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历谱述略(下篇)
2015-05-30刘桓
刘桓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法,重考古书记载的西周总年数以及相关问题,并根据《中国先秦史历表》对有关历日进行验证,确定周武王克商的年代是前1111年。又通过查历谱结合金文断代来考定年代的方法,确定西周各王王年,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西周金文历谱。
[关键词]西周;金文;历谱
[中图分类号]K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5-0006-08
[收稿日期]2015-05-12
武王(前1111—前1105)
利簋(前1111年)隹甲子朝与《逸周书·世俘解》、《诗·大雅·大明》所述牧野之战的干支相合。
天亡簋(前1108年)《逸周书·度邑解》,并参考刘晓东释读此铭东土度邑说 。
周公、成王(前1104—前1098)
周公摄政七年,《尚书大传》明言:“七年致政成王”,实难否定。摄政期间,共出现两次纪年变化。一是武王去世后,成王最初接续武王的纪年,《逸周书·作雒解》云:“九年夏,葬武王于毕。二年,又作师旅临卫征殷”,《成开解》:“成王九年,大开告用。”过去校勘者均把“九年”改为“元年”。清华简《耆夜》:“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揭出文王受命七年去世,武王沿用文王受命之纪年而称“八年”。成王也是如此,武王在克商的第七年去世,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成为即位者,因年少未正式登位,故沿袭武王克商的纪年。《孔子家语·冠颂》:“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示有君也。”“明年”即成王九年,可与《作雒解》互证。至周公摄政的第三年,成王重新纪年,故周公七年是成王五年,何尊纪年可证。王国维对于《洛诰》“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解释为既克商七年,即成王五年。随着《清华简·金縢》问世,知王氏采用《史记》所记武王崩年年代不成立,其说法自然不能相合。杨宽《西周史》说何尊的“惟王五祀”,是成王五年,这是对的;又说:“也即周公摄政五年”,不知实为“摄政七年”。日本成家彻郎也谓此“隹王五祀”等于《洛诰》的“惟七年”,但考年有误。
周公、成王年表
前1104成王八年, 周公摄政元年。
前1103成王九年,大开告用。(《逸周书·成开解》)九年夏,葬武王于毕。(《逸周书·作雒解》《孔子家语·冠颂》)周公摄政“二年克殷”。(《尚书大传》)“二年,又作师旅,临卫征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作雒解》)
前1102成王元年周公摄政“三年践奄”(《尚书大传》)《书·多方》:“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唐兰先生引此,谓:“这是包括武王克商后的二年说的,所以是五祀,从成王来说正是三年。”(《金文论集》144页)按唐说以此为武王克商后第二年去世的证据,其实似是而非,并不指此。正义引王肃说武王立三监后,“惟其始五年之间,殷民未萌畔志,经言‘五祀者,是本其未畔时言也。”(据《今文尚书经说考》)
前1101成王二年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同上)
前1100成王三年周公摄政“五年营成周”。(同上)
前1099成王四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同上)
前1098成王五年周公摄政“七年致政成王”。(同上)
大保簋(前1103)王伐录子咠是武王去世后的次年,即周公摄政二年器。录子咠,日本白川静最早指出此人就是殷王子禄父。清华简《系年》载:“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录子耿。”李学勤先生联系此器内涵作了解读。(《初识清华简》)
何簋(前1103)隹八月公殷年张光裕谓指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时事,是。
小臣单觯(前1103)王后堕克商,在成师,周公年代同上。
方鼎(前1102)隹周公于征伐东夷,丰伯、薄姑咸捷《韩非子·说林》:“周公旦攻九夷而商盖伏。”“周公旦将攻商盖,辛公甲曰:‘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盖就是奄,可知征伐东夷(九夷)在先,商盖(奄)服在后。
德鼎(1098)隹三月,王在成周,延武王祼自蒿(镐)铭文述王在镐京的祭祀与在成周的祭祀是连续举行的,这种情况可与《书·洛诰》对读。
何尊(1098)四月丙戌 隹王五祀四月甲戌朔,丙戌十三日。诸家多认为是成王时器。董作宾、马承源、张闻玉都推算《书·召诰》《洛诰》干支在公元前1098年。唐兰先生认为:“此器作于成王亲政后五年”。(《金文论集》187页),盖属于推论;《纪研》列此于公元前1100年(成王五年),均未允。
