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睿散文十篇
2015-05-30张嘉睿
张嘉睿
对自己认可的重要性
这世上,由于父母较忙,所以我常是孤独一人,养成了自命清高的“毛病”,也许同学们并不喜欢这样的我,但若是我没有对自己“清高”的认可,大概是“活”不下去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游手好闲,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历练,从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英雄”。这才是真豪杰。我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敢于打击邪恶,维护秩序。但只可惜,现实与理想不同,现实让我不得不“成长”。
成长之所以加了引号,是因为其有多种含义。这些含义,赋予生命复杂多样性,具有无比深刻的意义。我觉得,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不同的。你可以用作家的身份自居,也可能是一个官员,或一个秘书,但你都应当清楚自己的本职,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你才可能“晋升”,也许还会夹杂着献媚取暖,趋炎附势,但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清正廉洁,光明磊落。
如果人失去了对自己的认可会怎样?随波逐流自不必说,关键是可能会丧失意志,丢弃理想。理想,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的,这是一种精神气节,一种本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可自己。
“三思而行”之解
“三思而后行”是我国从古代起就广为流传的老话,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君子做事应当思考再三,考虑周全。那么,是不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所有事都应依照古训,三思而后行呢?也许这句话只适用于领导人、哲学家、伟人身上,那么平常百姓呢?
中国古人的思,上面是一个田地的田,下面是一个用于思考的心。这就说明,田在上(即耕种在上),思考在下。这有两层含义,即填不饱肚子的人是无法思考的,还有一种即人类的心(即思考)应当为生活而服务。这两种是最客观的解释。还有别的解释:思心或心田,播种善良收获果实的意思。古人说话多有一种隐含的意思,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反语”。他叫你三思而行,多次思考才行动,隐约意就是不要顺着自己的意思来。这个意思,就是人的私利。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的私利才会被限制住呢?
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无非是人私欲的现实化。现实化程度越高,越封建。当人们的思想都集中起来,封建社会也就达到了顶端。如果你身处于这种漩涡,说话做事就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因为你的利益是被钳固住的,你若不学会“打点上下”。只能让你自己吃亏。这时候就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有人说,孔子的思想偏于“封建”,我只能说,每个人的思想里都有其封建的地方,因为这是一种意味深长……
写作中“名人名言”的引用
对于接受过十几年应试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引用名人名言一定不陌生。老师常说:“引用名人名言考试会加分。”我在初中时老师就曾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她说:“如果你考试的时候引用的是名人名言,就会增添你论据的说服力,设想一下爱因斯坦曾说和有一个人说谁更有说服力”。老师考虑的是名人效应,考虑的是说服力的问题。
我在此就文章提出一个观点——文章到底该说服谁?是说服写的人呢,还是说服读的人。如果说服写的人都达不到的话,那他能说服读的人吗?
