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相关制度体制问题

2015-05-30李志强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同步四化协调发展

李志强

摘要: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四化”同步与制度体制密切相关,我国市场化改革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健全各类要素市场,科学合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城乡投资结构,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这对于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制度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5-0114-04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5.018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农业人口和产值比重过高、城乡投资比例结构失衡等问题,较大程度地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要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之间共同发展、相互补充、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彼此制约、差异发展[1]。“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与制度体制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体制越完善,“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越高;从我国制度体制改革的历程看,市场化改革促进“四化”协调发展成效还是十分显著的。

一、制度体制改革推动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经验

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制度体制改革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制度体制改革在推动“四化”协调发展的成效如何,需要根据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同程度,结合具体的国情、省情实际来分析。这里以经济欠发达但人口总数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的数据为例,对此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分析以下三个时期。

(一)高度集权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建立后,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中央政府对全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优点是有利于在国家贫弱的条件下举全国之财力集中办大事,这一时期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重工业体系。河南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8.23亿元提高到1978年的69.45亿元,所占比重由22.8%上升为42.6%。

该时期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效率低下,一是计划机制配置资源方式效率不高,导致城乡之间和各产业之间发展失衡,如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迁徙流动,严重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经过建国后30年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1978年仅为28.61亿元,所占比重由1952年15%上升为1978年的17.6%,27年仅提高2.6个百分点。二是公有制、大锅饭缺乏激励机制,人们都想搭便车、享受免费午餐;并且这一时期的口号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生产、科研、教育等各行业都遭到严重冲击或破坏,国民经济几乎达到崩溃边缘;1978年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仅为232元,占总人口86.4%的农业人口温饱问题当时也未能得到较好解决[2]。30年的计划经济实践表明,完全依靠计划手段配置资源效率不高,难以实现“四化”的协调发展。

(二)计划经济为主及市场经济为辅时期(1978-1992年)

这一时期开始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坚持改革开放,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重点是针对大锅饭带来的低效率进行改革探索,以农村率先推行联产承包为契机,工商業等领域也逐步实行企业承包、租赁等不同形式改革,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也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大力发展内外贸易。

主要成效:一是农村、城市工商企业等部门经济效率明显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河南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提高到1992年的1 279.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232元提高到1 452元,较好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初步作用,如引导农村剩余劳力进城务工、经商等,使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一、二、三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9.8%、42.6%、17.6%调整为1992年的27.7%、42.6%、29.7%。

(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1993年以来)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该时期市场经济改革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推行所有制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提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培育富有效率的市场主体,重点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基本思路是实行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制度改革推动“四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成效。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对于前两个时期有明显提升,市场引导经济资源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流向城镇,推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构成由1992年的27.7%、42.6%、29.7%,到2013年构成变化为13.0%、57.3%、29.7%[3];河南城市化水平自1995年以来明显提速,由17.2%提高到2013年的40.6%,15年增加23.4个百分点。总之,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明显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四化”协调发展的进程;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制度体制改革是“四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当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其制度体制成因分析

(一)“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状况看,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按照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演进趋势,在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时期,当其产值占比超过40%以后,一般就开始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并逐步发展为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考察1991年到2013年20年河南的产业发展状况,第二产业比重从37.1%快速上升到57.3%,可第三产业比重却从30.9%下降到29.7%,严重背离产业结构演进路径。

其次,从“四化”同步协调状况看,工业化速度很快,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很高,但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根据王可侠等的实证研究结果[4-6],城市化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经济结构特征。在城市化的成长阶段,传统工业开始发力,新兴工业随之兴起,以工业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经济全面崛起。此时的产业结构变化表现为二产>一产>三产,及二产>三产>一产;城市化率在 35%~70%之间。如美国在1920 年前后处于城市化成长期时,其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28%、53%、19%,城市化率达到 51.2%;又如日本1950年其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8.5%、21.8%、29.6%,和美国相比,尽管第一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城市化率高达50%。而河南2012年非农产值比重高达87%,而城市化率仅为40.6%,接近该阶段城市化率下限水平。

第三,从“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看,与发达国家现期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河南第二产业发展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高达57.3%,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9.7%,属“四化”协调中级水平;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第三产业发展占主导地位,其第三產业产值比重普遍高达70%以上,属“四化”协调高级水平。所以,“四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巨大空间,从中级发展到高级水平还有相对长的一段路程需要跨越。