□ 卿方鼎(1098)隹四月才成周,丙戌,王在京宗唐兰《史征》说:“此与前何尊同为在成周京宗,王赏贝,是同时同事。”李学勤先生说略同。
成王(前1097—前1068)
《书序》:“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书·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历来注疏多以为是成王七年三月事,也有认为是成王元年三月事,均非是。对读何尊,可判知为成王五年事,何尊叙成王四月在成周的政治活动,《多士》载三月周公先以成王之命告殷顽民,此时殷顽民已经迁至新邑洛,而不是动员他们迁往新邑洛。成王五年即周公摄政七年,是年冬周公还政成王,成王在周公还政之后称元祀,乃是从次年(公元前1097年)算起,犹文王受命次年称元祀。
康侯簋(前1097) 陈梦家认为,封康叔于卫在成王伐武庚之后。(《断代》11—12页)《清华简·系年》:“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先封卫叔封于庚(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庚丘迁于淇卫。”详考见李学勤《初识清华简》(163—166页)。事在何尊后,故次于此年。
保卣(前1097或前1071)乙卯,在二月既望二月戊戌朔,乙卯十八日。黄盛璋说“保”即召保奭。《逸周书·王会解》:“成周之会。”郑玄注:“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文选·赭白马赋》李注引)关于东国五侯,陈梦家谓即薄姑与四国。五侯应指薄姑、商奄、丰伯、东夷等五国。东国五侯殷见周王,肯定是在成王二年之前,最可能是在武王时期。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认为是成王元年器,说:“大祀即《洛诰》之元祀”。彭裕商说:“按诸文献,成王在岐周和成周均举行过集会……但岐周之会以盟诸侯为主,本铭所记则为四方会王大祭祀,与《王会》类同。”(《综合研究》223页)保尊和保卣与荆子鼎,李学勤先生认为指《左传·昭公四年》“成有岐阳之蒐”,是一次盟会。 依李先生说推算,则在前1071年,是年二月亦戊戌朔。
荆子鼎(前1097或前1071)丁巳、戊午、己未与保卣同时,丁巳在乙卯第三日,参考陈小三、黄锦前说。但陈说是武王时,黄说成王时。武王说非是,铭文先说“荆子”,后说“荆子丽”,“丽”非人名(熊丽),此人应是熊绎。保员簋:“保员逦。”,丽通逦、俪,《周礼·校人》郑注:“丽,耦也。”《广雅·释诂四》:“俪,耦也。”
叔夨(虞)方鼎(前1095之前)隹十又四月李伯谦、李学勤先生均指出夨通虞,叔夨即唐叔虞。《左传·昭公元年》說唐叔是在成王灭唐之后始封。《新唐书·历志》一行考证:“成王三年,岁在丙午,星在大火,唐叔始封,故《国语》曰:‘晋之始封,岁在大火。”此器唐叔尚未受封,乃成王三年(前1095)以前作。
犅伯卣(前1089)庚寅,在二月生(生,指既生霸)“生”的释读用李学勤先生说。壬午朔,庚寅初九,可合。
觉公簋(前1070)隹王廿又八祀朱凤瀚、彭裕商认为是成王二十八年器,可从。成王在位年数有28、30两说,以30年为是。
康王(前1067—前1042)
(《断代》)墙盘:“ 肃哲康王,遂尹亿彊(疆)。”逑盘:“会召康王,方褱不廷。”《古本竹书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论衡·气寿》:“(召公)康王之时尚为太保,出入百有余岁矣。”陈梦家认为,康王有35年,从历日验证看,仍以在位26年为是。
王壶盖(前1061)铭:“王铸。王七祀。”唐兰先生定康王七年。
庚赢卣(前1060)隹十月既望,辰在己丑辰在某日,即朔在某日,参张闻玉说。十月庚寅朔,迟一日,可合。此应与商尊(前1059)年代相近。
商尊(前1059)隹五月辰在丁亥,帝司(后)赏庚赢贝丙戌朔,丁亥初二。
公易旂仆鼎(前1056)隹八月初吉,辰在丁卯丁卯朔,可合。此年即康王十二年。
段簋(前1054)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甲寅朔,丁卯为十四日。
臣辰父癸尊(及卣、盉,前1052)五月既望辛酉丙午朔,辛酉十六日,可合。是年,伯禽卒。
庚赢鼎(前1050)隹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甲午朔,己酉十六日。
以上商尊、庚赢鼎、庚赢卣三器均为康王时器。有学者认为是穆王时作,恐非是。郭沫若《大系》认为卣的字体、鼎的形制与大盂鼎相仿佛,“故以次于康世”。陈梦家注意到两器的鸟纹,加以论证,“庚赢、效、静、雍父各组铜器,应序列于康王之世,最晚是昭世。”(《断代》上99—100页)可参考。
效卣(前1050年)四月初吉甲午甲午朔,正合。
宜侯夨簋(前1047)隹四月,辰在丁未丁未朔,可合。《纪研》列前1042年,建丑。
二十三祀盂鼎(前1045)铭中“南公”,唐兰以为指聃季,李学勤先生纠正为指南宮氏,王恩田在《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清华简〈良臣〉“南宫夭”辨误》说“是盂的祖父即南宫括。”
