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消费行为特征与理财能力不足的研究

2015-05-30乔海燕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黄莺调研中学生

乔海燕

中学生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生消费存在的六方面消费行为特征,并对中学生可支配收入与所应具的理财能力匹配度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分析了理财能力不足可能会对中学生产生的相关危害。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对外界信息高度敏感,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处在不断波动的年龄段,在消费中表现出富于想像、喜欢尝试、易受外界信息影响等。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当前中学生可支配收入的大量增加,中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和理财能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黄莺调研发现74.4%中学生平均月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下,20.4%学生为500~1000元,4.8%在1000~2000元,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性别与住校与否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程方平调研发现21.4%的高中生压岁钱在1000元以上。可以看到,中学生可支配收入在增加,消费能力正在增强。

国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M Clancy,M Grinstein金融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财务的选择机会和不断变化的金融结果,经过实证发现金融教育与社会储蓄率有显著关系。Maurizio Pugno根据经验心理学,消费者的消费认识和个性及判断选择力会形成一个无意识的经济后果选择。总之,国外的对消费与经济参与体的自我认识和中学生消费习惯培育都有充分研究。

国内代表性研究主要有:Zhang Chao介绍了挪威中小学理财教育的经验,详细介绍了思想认识、理财教育师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黄莺发现中学生主要收入来自父母比率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欧阳润调研发现38%的中学生渴望购买到iPhone产品。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偏重于思想道德层面的分析,从经济管理视角总结分析的较为不足。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当前中学生消费的现状归纳中学生消费行为特征,思考当前中学生理财能力与可配收入的匹配度,进一步分析了中学生理财能力不足对未来成长可能产生的危害。

二、中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 中学生可支配消费收入基本来源于自身劳动之外。中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升学中,大部分中学生没有机会通过自身劳动获得可支配消费收入。程方平调研发现90.76%的高中学生没有或很少有通过独立打工或劳动换取报酬的经历。黄莺发现中学生主要经济来源中92.9%来自父母,经F检验发现男女生之间、城乡之间、住校生与非住校生之间没有显著关异。说明各类中学生都普遍缺乏通过劳动体会挣钱不易的机会,由于中学生获得财物容易,没有亲自付出体验,自然会对消费支出没有感觉,在量入为出和节约消费方面会表现不良。部分中学生不珍视财物,无法体会消费是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痛快消费要基于辛苦的工作之上,导致奢侈浪费。

另外,中学生普遍对家庭经济情况不了解,无法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决定自身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欧阳润调研发现,70.5%的中学生不知道自己家庭父母的准确收入。这导致中学生在消费特征上表现出无法感恩父母,不懂得量入为出,盲目与同学攀比。

2. 重视品牌、外观和高价格产生的满足感。笔者发现,中学生对商品的品牌比较了解,黄莺调研发现,中学生中22%比较看重商品品牌,且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高出十个百分点。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学生并不太关注品牌背后的高附加值服务、品牌延伸,而仅仅在意其高价格产生的满足感和在同学中间有“面子”。笔者调研发现女学生对品牌服装,男学生对品牌电子产品愿意花费更多的开支,其次才是娱乐消费。另外,中学生消费比较看重商品的外观、色彩、包装。程方平调研发现,34.1%的学生把品牌作为选购商品的首要因素,38.3%根据外形和款式来决定商品选择。

事实上,重视品牌知名度而不在意与自己经济能力匹配度,迷人的包装让中学生忽视了实用性,高价格使中学生虚荣心产生满足感,这都反映出中学生选择商品时的不理性,在消费特征上表现出盲目性。

3. 中学生消费倾向受外界影响严重。中学生是在网络电子时代成长一代人,网游、网络剧、电商宣传、微信朋友圈、微商、网购,各类社交网、手机APP的广泛应用,外加校园及家长的正确消费教育的缺位,中学生深受各种社会媒体潮流的影响,其消费倾向明显地表现出深受各种消费宣传影响的特征。欧阳润调研发现,58.9%的中学生消费信息和理财知识来自媒体传播。这导致中学生在消费特征上具体表现出易被宣传影响、赶潮流、喜欢追随偶像和明星、迷信公知推荐、对网络信息反应迅速且深信不疑等。

