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2015-05-30朱建国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朱建国

摘 要: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必须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内涵建设。应按照关联性、实用性、延续性、动态性原则,围绕政府政策咨询、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社区文化服务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5-0043-04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主要功能之一,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性和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和使命。”建构与实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引导学校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形成性评价。其次,可以客观评价高职院校在地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衡量其在同类院校中的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体制与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第三,可以引导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不断贴近地方产业结构,课程结构不断贴近职业人才智能结构,教学过程不断贴近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不断深化和稳定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工学结合机制,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高职院校办学工作水平评价中,社会服务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在教育部(教高[2008]5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将社会评价列入七个主要评估指标之一,用生源、就业和社会服务作为关键评估要素,并对这些评估要素做定性评价,如社会服务用教师技术服务情况、产学合作、社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鉴定站等来评定学校社会服务水平。相对其他六个主要评估指标,观测点少且缺乏定量评价,无法获得社会服务水平的横向比较。另外,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院系工作绩效考核也不把社会服务作为考核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把职业培训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当作无关大局的点缀,这无异于把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局限在单一的人才培养上,必然要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责任,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准确定位和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先定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才能回答什么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问题。广义的社会服务涵盖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这一概念不存在多少疑义,相对而言,不同的研究者对狭义的社会服务内涵界定有各自的考量。周俊(2013)认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养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智力支持能力、信息咨询能力、文化引领能力。[1]雷久相(2012)指出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2]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定位在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咨询服务等。包娟丽[3](2007)认为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活动,它不是通过人才培养或科研成果的转化等间接方式进行,而是利用自身的资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蒋庆斌等[4](2007)指出,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社会培训、教育服务等。陈凡认为,社会服务型大学更加强调大学的社会合作功能,即在高校发挥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传统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增强社会问题的解决、项目研发等具有互动,更密切、更直接服务于人民生活的新型服务职能。[5]社会服务狭义概念的分歧在于,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仅限定于直接服务或活动还是将间接活动也包含在内。笔者认为,诸如将社会服务限定为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发展,连科研成果的转化都不包含在内,显得相对“苛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首先强调的是直接的职业培训、咨询服务、应用技术服务、文化传播等,同时也包括了间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毕业生毕业率、创业率等。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在国外,高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有三大流派:一是主张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评价社会服务的绩效;二是主张使用定性的方法评价高校社会服务的绩效;三是主张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评价。”[6]在国内,有研究者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评价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绩效。李凡[7](2011)从社会需求的视角来考察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政府在政策制定、项目决策等研究需要高校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企业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社区在文化资源共享方面需要高校的资源支持,他提出从人才培训服务、科研技术服务、专家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服务四个方面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另有用“投入——产出”模型评价社会服务质量。应望江和李泉英[8]认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体系应包括经济服务效益指标和教育服务效益指标,具体采用了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应用研究课题数、应用成果数作为评价指标。韩瑞珍,杨思洛[9](2013)构建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投入指数、产出指数和保障指数 3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8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最后,通过AHP群策法对指标赋权值。更多的研究者根据实际经验,建立的评价体系各不相同,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王英和帅全锋(2006)[10]提出,将高校社会服务分为软性服务和硬性服务,软性服务的评价指标包括大学生就业率,非全日制大学生再就业率、社区服务满意率、科研成果转化率、论文专著引用率、决策采纳率等;硬性服务的评价指标应包含高校物质资源的使用率。张宝友、黄祖庆[11](2009)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将“继续教育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三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将“毕业生比率、从业教师比率、科研社会回报率、校企研究中心数量、科普知识宣传度、设施利用率、设施使用满意度”等方面作为二级指标,并给出了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盛国军[12](2012)分别从服务素质、意愿以及服务实效等三方面进行社会服务质量设计。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成果为高职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提供不少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是“投入与产出”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高校社会服务重经济效益产出,轻社会效益贡献,如文化服务、咨询服务很难用经济产出直接衡量。二是从国外直接借用的理论资源如平衡计分卡评价指标体系、卡内基高校社会服务选择性分类体系,需要考虑更多的如何与实际相结合,而非理论的直接套用。三是不少研究者根据实际经验而推演得出的主要指标有些随意,有的评价指标之间因缺乏内在逻辑关系显得零散,不足用以测量一所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所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构必须考虑主要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评价目标定位于摸清高职院校在应有资源和已有服务效果等方面情况,找出各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比较优势和差距,明确其改进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与决策,为高校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这里,我们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质量分为直接服务层面和间接服务层面,同时把合作者(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利益需求考虑在内,即围绕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首先突出直接服务层面的职业培训、咨询服务、科研技术服务、文化传播等,其次还要重视间接层面的人才培养水平包括毕业生毕业率、创业率等关键要素。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指标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体系构建的原则应考虑到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实用性、延续性、动态性等。