二十五祀盂鼎(前1043)隹八月既望,辰在甲申建丑,九月甲申朔即八月,朔日相合。郭沫若释“廿又五祀”(《大系》),有拓本作“卅又五祀”(《三代》),由于原器已失,判定较难。考虑到与昭、穆两王的历日验证相吻合,本文采用郭老二十五祀说。若采用三十五祀(前1033)说,建丑,九月甲申朔即八月,亦能相合,康王在位则为36年。如此,穆王元年将是前1012年,若用《古本竹书纪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来验证,就只能解释为自周朝始建到穆王百年,验证不能相合。
昭王(前1041—前1023)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昭王十六年、十九年,两次南征。墙盘统说昭王:“广楚荆,隹寏(奂)南行。”作为一代大事。中方鼎言“南国贯行”,“贯”是为南征贯通道路,应包括开路架桥,联络南方方国,设王居,实际上是建立据点,保障给养,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当历经艰险完成任务后,大臣受到封赏。关于昭王时期的青铜器断代,唐兰先生曾作专论。昭王南征之器,李学勤先生及彭裕商均有论列。此处大体循李先生说,年代有所调整。
御正爵(前1041)四月既望丁亥,今大保甲戌朔,丁亥十四日,可合。今大保,表明大保已非召公,而是明公,唐兰先生有说。
献簋(1037)九月既望庚寅丙子朔,既望十五日。张懋镕认为康王时器,恐未允。
靜卣(前1030)隹四月初吉丙寅,王在京戊辰朔,迟二日,可合。
静簋(前1029)隹六月初吉,王在京,丁卯雩八月初吉庚寅,王……射于大池前后两干支间应有一闰月,张表前1029年八月庚寅朔,合于八月初吉庚寅。六至八月之间的历谱或应是:
六月壬戌朔,六日丁卯
闰六月辛卯朔
七月辛酉朔
八月庚寅朔六月丁卯非如唐兰《史征》说是初吉日。
令簋(前1027)隹王于伐楚伯,在炎,隹九月既死霸丁丑陈梦家设既死霸为九月初一,《逸周书·世俘》“既死霸”在朔日初一,即其例。(《断代》59页)戊寅朔,迟一日,合。
召尊(前1027)隹九月在炎師,甲午伯懋父赐白马甲午,陈说在九月十八日,张表在十七日,亦可合。
甗(前1025、前1024)十二月,王令南宫伐虎方之年前1025年十二月。
正月既死霸庚申前1024年正月甲午朔,庚申二十七日,可合。
中方鼎甲(前1025)隹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埶王居年代同上器。
静方鼎(前1025、前1024)十月甲子前1025年建丑,丙寅朔,迟二日。
八月初吉庚申前1024年八月壬戌朔,迟二日,可合。
月既望丁丑同年八月十六丁丑,可合。《报告简本》以为此器十月甲子在周昭王十八年(前978),八月初吉庚申与月既望丁丑在十九年,断代各差一年,定年不合。
中方鼎乙(前1024)隹十又三月庚寅,王在寒次前1023年正月己丑朔调整为本年十三月 ,庚寅初二。
遣尊(前1024)隹十又三月辛卯,王在斥同上,辛卯初三。
作册析尊、方彝、觥(前1023)王在斥,隹王十又九祀,五月戊子五月丁亥朔,戊子二日,合。
作册瞏卣(前1023)十又九年,王在斥,王姜王姜,昭王后,唐兰从吴其昌说。
穆王(前1022—前983)
《古本竹书纪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按文王受命在前1122年,至前1022年穆王即位,正好百年,验证正相吻合。《穆天子传》人名“毛班”“井利”等,对断代有指示作用。特别是倗伯爯簋、鲜簋等四要素俱全的青铜器,与穆王的年代均相吻合,董作宾断前1023年为穆王元年,差一年。
班簋(前1021)八月初吉,甲戌 ,毛伯,毛公,班八月癸酉朔,次日甲戌。毛班,穆王时人。
寓鼎(前1017)隹一月既死霸丁丑, 京甲寅朔,丁丑廿四日
作册卣(前1013)宗周,二月既望乙亥庚申朔,乙亥十六日,可合。
公大史,四月既生霸庚午己未朔,庚午十二日,可合。
静卣(前1009)隹四月初吉丙寅丁卯朔,差一日,可合。
剌鼎(前1004)隹五月,辰在丁卯 ,禘昭王丙寅朔,丁卯初二,符合初吉。上古重大祭祀活动常择吉日举行,本为丁卯朔,此相差一日,可合。唐兰先生认为在穆王初年,前1014、前983五月均乙丑朔,亦有可能。
长甶盉(前1002)隹三月初吉丁亥,穆王才下淢居,井伯三月丁亥朔,合。郭沫若、彭裕商认为恭王初年器,李学勤先生认为作于穆王晚年,后说较合。
倗伯爯簋(前1000)隹廿又三年初吉戊戌十二月庚子朔,迟戊戌二日,可合。
李学勤先生说此为恭王二十三年器,为前900年作。然前900年各月干支,最近的是二月甲午朔,已早戊戌五天。冯时《倗国考》说穆王二十三年器,可从。
竞卣(前998)隹伯屖父以成師即东命戍南夷,正月既生霸辛丑,在坯,伯屖父甲午朔,辛丑初八,可合。“伯屖父”又见县妃簋等。
害簋(前995)十月初吉壬申壬申朔,合。 李学勤先生定穆王时器,是。
甗﹙前994﹚ 隹六月既死霸丙寅,师雍父、古师戊戌朔,丙寅二十九日,可合。
尊﹙前994﹚隹十又三月既生霸丁卯, 从师雍父戍于古师之年前993年正月乙丑朔,应属本年的十三月,当闰而未闰。丁卯初三与既生霸,有数日之差。
鲜簋(前989)隹王卅又四祀,隹五月既望戊午庚子朔,戊午十九日,可合。李学勤先生以此为穆王标准器,可从。李先生《鲜簋的初步研究》,排比同年的鲜簋、吕方鼎、剌鼎的历日,说在公元前十世纪的范围内。依张表,只有前999、前989、前963年三个年份,与三器历朔相合,但未确定何年。按剌鼎“辰在丁卯”是初一,与鲜簋似非同年。
师遽方彝(前987)隹正月既生霸丁酉 宰利庚寅朔,丁酉初八,可合。
大乍大中簋(前987)隹六月初吉丁巳,王在奠丁巳朔,合。