另外,中学生普遍具有从众心理,渴望在非正式群体中获得心理认同,所以同学间的非正式关系对中学生消费有重大影响。黄莺调研发现,60.5%的中学生认为当前同学中存在相互攀比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上表现出相互模仿,不能对自己的财务实力和消费能力做出正确判断。

4. 中学生消费维权意识差。中学生维权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当合法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习惯于向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申诉维权。黄莺调研发现,32%的学生都选择默默承受,且女生维权意识低于男生。

这一消费特征表现出中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完全的社会行为能力,对社会公权力没有足够认识,遇到消费侵权事件时通常独自忍受,或向同学诉说。个别采用非正常手段甚至犯罪方式解决(比如吵架、打群架、暴力、与社会闲散人员纠集、找“大哥”帮助、破坏等),而不是向老师、家长、社会公权力求助,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补偿受到的经济损失。

5. 中学生人情消费占比大。因为好“面子”、讲“意气”、获奖、评优、生日等原因产生的请客送礼风气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沈婷对苏州调研发现,63%的中学生会给同学购买礼物,83%的学生有请客习惯。在中学生价值判断中,消费的高档程度和礼物价格金额成为同学关系亲疏的证明手段。黄莺调研发现,28.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情消费较多或很多。

另外,中学生出于好胜心和虚荣心存在人情消费盲目攀比的消费不良行为。这个消费特征说明中学生消费存在盲目从众心理,这与中学生青春期成长特性有关,在消费上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不足,不能根据自己的消费可支配收入客观评估自己的消费能力。

6. 中学生无节制及冲动消费。中学生存在冲动型消费,黄莺调研发现,49.3%的中学生认为自已消费无计划性,35%的学生在偶然逛街中冲动性地购买物品。由于中学生个性不稳定,理性思维习惯尚未形成,易受到外界情景、突发事件和同学怂恿影响。比如在娱乐场所消费时为了面子用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为其他同学买单;为男女朋友购买大额的礼物;用学习生活费沉溺于网络并购买虚拟网游产品;将一学期的生活费开学初就全部花光等。

另外,个别中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故意与父母对抗,自控能力差,故意无节制地消费家人反对的商品,最后异致无节制及冲动消费。总之,由于心智不成熟,沈婷对调研发现,38%的中学生零用钱在月底没有剩余。当前个别中学生畸型消费特征表现为消费目的性不强、计划性不足。

三、中学生可支配消费收入与理财能力匹配度研究

Maurizio Pugno根据经验心理学理论研究发现,如果个人没有足够的决断能力,则会形成不良消费结果,并恶性循环,最终失去更多的经济幸福体验,所以必须有目的地培育相关能力。欧阳润调研发现,47.1%的中学生每月生活费会有剩余,说明多数学生财务较为宽松。特别是长期住校的部分中学生,父母将长期的生活学习费用一次性地给付,形成大额自由可支配收入。显然,当前中学生必须习得与其日益增长可支配收入相匹配的理财能力。

但是,欧阳润调研发现,53%的高中生从不记账。程方平调研发现,26%的中学生从没有过关于理财的考虑。可以看出,当前中学生的理财能力明显偏弱,存在重大不良危害隐患。

根据阿伯雷齐特舞弊三角理论,由中学生经济压力急切需求、获得非法收入的机会、自我合理化思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非常有限三要素共成作用下,由于中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所以中学生为了满足消费,个别学生参与网络犯罪、偷盗、触犯法律等。

四、中学生理财能力弱可能生产的成长危害

1. 有损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生理上,中学生理财能力差,无计划无节制地消费,易造成丁吃卯粮,个别学生月末或后半学期经济生活拮据,饮食无着,长期饥饿导致胃病、低血糖等身体发育不良等。

