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有千千结

2015-05-30陆春建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内向教育工作者家庭

陆春建

相较于医生而言,教育工作者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另一种医生的职责,所面临的不仅是行为习惯的纠正,更是心理或精神状态的纠偏、调整和优化。心灵是奇妙而隐蔽的非物质存在,因不可捉摸和不可以科学手段检测之特性,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目光如炬,细致入微,大胆揣测,小心验证。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有千千结,只有找对结,才能解开结。

而深入剖析高中生心中的结,则更多关乎于学业水平,农村高中的学生更是如此。尽管现代社会倡导多元化的成才观,但无可否认,考大学依然是农村学子成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最看重、社会最关注、家长最揪心,正是这些无时无刻来自内心、来自学校、来自家庭、来自社会投射的成绩影子让高中学子心有千千结。

以例为证。2010年高三相邻班级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一件事:有一次上自习,班上平常一名内向的男生突然冲到讲台旁,大声说:“老师,我要上厕所。”把他吓一跳,这位教师笑着说:“要是平常上课有这么大的声音就好了。”这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内向的学生声音突然变得很大,而且是在大家都安静自习的时候,这有些不合常理。我再侧面了解情况,结果一位数学教师告诉我关于他的另外一件事,说这名学生曾经有一堂课有很奇怪的举动,整个一堂课不时发出“呸呸”的声音,事后问他,他一脸茫然。有了这样的准备,在一天下自习后,我悄悄地喊他到办公室,询问具体情况,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这位学生告诉我,他那天请假上厕所,是因为班上有位女生一直嘲笑他是胆小鬼,上厕所都不敢请假。我当时就疑惑了,因为这位学生座位旁都是男生,没有女生。我接着问:“你怎么知道他嘲笑你的?”他回答说:“我心里感觉到的,她在我心里说的。”我明白了,这是一种臆想症。那么,他是怎样产生臆想的呢?我对这名学生所接触到的教师、同学、家长等都进行了细致地了解,最终发觉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这名学生本身的性格偏内向,心思重,有事常常藏在心里,自个儿琢磨。内向的学生容易封闭自己,构建与世隔绝的内心世界,出现问题后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渠道就容易走极端。二是跟这名男生的父母有关。他家属于工薪家庭,父母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对他的期望值又比较高,常常因为成绩问题对他横加指责,口不择言。懦弱内向的性格,遇到问题又得不到解决,在无望的状况下,他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喜欢上了班上一位活泼好动的女生,偏偏又不敢表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幻象。

后来,我又做了一番调查,发现产生异常行为的学生其实还有不少。比如,有家长反映孩子在以前初中时蛮好的,乖巧听话省心,但到了高中以后常发无名之火,明明不对,偏要对着干;还有教师反映,一名成绩很好的学生有段时间上课特别喜欢请假上厕所,有时候一堂课要请几次;后来又听说邻县一名高三的学生只要一进教室就头疼,但回家后一点事也没有,为此休了一年学,可一回到教室头又疼起来等等。这些现象让我陷入沉思。从表面看,发生这些问题行为的学生不具有相似性,这里面有成绩优异的,也有成绩较为困难的;有性格开朗的,也有性格偏内向的;有家境条件比较好的,也有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有农家子弟,也有城镇学生。在这些的困惑中,我们尝试着对这些学生病症出现的前后情况、学科教师的教学特点、家庭教育特点等进行了比照,最终我们发现了端倪。

端倪之一:这些学生产生异常行为前都是在成绩出现大幅度变化之际,主要的退步明显,且一段时间没有起色。端倪之二:出现这些异常行为的学生遇到的教学管理相对比较严格,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上有所欠缺。端倪之三:出现异常行为学生的家庭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容易采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措施来激励或施压。端倪之四:这些出现异常行为,家庭或学校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不重视或简单归因现象,有意或无意堵塞了这些学生的宣泄渠道,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由此我们分析,学生异常行为的出现与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理想成绩存在较大落差有关,与管理中刚性因素过多有关,与心理矛盾得不到及时疏导有关,与家庭教育的片面关注成绩有关。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高中生心中的结往往具有唯一性、隐蔽性和独特性,因为具有这样的特性,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的被发现总是显得滞后,其处理方式也较为被动。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或教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四点:

