解文章,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借助影视片段将呆板的课本文字转化成具体可知的动作画面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印象。课堂上,再分析人物形象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此外,引导学生多用历史的眼光,利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倾向,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激情。只有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才不会让学生感觉学古文没有现实意义,也才能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借助信息技术,将文本的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拉近了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提升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