我通常相信这样一个道理,写作中只有注意保持自己的情感才会感染观众。你可以把写作比作歌唱,想象成歌唱也没问题,但前提是你必须是真情实感。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文笔就是一盘散沙,你操控不起来。
所以同学们在考试时经常写——从前有个人,从前有个故事,他在发挥他自己的想象力。我觉得写作时顺应自己的心是最好的,名人效应和你不“鸣”也没用,只有你曾经阅读过某位作家的作品,对她心生仰慕,你的引用才是饱含感情的,才不会既显得像“从前有个人”那么没感染力,也不会像“爱因斯坦曾说”那么索然无味。
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读《陌上花开》有感
前几日在书店买书时偶然间发现了一系列以汉乐府诗为题目的书系,其作者有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安意如。我在购书之后细细品咂,顿时进入了一种空灵静谧的境界。据作者自述,书的版式设计是函套加平装的方式。从作者的序言里看到其也为自己书籍的样式而大费苦心,正如我前些日子为《轻叹世尘》的封面板式操劳修改一样。
然而,男子与女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经历了对书籍外表的追随后,我走进了书的实质与精华——内容当中。而身为女子的安意如却在一系列书中从头至尾地纠缠不清,着实令我叹服。其实我并不是不知道容貌和外表里所蕴含的文化,只是因为这种文化实在太费心机,若没有许多年头的沉淀,实在挑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依照男子的本性,莫不如简单明了地走进书的内容即实质里方显得更加直接。
初读序言,境界的安详与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情感历程便极大地感染了我。其次是作者在编写故事后再结合自身经历所总结出的哲理意味和史学视野。略揭此书,并未熟路。如意如之思,在书中不仅要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李白,刘禹锡等人物进行全新的演绎,更是要涉及南徐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同时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对汉乐府诗词的全方位理解和研究。后来的很多名篇曾都引用其中的段落,却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知出自何方。例如高中必修课本里摘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不仅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文学佳作,通过作者的情感影射了当时的政治革新,学术变化和中国动荡的局势,也是一篇表现文学家高雅淡泊,宁静致远,忧国忧民情怀的美文。其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一句,曾让我双眸明亮,久久远望,不能自抑。这泊雅的诗句,如王维之淡画,似女子之轻歌,无须描摹人之心境动态,却寓情于物,尽在莲子中。故写就“读《西洲曲》有感”一文,录于《纵景狂歌》的“文读后感”栏目中。
《陌上花开》这本书的题材非常的大胆,做的是我在写书时一向太不愿意做的事,也是应了“艺高人胆大”之语,即直接借用古诗词作为文章的题目。因为古诗词经过历代的传诵至今,虽然在大手笔的眼中已清晰那是机缘和天分铸成的偶合,但经过文化课堂的传诵,仿佛变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权威。在古诗文名句默写中,出现的都是千古未变的传统诗词,而自己写的因没有缘分便流落在众人记忆的墙角。而就算在考场上灵感突发,想要在名句的前后添上一句比原文更契中我心的诗词也更是万般无奈之下,我默默地从事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前天下午在床上读到自序时,里面摘录的一句话让我合不上嘴巴:“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着蔷薇。”
