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5-05-30徐文庄龙玉李艳

理论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徐文 庄龙玉 李艳

[摘 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承担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不断提高专业人才质量,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专业教育的基本责任。结合大陆社会工作教育教育发展的实际,改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合理规划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106 — 02

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教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并不顺利,从二十世纪早期的传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撤销,再到八十年代末重新恢复,直至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其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坎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国家重视、政府支持、改革与社会发展需要等大背景下,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专业教育中的问题也不断显现。相关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质量,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专业教育中的这些问题,与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直接关系。因此,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良性发展,自然成为当前社会工作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反思以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树立以学生为根本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根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人类社会已经由过去以重视科技为主发展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阵地,必然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充分了解学生特长,将他们的优点发挥到极致。面对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显著,如何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才,是专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以往专业教学中,确实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等问题。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教育教学不符合他们的兴趣,未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学习是被动的。研究表明,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知识结构的教学活动才能对学生起作用,学生才能够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不研究学生、不针对学生的教学是单向的、无意义的教学。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探究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推进个性化教育,最终使得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专业教育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另一方面,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依据人才成长的规律,研究人才成长和发展所需的条件,改善教育条件与环境。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条件,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对这些复杂因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才成长的过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改善教育条件,形成理想的教育环境。在专业教育中,只有深入探索人才成长的有关规律,才能使人才培养具备科学的依据。当然,以学生为本,还体现在专业教育中,要尽快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以单纯的课堂教学育人向全方位育人转变;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厘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总的来说,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共同的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各院校在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本校的实际与特色,又要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人才培养目标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样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突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又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创造条件。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所在。社会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有一定的规律性。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专业教学内容,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中,对社会工作专业必修主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上应符合专业目录的相关规定。但同时,社会工作又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因根据自身的实际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调整课程体系。坚持以通才教育为基础,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特色,即实行通识-专业教育,给学生较宽的知识,具体来说,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夯实基本的理论,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这是其进一步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为此可设置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等理论课程。其次,开设包括个案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专业方法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使其能够以专业的方法开展服务活动。最后,加强实务类课程的设置,可参考国家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开设包括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

社会工作的应用性较强決定,若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单单传授理论知识难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目前我国大陆一般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时间相对不足,较之欧美国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习时间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如下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工作教师的承担实务项目的经验,要鼓励专业教师申报并完成实务类项目,在从事实务项目的同时,不断能够增加教师的实务经验,而且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实务工作中来,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实务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二是加强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对口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不但可以为对口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着力點,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专业教学过程中。提倡把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参与式等各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突出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启发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而该专业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实务经验。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从事实务工作较少,其实务经验较为欠缺。在培养方式上,基本都是以学院式、理论式的训练为主。为改变这种状况,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有必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与民政部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组织建立广泛联系,也可以聘请社会上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有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士举办相关的实务讲座,如果条件具备,还可将此类人员聘为兼职教师,使其为学生讲授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知识与技巧。除此之外,在学生实习环节,也可聘请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担任督导,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以此来弥补专业教师实务经验上的不足。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因而在师资队伍方面还较为薄弱。专业教师中有许多人原本从事其它专业,由于专业发展的需要转而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因而其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往往较为匮乏,有必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博士,如果引进专业博士的难度较大,则可考虑引进海外优秀的硕士,除此之外,还可引进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如社会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其次,要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应鼓励专业教师去专业水平较高、实务经验较为丰富的高校进行培训,如有可能,可鼓励学生到社会工作专业较为成熟的港澳台地区进行培训,尤其应鼓励专业教师脱产半年至一年的培训教育,通过培训教育,系统的学习社会工作的实务知识与技巧。最后要鼓励高校教师进一步深造,鼓励高校教师考取相关院校的博士,要为高校教师考取博士创造有利的环境,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总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构建科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加强多方合作,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当然,由于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真正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参 考 文 献〕

〔1〕钱红丽.浅析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黑河学刊,2007,(03):114.

〔2〕柴定红,熊贵彬.英美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11):19.

〔3〕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06):103.

〔4〕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80.

〔5〕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05):82.

〔6〕郑蓉.改革三十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浅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28.

〔7〕杨贵华,王瑞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02):42.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