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分析
2015-05-30胡艳秋冀方利
胡艳秋 冀方利
目前,各学校充分贯彻落实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将学案导学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首先,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象,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能够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中数学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实施策略
1. 学案的准备与课前工作。首先,学案的制定必须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标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比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定义,什么是同位角,什么是同旁内角,什么是内错角,对这些概念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了解各个角的特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当然,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调动课堂气氛,可以采用分组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
2. 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学案,下发给学生。教师首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做简要说明,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对学案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解答,如所有平行线的同旁内角都是互补的,这些基础的判断题,主要是增进学生对定义以及各种角的性质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自学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3. 课堂讨论与解疑。学生对学案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先将相关的答案公布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答对的同学分享一下解题思路,向答错的同学讲解,从中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遇到学生普遍会出错的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强调平行线与相交线中各个角的联系与区别,这是该章节的重点,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能够加强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4. 课后总结。在对学案进行讨论与解答之后,学生的整体思维还是混乱的,因此,教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学案导学模式则是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与重难点,并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诸如概念、定义等融入到具体的习题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就掌握大部分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课后总结,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案导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进行教学,才能保障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学案的制定过程中,突出学习的目标及重难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加强师生互动。学案导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对学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课本与相关资料进行解决,也可以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其他同学的讲解解决难题,相对复杂的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精心讲解,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案时,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数学教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严谨性,甚至会比较乏味,因此,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可以在学案中设置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例题,然后再通过不同的课堂形式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其中,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多次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相结合,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