作者说汉乐府诗就是种在她心里的蔷薇,而多年的积聚的情感就如同长大的猛虎。猛虎细嗅蔷薇,形容从诗中读取情感。宽厚大气,我无言以对。有很多文章写得清新唯美,侧重展现人物的动情与悲伤,读后尽是没有边界的断肠。如同国产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五》的剧情制作,延续仙四的经典浪漫,一开始便竭尽所能地调情,各种主线人物支线情节都是为了交织人物的感情,甚至在纯粹的战斗中都融入添加了好感度对合作的影响。通过惹人心伤的情节达到令人落泪的目的,但作品本身却并未给出对爱情的客观认知和准确把握,只是利用人的想象和主观意识上的联系锻造出离奇的身世和矛盾曲折的情节。而安意如在写《越人歌》这首凄美绝唱时却用自身的相思经历揭示了爱情的不可靠性,这就比单纯地歌颂爱情描摹凄苦登上了好几个台阶。这也是因为我曾经历过相思旅程,写过很多有关于相思的作品,才转到崇尚经历过的彻悟文字。
同时这都是叙述史学经典的自编体故事集,与其说是历史,其实更靠近故事。总有人跟我争辩正史与野史的区别。有的人说,电视剧篡改历史,不值一看。有的人说,人们编演出来的故事是错的,其实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对错,所谓的“正”史其实就是人们把想法付诸了实践,所谓的改编依然是人们把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历史太不尽如人意,需要更多版本的演绎,与其说是读《陌上花开》是在研究历史,还不如说是读作者的心,听个人的独语,懂一位女子的情。她曾在藏区独居,写到了仓央嘉措,而且并不是以世人的普遍赞颂为主轴的。她用民族文化和普通世人的眼光审视着这位被世人神化的活佛,让我想起了《轻叹世尘》中的“读‘刘文典——世人已无真狂徒有感”,能在接受了世人的常态众态眼光后写出这样的文章是非常可贵和难得的。相比起千篇一律的赞颂,我更喜欢敢说真话和自主思想的显现叛逆精神的自由型文章。
夜幕诗言
我的语言,直白明显,却绝非未经苦心锤炼,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想你不眠不休,亦不绝。曾面向空灵的墙壁,淹没众人的视线,独自哭泣,一场青春年华的泪水,可能换回,你对我的眷恋?犹记壮时,宝刀未老,男儿英姿,挥世横扫。天涯无情,流亡海角,又怎堪比拟,与你相伴,赏飞花满天,悲三秋茅草。
共历的往事,零散的回忆,用执着的性情搭建起温情的宝殿,是谁愿守护在塔前,用男子汉的名节与誓言,为你带来一生的存念。旧的在行廊中毁灭,新的在房门前耀眼,凭借碎片式的消息独自揣测你的生命,是否已注入源头的活水,再不需我的倾心奉献。可奈何,守望的咒语已经灵验。低眉抬首,执笔信景,大好山河已全是你翩跹的倩影,和我那含情脉脉欲寄还休的书笺。世人笑我太疯癫,男子假志功业则自得红颜。我笑世人看不穿,为人已负情结江山万里长云。
对酒当歌,我壮志难酬,借影三人,我希君临弦。苍穹在上,可否赐我一柄龙泉宝剑,让我斩断一切情思,再无后言。文学的宿命,世人眼中的佳篇,千古传颂的悲怜,醉笔笙歌吧!让语言点燃我一切的遐想,让人类至上的情感引领我走进庄严的圣堂。漫步,长途,无休息的轮回,没终止的夙愿,风暴撕扯开我黑暗的心房,雷电无情劈打我盈满悲伤的五脏,让这无用的躯壳在这风雨长夜里腐化、消亡。
明日的黎明,晨曦一如继往。没有人看见这片与黑夜融为一体的哀伤,我走过这方洒满希望之光的土地,是你,让我不忍在与君相伴的时光里哀怨彷徨。
约束喜悦
窗外,硝烟弥漫。烟花,绚烂多姿。竹节,中空外直。心情,凋零成雨。 一盘盘的饺子,一声声地叫唤,一枚枚的硬币,一句句地祝福,营造节日的氛围。
打开微信和空间,满目花花绿绿的全都是关于春节的喜悦与失落,有期待,有怀念,有叹息,有向往,有不遗余力的批判咒骂,也有自怨自叹的孤苦寂寥……沉浸在一片虚无的繁华当中,不知何时,我猛然发觉——热闹是他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突然有一种独自漫步在荷塘的感觉,好像同梓涵一起赏着月光。
一道道菜肴的摆放,凝聚了年中无须言的忙碌,撤去的宴席,隐含着无尽的癫狂。觥筹交错,饭桌上的交流,天南海北,无所不谈。从杏花苑吃过年夜饭,跟随着小泰迪一路回到桂花苑,烟花肆无忌惮地绽放着,乐乐面对这恢宏盛大的场景,看紧了我的步伐。声音,一向是学音乐的人生活动力的源泉,但不知为何,在象征着喜庆和圆满的烟花声前,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静和孤独。此时杏花苑的亲人正围在麻将桌前,疲倦的爸爸被喜爱玩耍的姑父强拉硬拽凑成四人小组,开始了他们的娱乐和消遣。
我的泰迪已经在我脚下,依靠着我拉上来阻隔窗外视线的窗帘,面向着我,在有时稍稍收敛有时略微张狂的爆竹声中静静地乐乐安眠着。
我呢?