季姬方尊(前986)隹八月初吉庚辰,宰茀庚辰朔,合。李学勤先生定穆王时器。
豆闭簋(前985)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师戏大室、井伯戊寅朔,可合。李学勤先生列于穆王下,可从。
恭王(前982—前949)
《国语·周语上》载:“恭王游出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鲁语下》:“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帝王世纪》曰:“周自恭至夷王四世,年纪不明,是以历依鲁为正。”(据《太平御览》卷八五引)董作宾考穆王在位41年,恭王元年为前982年,仍有道理,故不取《史记》穆王在位55年说,同时参考韩巍等学者的说法,定恭王在位34年。
郃簋(前982)隹元年三月丙寅, 康公庚申朔,初七 。陈梦家说康公是密康公,韩巍从之,应是。
簋(前981)隹三月初吉乙卯,咸井叔,隹王二祀甲寅朔,乙卯初二,可合。郭沫若说“当属于孝王”,董作宾列为恭王时器,蔡运章也说是恭王初年器,后两说为是。
师遽簋盖(前980)隹王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周 、新宫、师朕戊申朔,辛酉十四,可合。董作宾、李学勤先生均认为恭王三年器,可从。陈说懿王三年器,非是。
尹姞鼎(前980或前970)隹六月既生霸乙卯前980六月丁未朔,乙卯初九。前970六月己酉朔,乙卯初七。二者均可合。
七年趞曹鼎(前976)隹七年十月既生霸,周、般宫、井伯
簋盖(前974)隹正月乙巳,穆公乙巳朔,合。
师汤父鼎(前971)隹十又二月初吉丙午,王在周新宫丙午朔,相合。
走簋(前971)隹王十又二年三月既望庚寅 司马井伯 、作册尹丙辰朔,庚寅在下月初五,难合。董作宾说司马井伯“与恭王组趞曹鼎一之井伯职位相同,当是一人。”(296页)陈梦家列为共王时器,皆是。
望簋(前970)隹王十又三年六月初吉戊戌,周康宫新宫,宰倗父、史年己酉朔,迟十一日。
十五年趞曹鼎(前968)五月既生霸壬午,周新宫、射卢戊辰朔,壬午十五日,可合。郭沫若、董作宾诸家列为恭王器,可从。
史懋壶(前966)隹八月既死霸戊寅,方京、湿宫、伊伯甲寅朔,戊寅廿五日,可合。
士山盘(前967)隹王十又六年九月即(既)生霸甲申,在周新宮己丑朔,迟甲申五日,不合。李学勤、朱凤瀚均谓恭王时器。
驹尊(前961)隹王十又二月,辰在甲申,师遽甲申朔,“辰在甲申”指朔日初一。
簋(前959)隹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癸酉朔,十八日,可合。
廿七年裘卫簋(前956)隹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南伯、裘卫、内史己丑朔,戊戌初十,合于既生霸。彭裕商以为此器作于夷王二十七年,其他卫盉等三器有可能作于夷王早年(352页),不合。
虎簋盖(前953)隹卅年四月初吉甲戌辛未朔,差三日,可合。
吴盉(前953)隹卅年四月既生霸壬午辛未朔,壬午十二日,可合。
懿王(前948—前937)
懿王,《史记·周本纪》说是共王子,《汉书·古今人表》谓“穆王子”。懿王始年,诸家多据《古本竹书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的记载,以日食之年定年。董作宾断前966年,韩国方善柱认为,相当于西元前899年四月二十日之环食,推算前899年是懿王始年;断代工程计算出前899、前925两年份,而取前899年为懿王始年。均与此历谱不相合。
伯吕父盨(前948)隹王元年六月既眚(生)霸庚戌辛丑朔,庚戌初十,可合。张闻玉谓懿王元年器,李学勤先生谓孝王元年器,前说是。
匡卣(前947或946)隹四月初吉甲午,懿王在射卢前947四月丁酉朔,迟三日;前946四月辛卯朔,甲午初四,均可合,似前者更合。
三年卫盉(前946)隹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 建丑,辛卯朔,壬寅十二日,可合。
五祀卫鼎(前944)正月初吉庚戌,邦君厉、丼白(邢伯)、 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龏(恭)王建丑,庚戌朔,可合。李学勤先生《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指出五祀卫鼎为懿王时器,可从。
卯簋盖(前944)隹王十又一月既生霸丁亥,荣季、荣伯丙子朔,丁亥十二日,合于既生霸。
师鼎(前941)隹王八祀正月,辰才丁卯建丑,癸亥朔,早四日。暂从懿王为穆王子说。 唐兰先生原定恭王器,后改为孝王器,张闻玉从后说,定师鼎为孝王八年(前921)器。今按师曾事穆王,设其始见于穆王后期(前990年左右),到前921年已达70年,未免太长。王辉《商周金文》158页引《铭文选》、王慎行、于豪亮说,定此器恭王时,但年历不合。
鲁方彝(前941)隹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建丑,戊子朔,差一日可合。朱凤瀚认为昭王八年(前1034)十二月丁亥,未允。
九祀卫鼎(前940)隹九年正月既死霸庚辰丁巳朔,庚辰二十四日,合于既死霸。
畯簋(前939)隹十年正月初吉甲寅,康公、作册尹、朕不显考龚王壬子朔,甲寅初三,可合。
师永盂(前937)十又二年初吉丁卯,益公七月丁卯朔,合。唐兰先生断恭王时器,李学勤先生断懿王时器,后说是。
