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英雄袁崇焕与明末辽东防务

2015-05-30冀宁王阁

理论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族英雄后金袁崇焕

冀宁 王阁

[摘 要]对明末辽东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明和后金与辽东局势有关的人物进行了评价,得出袁崇焕是唯一可以与后金军对抗之明军将领的结论。进而从军事角度对袁崇焕的生平进行了分析,得出袁崇焕的所有做法均是为了战胜后金军的结论;并对崇祯皇帝妄自加给袁崇焕的罪名进行了逐一驳斥,最终得出袁崇焕是民族英雄的结论。

[关键词]袁崇焕;民族英雄;辽东局势;后金

[中图分类号]K24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72 — 04

关于袁崇焕的讨论,一直都是史学界的热点,对袁的评价有3种观点:民族英雄、汉奸和一般历史人物。广大历史爱好者、甚至一些历史学家都是选择性地采纳了对己方有利的史料,得出有争议的结论。本文将从尽可能全的角度,对相关史料进行总结。

一、明末辽东防务:

讨论袁崇焕,离不开明末辽东形势,这里,笔者将详述包括明政府和后金双方的统帅、将领及军队情况。

(一)辽东形势概述

后金的缔造者努尔哈赤〔1〕在李成梁〔2〕的扶持下起兵,逐渐统一女真各部。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终于向明帝国亮出了他的屠刀〔3〕,攻克抚顺、广宁等十数城,斩杀明杜松、刘廷等总兵官十几人。明经略、巡抚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或自杀殉国或下狱论死,辽东形势岌岌可危。

(二)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在职期间,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4〕,很好地遏制了后金的发展势头,却因为党争被免职。后在后金攻破辽阳时,临危受命,再任辽东经略,但与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天启五年被杀,并传首九边〔5〕。

熊廷弼是第一个能够遏制后金的人,他曾经在泰昌元年八月,亲自督阵,击退努尔哈赤的进攻。然后就因假名增税,勒索小民等罪名被下诏于狱〔4〕。

熊廷弼在第二次任經略时,一直没有得到兵权,在王化贞于广宁大败后,下令撤回关内,并因此被杀。

总之,熊若能获得足够的权力,是可能压制后金,守住辽东的;但能否消灭后金则难以判断,毕竟靠守城,是无法消灭敌人的。

(三)内阁辅臣孙承宗

孙承宗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山海关督师〔6〕,经营将近4年,组训了十几万辽军,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恢复失地四百余里,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营造了著名的关锦防线,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

然而孙承宗在具体战斗指挥中,表现并不理想。他与后金(清)的战斗主要包括:(1)耀州之败〔7〕,导致他被迫去职,进而导致辽东防御体系几乎全面崩溃〔8〕;(2)遵永大捷〔9〕,收复了在“己巳之变”中被后金军所占据的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但皇太极已经率领后金主力撤走,孙承宗此胜,并不是针对后金军主力所得;(3)大凌河之战〔10〕,明救援部队战败,守将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大凌河失守,孙承宗辞职。

总的说来,孙承宗没有临阵指挥、化战略战术准备为战略战术胜利的能力。

(四)与后金作战的明将:

本节讨论一下明和后金战史上一些重要的将领:

祖大寿,明与后金战争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参与了广宁之战,结果战败逃回;宁远之战,与袁崇焕、总兵满桂、守备何可纲守卫宁远,击退后金军〔4〕;宁锦之战,与袁崇焕、赵率教、满桂等力退后金军,取得宁锦大捷〔4〕;北京之战,与袁崇焕一起,率领关宁军入援,将后金部队击退〔11〕,后又与孙承宗合作,取得遵永大捷;大凌河之战,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战败,被迫假降逃回锦州,继续坚守;松锦大战,与洪承畴等合作战败,迫不得已降清。

总之,在这六战中,祖大寿和袁崇焕合作的战役,基本都取得了胜利,但没有袁崇焕的战役,却都失败了,说明祖大寿有一定实力,但无力逆转战局,只能作为袁崇焕的下属。

赵率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将领,他参与了辽阳之战,率军战败逃回;宁锦大捷,在袁崇焕率领下坚守锦州,与后金大战数次均取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之战,奉袁崇焕之命,率部驰援北京,由于友军不予配合而全军覆没〔11〕。

纵观赵率教的表现,虽有辽阳之战的逃亡,也算一员勇将。经过袁崇焕的培养后,成为智勇双全的将领,在锦州保卫战中,打出优秀战绩。遗憾的是,由于友军不配合而战死。

满桂〔12〕,是与后金作战次数较多的将领,他是蒙古族,自幼善骑射,被孙承宗赏识,提拔为副总兵,加入与后金军的队伍〔12〕。满桂和袁崇焕一起参与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之战。在袁崇焕下狱后,满桂统领所有保卫京师的部队与后金军大战一场,兵败身亡〔12〕。