在心理相上,个别学生利用父母无约束的情况下,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热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各类手机社交APP,导致思想消极、精力分散、思想暴力、奢侈品消费、过早涉足情感,心思不在学习上。另外,部分家庭经济差的同学在高消费的同学非正式组织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引发孤孤僻、社交障碍、仇视有钱人等各种心理阴影和疾病。

2. 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形成。中学生正处在正确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消费特征与理财能力会影响到价值观中的借贷与契约诚信、金钱与劳动、消费与理财、付出与享乐等方面的正确认识。

沈婷对苏州中学生调研发现,52%的学生零用钱用于学习和服装以外的项目(娱乐、通讯、游戏等)消费上。可知部分中学生注意力分散、过分追求名牌,不知获得劳动报酬的艰辛,过度奢靡失去努力的动力,享乐至上而学习积极性不高,盲目攀比产生拜金思想,同学关系隔离等,这都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以钱财作为成功唯一标准的社会不良价值观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通过中学生日常消费和理财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

3. 不利于中学生成年后的理财水平。中学生时代理财能力弱,社会不良影响及学校家庭正规理财教育缺位的情况下,中学生成年后的理财水平提升变得更加困难。学校和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升学考试上,沈婷对苏州高中学生调研发现,47%的高中生学生从未曾到银行办理过任何银行业务,看不懂银行利率计算方法。中学生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和有意识的正确实践理财训练。

另外,中学生对投入与产出成本收益换算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部分人成年后误入传销骗局;中学生对消费商品的性价比计不能客观计量,成年后盲目购物;中学生日常生活周围反而存在炫富攀比,成年后痴迷奢侈享乐等,这些都对中学生未来成年后进入社会埋下隐患。

4. 可能加重家庭负担。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的最主要开支,特别对于农村家庭更是全家的最大开支。沈婷对苏州中学生调研发现,36%的中学生反映家长提供的零用钱不够花。对于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中学生,出于从众心理和“面子”会不顾家庭经济条件一味地向家人索取钱财,又不会精细化理财,合理安排消费支持,这将加重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消费需求有求必应,舍不得中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或打工挣取报酬,怕影响学习时间。这都不利于中学生培育独立的经济责任意识,不能体会获取经济报酬的困难和劳动付出的艰难,不懂得对家人和社会的感恩与经济回馈。未来可能加重家庭负担,易形成经济依赖思想和社会日益严重的啃老现象。

5. 个别严重者造成违法行为。中学生消费更具自主性,已有意识地开始存钱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机会稀少的情况下,程方平调研发现,当中学生无力购买想要的商品时,13%的学生先会选择通过向朋友和同学借款购买。根据阿伯雷齐特舞弊三角理论,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这三个要素,中学生在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偏差都会诱发中学生经济犯罪。

比如,为了无节制消费向同学师长大量借钱,恶意拖欠、透支个人信用、超越家庭经济能力消费、浪费、挥霍等。借钱不还,恶意拖欠使中学生失去契约意识,不利于未来契约社会公民诚信意识的形成。个别情况严重的学生会发生偷盗、抢夺低年级学生财物,参与社会不良非法组织,走上犯罪道路。

参考文献:

[1]黄莺,乐山市高中生消费问题与对策[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程方平,2009-2010中学生成长状态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

[3]Maurizio Pugno,“Economics and the self:A formalization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4.

[4]Zhang Chao, "The Enlightenment of Norway`s Consumer Education For Middle and Primary and School in China"[J].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08-01.

[5]M Clancy,M Grinstein,“Financial Education and Saving Outcomes i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ccounts”[J].Mark Schreiner,2001-7.

[6]沈婷,高中数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欧阳润,中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调查[J].金融经济,2014.

猜你喜欢

黄莺调研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春韵
热情好客的小苇鹣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最初的愿望小曲
黄莺与燕子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