孝王(前936—前918)
孝王元年,系依据对师虎簋、曶鼎历日的推算判定,并参考郭沫若断曶鼎为孝王时器说。
师虎簋(前936)隹元年六月既望甲戌,王在杜居,井伯,内史吴建丑,辛酉朔,甲戌十四日,可合。董作宾、陈梦家均将此器列在恭王时,断代工程定懿王元年,均不合。
曶鼎(前936)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井叔月朔同上,乙亥为十五日。
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王国维认为,此系同年发生的事。 郭沫若《大系》说:“次段乃第二年事”。陈梦家认为,此器前后两铭属于几年之事,未可一定。(《断代》58页)按前937年四月戊戌朔,迟丁酉一日,合于“辰在丁酉”。显系追溯上年发生的事。张经认为,匡就是匡卣(懿王)之匡,定为懿王器;断代工程将曶鼎定在懿王元年,均不合。
南季鼎(前936)隹五月既生霸庚午,伯俗父壬戌朔,庚午初九,可合。
二祀吳方彝盖(前935)二月初吉丁亥,宰朏、作冊吳、史戊戊子朔,差一日,可合。断代工程定懿王二年,韩巍从之,不合。
牧簋(前930)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师汓父宫、内史吴建丑, 次年正月癸丑朔,即此十三月,甲寅初二,起码早五六日。
同簋(前929)惟十又二月初吉丁丑,荣伯 丁丑朔,合。徐中舒、马承源都认为厉王时器,彭裕商从之(《综研》414页)。韩巍参考李零说,定恭王时,亦可商。
效卣(前926)隹四月初吉甲午,东宫、效甲午朔,可合。郭沫若说:“东宫当即舀鼎之东宫,效即效父,故知二器同时。”
夷王(前917—前879)
白川静认为,夷王在位39年,可从。李学勤先生最初认为,前917年为夷王始年,后来改变看法。彭裕商谓夷王在位33年是可能的。
蔡簋(前917)隹元年既望,丁亥四月壬申朔,六月辛未朔,八月和十月庚午朔均可能。
师询簋(917)隹元年二月既望庚寅癸酉朔,庚寅十八日,可合。 陈梦家定厉王。李学勤先生取《逸周书·祭公解》对读,列此于恭王元年,何景成释读铭文“亡承于先王”,改变彭裕商说,认为“该语中所说的王位不是直接承自先王的王不是指宣王,而是夷王。”从历日看后说是。该铭云:“首德不克规,故亡承于先王”,盖谓上面不守规矩(指王位父子相传之制),显然是说恭王弟辟方即位为孝王,耽误了懿王太子燮继承王位为夷王。
元年师事簋(前917)隹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王在淢居,甲寅建丑,辛丑朔,甲寅十四日,可合。
王臣簋(前916)二年三月初吉庚寅,益公、内史失三月丁酉朔,迟七日。
散伯车父鼎(甲、丙、丁)(前914)王四年八月初吉丁亥壬午朔,早六日。
师酉鼎(前914)隹王四祀九月初吉丁亥,师俗建丑,辛巳朔,初七。李先生定孝王四年。
五年师事簋(前913)隹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丙子朔,壬午初七。关于此器反映的周朝与齐国史事,《竹书纪年》:“(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史记·齐太公世家》:“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参考李学勤、王恩田先生的考证。
宰兽簋(前912)六年二月初吉甲戌,周师录宫二月甲辰朔,三月甲戌朔,建丑,故三月是二月,可合。李学勤先生定夷王六年(《坚实基础》),可从。
无簋(前905)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正月甲午朔,早八日。
小克鼎(前905)隹王十又三年九月,宗周据下文克盨推算。
克盨(前900)隹十又八年十又二月初吉庚寅,周康穆宫,尹氏庚寅朔,正合。
伊簋(891)隹王廿又七年正月既望丁亥,周康宫穆大室,申季壬申朔,丁亥十六日。
伯师父盨(前885)隹卅又三年八月,既死,辛卯,王在成周甲子朔,辛卯廿八日,“既死”谓既死霸,可合。
善夫山鼎(881)隹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南宫乎乙巳朔,庚戌初六。
厉王(前878—前842)
厉王始年是前878年,非前877年,历谱可证明,马承源、张闻玉等主此说,是。厉王纪年达37年,曾有学者怀疑,然晋侯苏三十三年的纪年,基本与之相合,足以释疑。李学勤先生《庄白器的再考察》对一些夷厉之器断代甚确。
师酉簋(前878)隹王元年正月,王在虞刘启益列为厉王器,李学勤先生论证询与酉为父子关系,亦排在厉世。
逆钟(前878)唯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叔氏三月丁巳朔,庚申初四,大致相合。断代工程排在厉王元年(前877),是年三月辛巳朔,不合。
叔专父盨(前878)隹王元年,王在成周,六月初吉丁亥乙酉朔,丁亥初三,可合。
祝迁簋(前877)隹二年正月初吉,周邵宫、丁亥、宣射、毛伯、内史正月辛巳朔,丁亥七日。
王臣簋(前877)二年三月初吉庚寅,益公、内史失 三月辛巳朔,庚寅初十。
师晨鼎(前876)三年三月甲戌,师俗乙亥朔,一日之差,可合。李学勤先生《师酉鼎历日说》已谓师俗是厉王初人。
师俞簋盖(前876)三年三月初吉甲戌,周师录宫、司马共、作册内史乙亥朔,一日之差,可合。