1. 关联性原则。选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与高校社会化服务的绩效目标要有直接联系。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定评价指标,在纵向、横向比较中,确定高职院校在整体中的竞争实力与服务水平。

2. 实用性原则。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两大特征,在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合作过程中,输出服务产品的同时,争取政府的政策激励和行业协会、企业的经费支持,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3. 延续性原则。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旨在以评促建,建立长效机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解决实际新问题,反馈有关新情况,以辐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经济社会文化能力。

4. 动态性原则。指标的设立是基于现状和欲达到的目标的差距进行评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标和高校的实际发展产生脱节,坚持指标跟踪,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确保设定的指标能够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

(二)指标构建与实施

在这项研究中,课题组采用了资料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将文献中经常出现、访谈过程中屡屡被高校、企业以及学者提及的相关评价要素,确定为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

(三)政府咨询服务

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智力、人才支持,协助研判地方经济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指标为:服务地方共建的研究所或基地数量,政府咨询数量、级别以及领导批示。

(四)行业培训服务

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的社会培训项目主要有:一是面向企业开展各类教育、技能培训,用高校年为企业开展的相关职业培训项目数、培训人次、收入等衡量;二是组织或承办行业内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地方企业员工交流、提升技能水平搭建平台。

(五)企业科技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主要形式有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技术指导、实现技术转让以及高校企业联合研发等形式。主要用产学研合作平台(联盟)、科研技术服务项目(数量和经费)、科技转让费、联合研发项目数等来衡量。

(六)社区文化服务

“就目前而言,高校与普通市民之间存在着文化壁垒。除高校学生以社会实践方式服务社区之外,市民很少能够体验高校的校园文化,高校文化资源无法与市民有效共享。高校作为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很好主动开放校门与市民共享文化资源。”凭借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设施、资源,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时间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面向市民开展文化素质提升活动,如开展文化讲座、文化宣传活动、志愿者文化活动。用文化设施开放次数、文化活动组织次数来衡量文化服务的能力,用市民满意度来测评服务绩效。

需要提及的是,间接服务层面,人才培养中的服务能力从双师比、企业兼职教师数、毕业率、创业率来衡量。科研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包括了科技成果转化、授权专利数、经济回报率。社会捐赠因被国内多家主流评估机构纳为评价指标之一,我们也将之纳入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范畴之内。

四、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包括了高职院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以及自身内部为推动社会服务质量评价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的外部保障体系研究,应从提供资源支持角度,回答怎样保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顺利实施的问题。外部社会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可以从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入手,建立有效的合作与对接机制,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质量评价的渠道畅通和工作常态化。内部保障体系作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从创新多元评体制运行秩序的角度回答怎样实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用领导重视、责任落实、专项经费等环节检测内部是否运行顺畅。

参考文献:

[1] 周俊. 论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指标体系[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47-49.

[2] 雷久相. 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3] 包丽娟. 论地方高校的精确定位和职能的充分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76-78.

[4] 蒋庆斌,邓玉真,朱理瀚.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J]. 江苏教育,2014(10):37-40.

[5] 陈凡,吴跃文. 社会服务型大学:高校分类新类别[J]. 高教探索,2014(1):10-13.

[6]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B/OL]. [2015-10-01]. http://classifications.carnegiefoundation.org/.

[7] 李凡.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38-41.

[8] 应望江,李泉英. 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45-50.

[9] 韩瑞珍,杨思洛. 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3-88.

[10] 王英,帅全锋.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特点及评价探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6(2):56-59.

[11] 张宝友,黄祖庆. 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41-43.

[12] 盛国军.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体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49-52.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