(二)制约“四化”协调发展的制度体制因素分析

由以上分析知,随着市场制度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非农产业比重都有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市场国家相比,“四化”发展欠协调问题仍比较突出,其原因主要是由长期的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结构失衡,也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采取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有关。渐进式改革由于不是一步到位,还没有被改革触及到的旧的体制、制度和观念等仍会在相当范围或领域发挥作用,从而必然导致新旧体制的摩擦甚至对抗,影响市场经济高效运行和“四化”协调发展。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要素市场方面。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我国经过了20年(从1992年算起)的市场化改革,生产要素市场仍不够健全[7]。其一,土地资源配置手段主要是行政划拨方式,还没有形成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其二,人力资源市场方面,非公有制领域中完全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但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方面,近几年出现大量优质人力资源、甚至高层次人才激烈竞争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现象,也表明其在人力资源合理有效流动方面仍需完善。其三,金融市场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金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市场利率化进程较为缓慢,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建设还没有启动,证券市场上证券发行、上市和退市等诸多法规不够规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

2.经济布局方面。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2012年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38.9%,其分布几乎涉足各个领域。经济布局欠合理可能会影响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必须由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原则上又被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假若公有制经济较多涉足了市场领域,使得政府较多地参与市场领域的微观经济活动,导致不该管的领域参与过多,该管的事又没管好。

城乡投资结构不够完善,城乡统筹协调不够。一是城乡投资主体结合不尽合理、投资来源单一。我国城乡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外商投资所占比重过低,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投资较少参与,民间投资严重匮乏。二是城乡统筹协调不够。政府投资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其对城乡投资规模的差异性,会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性等效应,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连续多年出台重要文件,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促进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尽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相对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要求来看,在城乡投资结构中,投资城镇的资金还是远大于投资农村的资金。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3.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般市场领域中企业产权是否明晰是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股份公司制度,重塑微观经济主体,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经过近20年的国企改革,多数国企基本已改制为股份制,但部分国企改制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治理结构不合理,有不少企业为国有控股性质,甚至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并由政府任命,没有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不可能实现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其次是股份结构不合理,有不少改制后的股份制是由几个国企相互参股形成,其本质仍是国有企业。因此,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三、“四化同步”发展中

制度体制的若干建议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市场经济制度体制越完善,“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从我国制度改革的历程看,市场化改革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的内陆省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因而进一步深化制度体制改革的红利也必然更大,这对于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生产力标准”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针对制约“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制度因素,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制度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能应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推进各项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要求政府从一般市场领域的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涉及到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原则上退出一般市场领域,并逐步放开对土地、金融、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管控;同时要求政府职能转向市场失灵领域,制定完善各项法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依法行政,科学管控各种市场失灵现象。

(二)健全各類要素市场

一是土地市场上,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要尽快对农民承包土地和农民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二是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国家机关要实行减员增效,一般市场领域中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对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采取人员数量和工资水平的双重管制,并且这种管制必须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参与的有效监管。三是金融市场上要进一步完善金融资本市场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减少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对企业金融业务活动的直接干预,尤其要放松对市场利率的管控,逐步形成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机制。此外,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各要素之间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三)进一步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公有制比重之大小应该体现生产力标准。按照中央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思路,“国有经济应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政府所掌控的有限资源合理投入到交通、能源、民生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并弥补市场配置资源之缺失。

(四)优化城乡投资结构

首先要优化投资的主体结构。在加大中央投资的同时,还要鼓励民间投资,吸引外商投资,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把城乡投资这块蛋糕做大。其次,要调整城乡投资结构,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须的硬件条件。政府必须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调整城乡投资比例,适度增加农业投资比重,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教育、社会保障等投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完善股份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调整完善股权结构,注重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的合作,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二是完善治理结构,首先要按程序建立公司的决策、管理及监督机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实行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和管理;其次要建立质量认证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使股份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和运作流程标准化和透明化。

[参考文献]

[1]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2]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EB/OL]. www.ha.stats.gov.cn

[3]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 www.stats.gov.cn

[4]王可侠.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水平升级与城市化进程[J].经济学家,2012(9):44-47.

[5]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2008(10):54-56.

[6]汤斌.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5:16-17.

[7]耿明斋.国有资本生存边界与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5-108.

猜你喜欢

同步四化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下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步
绍兴柯桥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浅析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肇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