四年盨(前875)二月既生霸戊戌 ,周师录宫、司马共、史失置闰调整,正月己亥朔为二月,起码迟六七日。
谏簋(前874)隹五年三月初吉庚寅,周师录宫、司马共、史失癸巳朔,迟三日,可合。 以上司马共组铜器,刘启益定为懿王器,不合,李学勤先生定厉世,是。
钟(前874)厉王五年诸家同。
大簋(前867)十又二年三月既生霸丁亥,天子建丑,四月癸未朔为三月,丁亥初五,大致可合。
大师虘簋(前866)正月既望甲午,周师量宫、师晨、宰曶丁丑朔,甲午十八日,可合。
大鼎(前864)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亥,善夫驭、走马雁建丑,甲子朔,丁亥应是既死霸,廿四日。
成钟(前863)十又六年九月丁亥丙戌朔,次日丁亥,可合。李学勤先生列入厉世前862年,九月庚辰朔,丁亥为初八,似不若前863年相合。张闻玉《关于成钟》推算九月丁亥朔,或更合历。此鼎(前862)隹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周康宮夷宮、司徒毛叔、史寥 己酉朔,乙卯初七,可合。
伯殲父簋(前855年)惟王九月初吉庚午,王出自成周,南征,伐子、桐、矞庚午朔。
从盨(前854)王廿又五年七月既□□□□
钟,即宗周钟(前853)南国子唐兰定厉王器。据伯殲父簋纪年知此为厉王二十六年事。,以读濮为是。濮国在厉王、宣王时很强大,《史记·楚世家》载,周宣王初年熊严之子“叔堪亡,避难于濮。”《国语·郑语》作“叔熊逃难于濮而蛮。”
虘编钟(前852)隹正月初吉丁亥,己伯丁亥朔,可合。
应侯视工簋盖(前852)惟正月初吉丁亥丁亥朔,可合。
攸从鼎(848)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善夫克壬辰朔,可合。郭沫若、容庚、董作宾、唐兰均以为厉王器。郭沫若读“卅又二年”,陈梦家从之,非是。
晋侯苏钟(前846)唯王卅又三年,正月既生霸戊午辛亥朔,戊午八日
二月既望癸卯(马承源谓为“癸巳”之误)死霸壬寅辛巳朔,癸巳十三日,壬寅二十二日。
三月方死霸
六月初吉戊寅己卯朔,迟一日。
何簋(前844)隹三月初吉庚午,虢仲郭沫若断为厉世,可从。
共和(前841—前828)
元年师簋(前841)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伯龢父若曰壬午朔,丁亥初六,有误差。郭沫若定为共和之器,杨树达申论郭说,引廖海廷以古六历推算,证明是共和元年器(《金文说》255—256页)廖用殷鲁二术推朔日为辛巳,七日得丁亥。刘启益《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共和宣幽纪年铜器》,申论杨说。
宣王(前827—前782)
史载宣王在位46年。始年还有前825年说(夏含夷说)。当时执政大臣,主要有召伯虎、毛伯、司徒南仲(邦父)、宰琱生、兮伯吉父、张仲等。
迁簋(前826)隹二年正月初吉,丁亥,周邵宫,宣射、毛伯己卯朔,丁亥九日。
元年师兑簋(前827)此器干支难合,盖宣王初年,承共和告朔之制不讲,故历日紊乱待调整。
三年师兑簋(前825)三年二月初吉丁亥,师龢父己卯朔,丁亥初九,有误差。以上两器排列参彭林说。
史颂鼎、簋(前825)隹三年五月丁巳,王在宗周 戊申朔,丁巳初十。李学勤先生已作如此排列。
颂鼎(前825)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戊申朔,甲戌二十七日,可合。王国维说乙亥朔,三十日得甲戌,近是。
不簋盖(前825)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皇祖公伯乙巳朔,戊申初四,大致可合。陈梦家、李学勤先生及王辉都定为宣王器,铭文“公伯”是秦庄公祖父,《史记·秦本纪》、《古本竹书纪年》载伐戎史事可印证,是。李先生以为在前820年左右,王辉修正为周宣王六年(前822)之前数年内(《秦铜集释》),近是。
五年琱生簋(前823)隹五年正月己丑,琱生、寝氏、君氏、召伯虎戊辰朔,己丑二十二日。
兮甲盘(前823)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丁卯朔,庚寅廿四日。可合。王国维定宣王器。
五年琱生尊(前823)隹五年九月初吉,召姜、琱生、君氏、召公甲子朔,即初吉日。
六年琱生簋(前822)隹六年四月甲子,王在,召伯虎、琱生辛卯朔,三月、五月均为辛酉朔,若建丑,甲子为初四。时琱生尚未为宰,故此器较师簋为早。
无惠鼎(前822或 前812)隹九月既望甲戌,周庙、司徒南仲前822九月戊午朔,甲戌为十七日,可合。又,前812九月庚申朔,甲戌十五日,罗士琳推算为“宣王十六年己丑之九月十七日。”(《攈古》32、44)亦可合。
师簋(前817)隹十又一年九月初吉丁亥,王在周,宰琱生、尹氏九月己丑朔 ,差二日,可合。
克钟(前812)隹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厉)宫,士曶唐兰以为在宣王之世。 己丑朔,先一日,可合。
驹父盨(前810)唯王十又八年正月,南仲邦父、南淮夷此“南淮夷”,盖指徐戎。《诗·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吴虎鼎(前810)隹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前809年正月丁丑朔,移本年作十三月,丙戌初十。张闻玉说合厉王十八年天象。