满屋子的灯火辉煌,像是把我笼罩在天堂里,斜靠着背椅,伸长了双腿,蜷曲在电脑前,标准地现代型写作姿势。用力感受夸大着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在键盘上敲出稀奇古怪震惊世人狂野放荡的文字。我一直很佩服自己的想象力和胆量,竟然信手拈来一事,都敢大做文章。
夜深了,新年的钟声要敲响了,家家户户吃着,睡着,看着,玩着,乐着。灯灯火火说着,笑着,买着,穿着,走着。
孩子们算计着自己已得的和未得的。家长们考虑着自己已给的和未给的。我打开电脑本想去玩网络游戏,可奈何什么游戏,什么新闻,什么电视剧,都已经抵抗不住如今文学对我的魅惑了。我已经中了文化的毒,思索无法停止,情感不吐不快。文字,就像在杭州西湖烟雨画廊上凭栏远眺的美人,一袭飘然襦裙,裸露的脖颈一如冬日冰封的爱恋,新月眉梢,清水明眸,鼻若晶笼,朱唇皓齿,她只便让桥轻轻一扶,婀娜脉脉之美自惊羡万千文人墨客,令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今夜,我思绪万千,什么是喜悦?没来由的喜悦汹涌于胸。
我在烟雨迷茫处
有时候,人静下来,就会想要写点什么。美文是不多见的,就像美人和美酒可遇而不可求。人生苦短,短暂须尽欢,尽欢无岁月,与尔一时堂。堂上酌老酒,一时相对饮,呼取对君觞!万籁千无言。
我也许是一个闭塞的人,除了学业以外,很少对人敞开心扉。青春年少的我们,谁没有几个爱慕的女孩!暗恋,也是太青涩的了,我只有在文章里才敢放开,这种放开,是豪放,是大气磅礴。我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都藏在诗里,藏在文里,等着有心的人去细细品读。
我希望能完成一部著作,表现自我精神领域的开阔。如果人生能够像一本书一样精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我这种人,只会寄存于领导之下埋头苦干,但写作就全然不同,我自己是领导,也是实干家。一个作家,如果能把你写进他的诗,或为你而写诗,我敢保证,你一定是进了他心里的人。
我曾对自己许下诺言:要成为毕淑敏一样的作家,她的文字,细腻柔软,虽貌不惊人,但读来却语惊四座。他的柔和的力量可以将人格显现,让黑暗的污点慢慢退去,去长师考试时,我谈的就是“毕淑敏”——我最喜欢的作家。她是一个耐心的人,是一个和善的老人,在他青壮年的时候,就认识到了因自己的出生而给这世界带来“几千只鸽子毁灭”的过错。一个连鸽子都可以怜悯的人,一个会为了“众生平等”而苦苦奔走的人,我不相信她不会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
这是一种何其博大的精神境界!这是爱的领悟,爱的透彻。爱的光芒无时无刻不普照着我,因为我有文章的陪伴。有些文章,华而不实,不如文而无采,这就像一顿没有毒的质朴的饭菜和一杯清澈的水,他无论是溪水还是白开水,都是没有毒的。而富贵的大龙虾和山珍海味,尽管体面,背后却是乌烟瘴气,令人发指,不放心的因素比比皆是。我更偏爱山野人家,与我的爱人一同度过余生。
人生得一壶酒以自醉,醉后撰一文以醉众生,众生因醉而求酒,再将酒还给众生去。我和我的爱人,在山里等你。
我相信历史的抉择
世事过后,往往留下一些名人伟业供人铭记。有些事,是用来铭记的,有些事,却只可以用来汲取教训。说再直白一点:有些事值得我们去反驳。历史中留下的不一定都是真相,反未发生过的或许已发生过,已发生过的或许未来不会发生。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理清这其中的思维。追寻路线,我们也许不会发现真理,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意外之喜”。
如果你把“他”算作社会里的一员的话。历史不会留给我们太多抉择,他往往是一条规律,或一个真理。但这些真理往往具有局限性,规律就是规律,规律是不会错的,他反映在人性中。但经过了扭曲的人性就会创造“真理”。这时真理就变了质,不再具有超越时空的特质,越使用越发现其“保质期”越短,乃至腐臭。我们也就被其入骨的“化学药剂”熏黑了心,不再明辨是非,久而导致失盲。看不见了,也就听不见了,这就是历史的效应?我不相信。历史终究是历史,史学也终究是史学,只不过有些人弄清了界限,辨别了术语。我们就再也看不见其中的真谛了。而我,依然会选择相信历史。
透明人
眼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最值得人拥有。但拥有的人,反而不被周围的人所珍惜。因为他太过透明,众人仿佛没有见过他一般,把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具有洞察力的人,是最明智的人,他往往具备带领集体走向胜利的能力,他可以为自己的目标,信仰和集体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因为拥有的太容易,所以失去的太珍惜。很多人惺惺作态,他们根本不清楚一个人的价值。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得见眼前的好。有才人,看的是精神。
太透明的人往往经历过常人所不能接受的苦楚,就像佛家讲的“无我”的境界。心里没有自我,没有想到要保全自我,若你是一位领导者,得到这样的有才人千万要珍惜!因为你一旦凉了他的心,或许他就会弃集体而去,这对你,对他,都不是一件好事。或许,你只要给他一个眼神,给他一个信念,他就能铭记许久,希望慧眼人能看到我等的忠心一片,为我们提供一片蓝天。
