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堂教学初探
2015-05-30徐一姝
徐一姝
写作是一个通过语言来表现个人富于感情的个性心理的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精神世界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一、分析与思考
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体现在作文课堂中,是要强调把写作的内容——即“做人”,与写作的形式——即“作文”关联起来,让学生通过作文获得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分值,更是自我思想和人生的一种完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断提升。
1. 作文课堂教学秉承之基本理念——“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个主体地位体现在写作中要求作者的语言与客观世界是一种圆融的统一与映射。我们的作文课堂就不能再是教师填鸭讲授写作的应试技巧,诸如凤头、猪肚、豹尾,段首句、中心词以及如何审题立意,或是如何布局谋篇等等。而应该是要以学生的写作诉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反思自己的人生,净化自己的魂灵。
2. 作文课堂教学追求之基本目标——“发乎于心的自然而然”。文如其人的作文教学,一定要积极倡导学生在有了人生体悟之后,写真话,抒真情,摒弃“假、大、空”,摒弃格式束缚、应试技巧,使之为文可触可感。
作文无论语言还是内容都是要有生活根基的,不可以是虚伪辞藻的华丽堆砌。“滟滟随波千万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可说不夸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也不可说不高调。然而这种雕琢却是事有所出,是非常有根基的,所以不失“作文体悟做人的真实性”。
3. 作文课堂教学遵循之基本方式——以悟促思再为文。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让学生留心生活并积累素材,因为“素材”才是文章的“血肉”;但是如何将素材变为行之有效的内容,才是写作为文的“灵魂”,而这“灵魂”正是我们要遵循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以悟促思”。在“悟”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在“思”后提炼观点,挖掘内心;进而将其成为可以,就无法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进而写出对自己人生有所感悟和反思的文章。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是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品质:当我们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经历的人生,无论是悲是喜,是成是败,无论是繁华漫天还是秋叶焜黄,只要我们用心感悟、静心思考,让其飞扬在我们的纸笔中,我们的作文就会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教学生学会思考、感悟生活。
二、实施与建议
作文教学范式有很多,可如何指导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形成优美的文章,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观照与把握的,这也是我们能否将作文教学的“工具”与“人文”统一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1. 话题源于生活。在目前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向学生抛售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题作文,看似可以让学生自由思维,指点江山,而实则由于学生缺乏对某些问题的细致观察和亲身感受或体验而空对着似曾相识的作文题目却无话可说,毫无真情实感。真正的作文课堂要关注学生自己应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发展中的心理特点,从体现学生自身的诉求、兴趣入手,让其在选择写作的内容时把生活引入课堂,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可以把作文引向生活,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进行真情实干的创作。
2. 思维实践训练。作文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多写多练最出“真功夫”。而平日里作文教学的内容很多,我们通常是在一堂课中细化若干个“子”内容,而最难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就是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去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多进行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多进行一字一句的写作实践,才能让其思想走向深刻,文字更精美而有意蕴,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才能完成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综上,写作就是一个通过语言来表现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内心富于情感的过程,我们的文字就是我们自己情操的外化。教师作为作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写作时笔有所指、心有所感、文有所思,这样我们学生的作文就不再语竭词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