文盨(前805)隹王廿又三年八月,士曶李先生定宣王器。
四十二年逑鼎(前786)隹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周康穆宫,司工□、史淢、尹氏壬戌朔,乙卯十八日,起码差三四日以上。
四十三年逑鼎(前785)隹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周康穆宫,司马寿、史淢、尹氏建丑,七月甲申朔为六月,丁亥初四,起码有三四日之差。
幽王(前781—前771)
多友鼎(宣幽之际)唯十月、严(猃)狁,广伐京师,告追于王,武公、多友、向父史书记载 ,猃狁(犬戎)危及京师,唯见宣、幽时期。前者,《诗·小雅·六月》说猃狁“侵镐及方,至于泾阳。”镐就是京师。参刘雨说。后者,《史记·周本纪》载:“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郑世家》载:“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铭中的武公与禹鼎的武公称谓相同。《史记·卫康叔世家》说武公“四十二年(按即幽王十一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似乎与此铭相合。铭文中的“向父”应是禹,禹鼎、多友鼎表明此人参与军事。《诗·十月之交》说(幽王时)“楀为师氏”,郭沫若指出叔向父禹即此人。如此亦与典籍记载相一致。徐中舒先生考禹是井氏族人虽是,但说判定不了禹的身份,以此否定叔向父禹是楀,恐存在问题。
晋姜鼎(幽平之际)
限于体例及篇幅,本文注释除十分重要者外,不能一一详注。但一律承认诸家断代胜义在先,示不敢掠美。以上考述定年,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还望方家、读者惠予指正。
[参 考 文 献]
[1]王国维.观堂集林[C]//王国维全集.上海:上海书店,1987.
[2]董作宾.西周年历谱(简称董谱)[C]//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第一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
[3]董作宾.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简称张表)[M].济南:齐鲁书社,1987.
[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简称大系)[M].上海:上海书店,1999.
[6]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简称史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唐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简称论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8]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9]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简称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上海博物馆编写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2]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3]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5]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16]李学勤.文物中的古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7]李学勤.通向文明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李学勤.三代文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9]李学勤.初识清华简[M].上海:中西书局,2013.
[20]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1]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M].济南:齐鲁书社,1982.
[22]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3]王辉.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4]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5]尹盛平.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C]//西周铜器断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