满桂作战勇猛,但在与后金军的战斗中,则不尽如人意。两场大的胜仗都是在袁崇焕的领导下获得的。离开袁崇焕后,在北京城郊几战都乏善可陈,最后一战兵败身死。

一战败亡或成擒的将领:

在明和后金的战争中,许多明将和后金只打了一战,就兵败被杀或被擒,其中有几个是非常著名的将领:

杜松,明朝大将,勇悍善战,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师”,时任总兵,接替李成梁镇辽东,萨尔浒之战中,兵败被杀。刘綎,明末著名将领,人称“刘大刀”,一生经历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等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战功卓越,最后战死于萨尔浒之战。卢象升,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崇祯十一年冬十二月在巨鹿同清军激战时阵亡〔13〕。洪承畴,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他颇晓军事,在剿灭流寇上大有作为,后受崇祯重托,率领明军主力,救援锦州,与清军大战一场,兵败被俘后投降〔10〕。

这4位在与后金(清)作战时的表现超过他人许多,但也只是在接触战中略占得上风,战役胜利一场没有,更不必说战略上遏制后金了。

毛文龙,明末将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14〕,开创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几乎所有评论袁崇焕和毛文龙的资料中,都涉及对方,本文也不例外:

有胆有识:毛文龙在李成梁帐下开始军事生涯后,对辽东的山川形势和敌情都加意考察,因此在辽东半岛及附近岛屿上与后金军周旋,面对于巨大优势的后金部队,能够不被剿灭,可谓“有识”;辽东局势每况愈下时,敢于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可谓“有胆”〔15〕。

开疆有功、复土有限:毛文龙以一己之力,开创东江镇,故称开疆有功〔16〕;但他在辽東半岛上的势力很有限,占领一些地盘大都也未能守住,故而只能说“复土有限”〔17〕。

杀敌是真,冒功亦实:毛文龙在敌后斗争多年,杀死一些后金军是理所当然〔18〕;但主力交锋,毛却一胜难求。

索饷过多,情有可原:毛文龙军民一体,身处敌后,难以从事生产,军人固然需要饷银,百姓也需要生存,因此索饷稍多,也情有可原〔19〕。

通敌难免,投敌难信:两国相争,不斩来使,通信是很常见的;但说他投敌,则不太可能。毛文龙部大都是从后金占领区逃亡出来的汉民,和后金方有毁家夺地之恨,毛很难率部投降;何况毛文龙自身跟后金也有血海深仇,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投降〔20〕。

私德有亏,举朝皆然:当时阉党乱政,贪糜成风,毛文龙也难免;而且作为外镇总兵,讨好一下当权者,也无可厚非〔21〕,袁崇焕自己也有过类似做法〔22〕。

虽有抗命,也有缘由:毛文龙不服从朝廷的节制,也是他的一大罪状,但明辽东政策朝令夕改,历任辽东经略水平参差不齐,欲从也难。

虽有牵制,作用有限:毛文龙在后金后方开镇,对后金无疑起到了骚扰作用,但牵制作用有限。因为后金农业水平低下,渔猎是他们经济的重要组成,另外就是抢掠明朝。毛想要破坏后金的经济命脉是很难的。后金方人力有限,对城池的得失并不十分看重,以抢掠人口和物资为主要目的。后金凭借的只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而已,所以毛文龙的骚扰,并不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私自经商,无可奈何:毛军民一体,人数众多,明朝无力全部供养,因此毛文龙经商来缓解这一情况,无可厚非。

锦上可添花,雪中难送炭:毛文龙在东江镇,给予后金很大骚扰,但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战术上,虽然很有些成功的战例,但战略上,无法遏制后金军队的战略意图,无法对后金造成本质的伤害。

总之,要遏制后金,必须在正面战场上能够与之抗衡,最次要守住;要消灭后金,就必须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后金。虽然有各种原因,但毛与后金主力决战的信心都没有,距离做到这一点还差的多。

(五)后金统治者

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包括制定最有效的战略战术〔3〕,分化瓦解敌人的联盟,训练一支强大的部队,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用间以劝降敌人并派人潜入敌人内部等等,他都用的得心应手;因此他一生征战,鲜有败绩,击败明朝几十万军队,攻占城池七十余座,然而在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下,遭到了失败〔3〕。

皇太极:皇太极是一个比努尔哈赤更加可怕的敌人,在他执政期间,后金才真正开始建立政权和国家〔3〕,这里只讨论他的军事部分。

皇太极在与明军第一战的宁锦大战中,就遭受重大失败。然而,他立刻就认识到在辽东战场上明军凭借坚城大炮可以遏制后金骑兵这一事实,制定了相应战略战术,扬长避短,长途奔袭北京城,逼迫袁崇焕的关宁部队离开坚城大炮来和他决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4〕。

接下来,皇太极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炮兵〔23〕,还针对后金军难以攻克明军坚城这一特点,发展了挖壕沟围困,打击敌方援兵的战术,在大凌河、松锦两次大战中,成功将明军主力歼灭。