1. 树立一个观念:异常行为必缘于异常心理,异常心理必有异常根源。找到根源,才是解结的开始。一般来讲,发现结、推测结和解开结可从任课教师、学生和家庭三方面着手。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容易发现和印证学生的种种异常行为。比如,作业突然变得马虎了,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笑,课间休息喜欢喃喃自语等等,从学生层面则能了解到一些与异常行为学生相关的事,比如与家里通电话后的情绪,就寝前喜欢用拳头砸墙,在宿舍里发无名火等,关注到这些异常的行为,教者就要开始思考和推断。一般来讲,主要的考虑点在于成绩的变化和家庭实际情况。有时候,长期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往往成为学生异常行为的诱因。我们曾经接触了一位孩子的母亲,非常强势,在交谈过程中滔滔不绝,道理一个接着一个,而孩子则站在一旁一声不吭,教师更是插不上嘴,结果谈话变成一个人的演讲。由此,我们发现了问题的源头,孩子缺乏一个倾听者,当他遇到困境时,在学校不想对同学或者教师讲,回家后母亲又没有给他倾诉的机会,不良情绪郁结于心,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上课一直埋着头,甚至用手捂脸怕见人的现象。在回避孩子的情况下,我与这位母亲进行了一次长谈,我们首先形成共识,孩子的健康快乐永远排在第一位,成绩只能排在其次。接着,我直言不讳地指出她在家庭教育中过于强势,孩子缺乏交流和倾诉的机会,孩子的异常行为是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所导致的。母亲一开始不相信,后来逐步认可这个观点。我给母亲支招,孩子回家后尽量不谈成绩,尽量多谈生活,尽量多听孩子说。三个尽量坚持了大半年,这个孩子渐渐阳光起来,伴之而来的,成绩也渐渐上去了。

2. 确立一个原则:家庭和学校只有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孩子行为出现异常后,家庭和学校的配合非常重要,如果双方能形成合力,孩子心理治愈的概率就要大很多。上述那位臆想症的孩子,我们在与他家里联系后,告知了孩子种种异常的行为。他父亲一开始是不相信,将孩子的行为解释为贪玩,不爱学习,在教师办公室对孩子严厉批评。鉴于这位学生的行为异常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我建议他带孩子外出治疗,用药物辅助治疗。这位父亲死活不同意,觉得这样做很丢脸。后来,我跟他讲,如果不这样做,将来会更丢脸。他终于勉强同意了,带孩子去上海治疗。过了两天,他打电话告诉我,孩子被鉴定为接近中度的精神分裂,需要药物控制。言语中颇为感激,因为再晚一些治疗,可能就真的麻烦了。取得家长的信任后,我们双方配合,给这位孩子调换了一个相对温和的班级,当然找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这位孩子边上学边治疗,最后顺利地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升入大学后症状逐渐消除。孩子毕业后,我和这位父亲又进行了一次交流,交流中我告诉他,如果他能早点听从我们的建议,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他同意我的观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行为出现异常后,单边作战不合适的,效果也不会好,只有在取得家庭的支持后,才容易了解深层次的病因,也才更能对症下药。

3. 形成一种期待:异常行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异常问题的解决也应有一个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的是正在成长且渐趋成熟的心灵,因为处在过程中,又不可见,所以它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向未可预知,所以心灵的成长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隐蔽性。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异常后,期待是第一要素。要相信,绝大部分的异常行为在高考结束后都会程度减轻或消失。我跟踪调查过多名行为异常者,在升入大学后基本上都能恢复常态。因此,高中教育工作者应持有期待,保持耐心,应始终细致关注学生行为的发展趋势,要始终联合学校、家庭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应果断判断学生异常行为的根源并采取积极措施。一般来讲,一位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后,从观察到治愈往往要一年左右,有时甚至会伴随整个高中阶段。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这样的期待: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4. 建立一种机制: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曾参观过江苏的一所名校,他们的一位年级主任悄悄告诉我,说他们在年级内部进行过一次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近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个数据他没敢上报,正在组织人员研讨对策。姑且不论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伴随时代的变化,学校教育改革正在走进深水区和浑水区,家庭教育更多具有单亲、离异、年轻化等灰色背景,在这样的形势下,存在异常行为的学生正日趋增多,学生心理的纠结也越来越多,并且种类繁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预警机制。在校园内开设心理咨询室,组织多样的心理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起草心理干预预案等等,这是一项繁琐的工程,但时不我待。用科学的方法来预防总比想方设法提升心理障碍治愈率要好得多。

回过头来,其实心有千千结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状态。只不过有些结小,可以自愈,成为绚烂青春中的一朵浪花;有些结大,生了疮,产生疼痛;有的结解开了,成为人生的成长经验,有的结还在细细观察,需耐心找寻结头。心有千千结,找到结,解开结,是培养全人的主要工作,也以此凸显做“人”的工作的真正意义。

猜你喜欢

内向教育工作者家庭
内向的你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家庭“煮”夫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做最好的内向者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