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对音乐课的新认识
2015-05-30张晓波
张晓波
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错,这一千多年的古训一直对中国近代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定位,也一直对近代中国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份量。的确,授人以鱼只是救人于一时,而授以渔却可以救人于需要之时。可见,古人对教育观念的理解是多么的精辟与透彻。对于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也与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与实施,将音乐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浪潮,疑问也随之产生。新课标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教师的角色需要怎样转变?教法与学法应该怎样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又应该学些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蜂拥而至,甚至会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惧”感。那么,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针对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以及我对新课标与音乐课的理解,我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认识。
一、理解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实质
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修改与实施,最主要的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观念上要有所改变。教育本身就应该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来说,他们是有思想的。而新课程标准则是站在了学生们的立场,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制定的。他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有效地将唱歌、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文化、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轻松地做到了学生由传统教育中的“配角”到“主角”的转变。教学重心的转变,树立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方向转变。以往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教学,强调学科的本位,内容繁多且缺乏综合性与选择性。对比之下,新的课程标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强调创造探索精神,注重情感交流,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其中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等方面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课标中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地说明了培养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若始终都能令他的学生处于一种兴趣之中,那她的教学必然是成功的。在学生的会学、乐学、善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中的美,寻找生活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真善美的正确认识才是我们音乐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升华。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审美培养,那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就音乐课本身来说,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着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特点,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要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引人入胜为宗旨,将学生的兴趣与自觉参与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高度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让他们真正地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充分体现出音乐的创作,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音乐教育受到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我会让孩子们用玉米粒装在矿泉水空瓶里,模仿沙槌,让孩子准备一个剪去底部的塑料方便袋,用直尺敲击沙槌,用双手摩搓塑料袋等等。这些类似非常简单效果又极好的打击乐器制作,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又做到了变废为宝。音乐课堂上有这些小乐器的参与互动,孩子们的学习便事半功倍了。
传统的“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的教学也一直阻碍着音乐教学向着更高的层次攀登。那么,既然孩子们能够作为学习中的主人,教师则在采用教学手段的同时,更要注重方法的更新与创新,使教学时刻保持一种新鲜感,令学生时常有一种求知欲,学而忘我,乐此不疲。而作为情感动物的人来说,只有不断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情感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音乐的语言,新课标中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才能体现新课标中的注重情感交流,使得音乐教学更生魅力,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树立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明确音乐课的教学性质
音乐课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载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注重音乐的感受性、表现性、创造性、情趣性,使学生在感悟音乐中培养审美,陶冶情操,这也将是音乐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那么,音乐课的教学性质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得到答案: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既然如此,那么首要问题就是要突出音乐课本身的特点。
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灵活性与多变性。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相关文化等等都同属于音乐教学的范畴。但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明确音乐课的性质,避免将音乐课混成了一个集音乐、舞蹈、诗歌、绘画、创作、表演等于一身的大杂烩。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将教学重点放到音乐本身上去,让音乐课回归到它的本真上去。有效朴实的音乐课才是我们应该所追求的,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真实。华而不实的课堂与完美的课堂过程是不能够感染人的。
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景的创设,为师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环境与条件,同时也拓展了音乐教学的空间与容量,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要明确音乐课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他的性质是什么?一切外在的辅助工具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的。比如说我在进行一年级《小鸡的一家》这首音乐教学时,只有一张歌片与孩子们手中的自制小乐器(将玉米粒装在矿泉水的空瓶中模仿沙槌),农村的孩子对于公鸡、母鸡、小鸡的形态与叫声并不陌生,通过模仿叫声,感受音色的不同,体验音乐中的节奏的变化,有机地将音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渗透到充满童趣的音乐体验中去,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我用我的课堂证明了没有多媒体的参与,音乐课的本质特征依然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属于不同的个体,因此而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不同之处。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值得关注的是要发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在音乐教学中也会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追求单一的教学方式,无疑会令课堂变得死板与生硬,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中,都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同年不同班的孩子,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去设计相同的教学环节,而应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在相同二年级的两个班级中,同学一首音乐《新疆是个好地方》。在音乐拓展部分要求孩子们进行新疆舞蹈的编创。其中一个班级的孩子想象能力非常强,我就让他们根据我所提供的新疆舞蹈图片自由地发挥想象,编创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而在另一个班级,由于学生对舞蹈的接受力本身就相对差些,同样是这样的方式,居然大多数孩子都是启而不发,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这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让他们观看一段儿童表演的新疆舞蹈,然后让孩子们模仿他们记住的舞蹈动作。这样一来,孩子们纷纷活动起来,急着把自己记住的动作表现出来,课堂也一度掀起一个新高潮。这就说明由于班级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认真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结合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针对环境创设情境,做到因地制宜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当然多媒体在这一环节上有着不可阻挡的优势。它能够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自然地接受音乐感染,准备地捕捉音乐形象,更快地进入音乐角色。对音乐课的情境创设来说,它无疑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来说,多媒体只是一种奢侈的形式化而已。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在农村音乐教学领域中并不是主角,但只要教师能够突出农村的特色与特点,运用丰富生动的现有的教学手段,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依然能够达到创设情境的效果。
可以运用语言来创设情境。语言是课堂上最容易交流的工具,也是课堂上运用最多的手段。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会变成一节音乐课的有力催化剂,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通过语言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会加快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使其身临其境,尽情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比如在学习一年级音乐《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我通过生动的故事导入,创设了一个小青蛙迷路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在夜晚迷了路,心情会是怎样的?(焦急)走起路来的时候速度会怎样?(快)叫声又会怎样?(恐惧害怕)当你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家的时候,心情是变得怎样了?(激动高兴)走路的速度变得怎样了?(悠然兴奋)叫声又会是怎样的呢?(开心快乐)通过前后不同情境的对比,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孩子在演唱过程中有效地对音乐的情绪进行了处理。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农村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环境了,那么在学习中,结合这一生活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情境创设,其课堂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一年级音乐《大家来劳动》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对农村的农活、家务畅所欲言。通过我们一起“捡玉米”、一起给农作物“除草施肥”等活动进行音乐节奏的练习,同样能把学生们领入情境之中,用最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间接地使学生们认识到了劳动光荣这一概念,培养兴趣,培养审美,培养参与意识都尽在情境之中。可见,因地制宜地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来设定教学情境,同样能使学生们在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音乐中的美。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在给教师们提供了广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的同时,也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挑战。能否真正认识到新课标下应如何进行音乐课教学,对于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脱离客观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形势下,以学生为本,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所处的教学环境,综合自身能力,努力将音乐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去,将音乐课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上去。这是我们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义务。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正确认识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方向,这将是对我们职业的辉煌展现,对我们人生是智慧的启迪,对我们的学生则是责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