[27]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8]李仲操.西周年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9]刘启益.西周纪年[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0]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简称综研)[M].成都:巴蜀书社,2003.
[31]叶正渤.金文月相纪时法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2]张闻玉,饶尚宽,王辉.西周纪年研究(简称纪研)[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33]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4]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新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00.
[35]刘国忠.走近清华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6]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7]白川静西周史略[M].袁林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38]夏含夷.古史异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9]陈梦家.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J].历史研究,1955(2).
[40]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J].新建设,1955(3).
[41]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J].文史,1963(2)
[4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周初年代的再探索[J].人文杂志,1987(2).
[43]赵光贤.说《逸周书·世俘》篇并拟武王伐纣日程表[J].历史研究,1986(6).
[44]郑光.关于中国古史的年代学问题[C]//中国先秦史学会、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夏文化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45]成家彻郎.中国上古史的绝对年代[J].文博,1998(5).
[46]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59(3).
[47]李学勤.论倗伯爯簋的历日[C]//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8]李学勤.庄白器的再考察[C]//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9]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
[50]李伯谦.叔夨方鼎铭文考释[J].文物,2001(8).
[51]刘晓东.天亡簋与武王东土作邑[J].考古与文物,1987(1).
[52]朱凤瀚.公簋与唐伯侯于晋[J].考古,2007(3).
[53]朱凤翰.关于西周金文历日的新资料[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6).
[54]尹弘兵.地理学与考古学视野下的昭王南征[J].历史研究,2015(1).
[55]冯时.晋诸侯稣钟与西周历法[J].考古学报,1997(4).
[56]韩巍.□簋年代及相关问题[C]//朱凤瀚.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7]韩巍.简论作冊吴盉及相关铜器的年代[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7).
[58]何景成.论师询簋的史实和年代[J].南方文物,2008(4)
[59]周晓陆,穆晓军.吴虎鼎铭略考——兼讨论可能为西周宣王时的铜器[N].中国文物报,1998-05-13(3).
[60]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J].史学史研究,2012(4).
(作者系北京职业科技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洪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