让我们能在这碧草前同常人般自由自在的嬉戏。我们更要懂得,活在着世上的资本是你的善良,凭借着你的勇气,靠的是你维护正义的规律,活在世上,说难怪难,说易也易。
透明人代表一个时代。
男儿流血不流泪
男儿流血,是牺牲,无论是为民族,为祖国,还是为他人,为妻子,为事业,都是好样的,唯独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欲。男儿断骨,打断骨头连着筋,痛是肯定的,有些支柱性的产业破碎了,有些心爱的人离失了,有些想法败落了,有些人,有些事,已模糊不清,难已再连了。
人生几多风雨几回从容!几多苦楚几言痛哭!苦,是人人都得尝。痛,不是男儿都能感知得到。但身为男人,就要有勇猛坚毅的精神,为了自己的事业,不完成誓死不悔。宁可站着死去,也不要跪着流血。这是我的誓言。哭,是最无用的表现,只有懦弱的人才会哭。委屈的泪水在眼球里打转,让不让他掉下来,是无所谓的。无非是多坚强一分和多隐忍罢了。但能流出泪水的人,必定是条血汗。
流泪,是因为受委屈了!之所以受委屈,是因为你学会了独立,懂得了坚强的含义,知道这世界上你不坚强没人替你坚强,你不学会生存,没人扶你一把。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其实我一直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中,以自我为中心。人人都是如此,只不过有时我们相互围着转,以为别人是自己的中心。其实自己有自己的轨迹,只不过我们相互望得到!
渴望得到,不代表碰的到,硬要去触摸,也许会玉石俱焚,这就是距离的美妙。不是我们之间要保持距离,而是人要保持自我,看清事实真相。你在走你的轨迹,他在走他的。你们没有交汇点,看得到,只不过……
所以男儿流血,是为国,为民,为国家,为牺牲而流泪,不后悔。
好好学《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力巨大,传播范围广泛的普及性传统童蒙读本。总分六章:孝,悌,谨信,泛爱,亲仁,学文,经历前朝洗练而成,极大地融合了《论语》中的思想。《论语》作为语录体史书,他的价值在于照搬古人的经典戒训。而《弟子规》经过人性化的整理,则提出了很多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具体落实的建议。《弟子规》中所流露的教育思想是这样的:
1.人生而为人,身乃父母之所予,应当遵从父母教诲,爱惜身体。
2.注重家庭内部的和谐,与亲兄弟和善相处,丰富家庭文化底蕴,提升精神文明内涵,创造家庭生产力。
3.人在社会上,应当遵守社会公共交往法则,待人和善,将家庭中的“和谐”观念延伸到社会中来,以期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脱离了家庭之后拥有在社会上独立的资本。
4.在独立之后,提倡互帮互助,颇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先富带后富”的意味,希望能带动社会整体发展,同时因为“泛爱众”的同情心,是采用“志同道合者近”的原则来“兼相爱”,可以达到社会大同(在一定范围内)。
5.亲近有仁德的人,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等等。
6.《弟子规》提出了一个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孩子应当首先立德,而后学文。
放在今天的话讲,即是应该首先人品好,确定能够为社会效劳,而后才可学习技术,这与今天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是背道而驰的。此外,《弟子规》这部经典历经千年洗涤不清,必是有其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就在于其有一种“和德”的感化,这种发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合德感化”,能够帮助人类度过共同的厄运,迎来曙光。所以我们把他奉之为“经典”,是对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千字文》等。从名字上来看,《弟子规》为规矩,即实际做法。《三字经》和《千字文》都强调形式上的朗朗上口与内容上的文质兼美。《朱子家训》则是以长辈的训斥口吻写成的。相比较起来,《弟子规》平易近人,且有“法”可依,应当首先拣要其中的精华思想供家长借鉴,孩子学习。
《弟子规》从儒家经典化身而来,具有极强的孔子的“理想主义精神”,学习《弟子规》,就必须要知道其精神所在。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启蒙读本,他的价值必然是决定孩子以后的人生走向,最起码是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启蒙教育与其让他在密不透风的“应试”中度过,不如时不时给他一些清凉,我相信孩子必会感恩戴德。
同时,作为中国“龙的传人”,我们也应当拿出龙的骨气,桀骜不驯,同时文质彬彬这就是弟子规的哲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