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袁崇焕能否遏制皇太极的这些战略,因为在皇太极进步的时候,袁崇焕已经死了。

(六)明朝的统治者:

万历:有很多学者认同“明实亡于万历”的观点〔24〕,本文也不反对。

万历时期,国家形势还可以,“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在辽东虽有萨尔浒之败,随后熊廷弼就遏制了后金方的发展势头。

万历的失策之处包括:没有将税收制度化、合理化,万历朝的矿税、船税征收没有体系,且都在他死后取消,加派到农业税上,导致大量农民的破产以及帝国财政的崩溃〔25〕。对宗室的赏赐太多,主要是指对福王的赏赐,使得明末已经非常吃紧的财政情况雪上加霜〔26〕。忽略皇储的教育,在漫长的争国本事件里,两位皇子长期得不到出阁读书的权利〔27〕,朱常洛的两位皇子朱由校和朱由检的教育更加被忽视,最终酿成了悲剧〔28〕。

天启:天启怠政,不能调和东林党与阉党的矛盾,导致辽东能臣熊廷弼和孙承宗一死一走,最后袁崇焕也被逼走,幸好袁崇焕离职期间后金方未采取大的军事行动。在天启执政期间,辽东形势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明帝国的灭亡。

崇祯:崇祯虽然勤政,但是能力有限,不懂军事,不清楚明与后金双方实力对比和优劣所在,导致明朝在与后金的作战中,一败再败,最终主力丧尽,国破身亡。

二、民族英雄袁崇焕: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着重介绍袁崇焕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其在与后金战斗中的策略及原因,将不懂军事的崇祯强加给袁的罪名予以反驳。

(一)简介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4〕,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次年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二)最大贡献

袁崇焕长期处于一个受争议的地位,就是因为无人能突出他的最大的贡献:在正面战场击败后金军主力,遏制后金军的战略意图。

如果不能在正面击败敌人,想要获得最终胜利,是非常难的。孙承宗两次经营辽东,一败于耀州,二败于大凌河,终是徒劳无功。

明军在数败之后,将帅士兵都没有了战胜敌人的信心。袁崇焕率部在宁远击退后金军进攻后,明军才意识到后金也是可以战胜的,才有了和后金军作战的勇气。

(三)嗜杀与将威

袁崇焕虽杀死毛文龙,却并非嗜杀,如满桂得罪他后,他只是请求把他调走〔4〕。将帅的“嗜杀”跟将威有关系,如春秋末年,孙武在为吴王阖闾演示如何训练部队之时,直接拒绝阖闾的命令,杀死其两个宠妃〔29〕。

当时辽东局势,明军一败再败,明将战死的有几十员。普通将领及士兵,畏敌如虎,闻风即逃,因为逃的人太多了,朝廷也只能略施惩罚了事,最终导致明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差。

这一现象被袁崇焕扭转:在他的军队里,与后金军作战,或许还有生机,逃跑立刻死路一条——他不汇报,不请示,直接处死。而且袁崇焕自己常常身先士卒,是以人皆效命,方才练就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古人云“仁不统军,义不经商”,并非无稽之谈。

(四)私德有亏,大义得存

这里主要是指袁为魏忠贤请立生祠一事〔4〕,在阉党权势滔天时,不与阉党搞好关系只能如孙承宗般离职,进而辽东边防体系可能也随之崩溃〔4〕。孙承宗第一次离职后,关外防务几乎尽撤,幸好袁崇焕坚决不肯离开宁远,凭借多年经营的坚城大炮及将士卖命得以守住城池,才基本保住了孙承宗在辽东几年经营的局面。

(五)觉华之失,崇焕无过

宁远之战,还有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觉华岛的失守。但宁远之战发生时,明实录记载,“袁崇焕已经升任按察使,仍管宁前道”〔30〕,并無资料显示袁崇焕管理过觉华岛的事务。决意经营宁远城的是袁崇焕,决意经营觉华岛的是阎鸣泰,袁崇焕一直在宁远经营,修筑防御工事、练兵,从未和觉华岛有过联系。

(六)不救朝鲜

在“丁卯之役”〔31〕中,毛文龙战败逃入云从岛,并向朝廷告急,朝廷命袁崇焕发兵援助,并拣轻兵捣巢,袁崇焕上疏无虚可捣,仅派遣水师予以牵制〔4〕,并未发兵救援。

这是因为:(1)后金有足够的留守部队,出征的主帅是阿敏,并非皇太极,因此留守沈阳的,最少也有皇太极的嫡系,两黄旗军队;(2)袁崇焕的部队没有进攻沈阳的实力,宁远之战中,凭借坚城大炮,才勉强击退后金军,几个月后,就去和敌军的优秀骑兵作战,胜机是非常渺茫的。

(七)议和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与皇太极一直有联系,也就是所谓的议和,但其实双方各怀“鬼胎”。袁意在修筑城池,训练军队;皇太极意在安顿内部,并乘机打击毛文龙及朝鲜〔4〕。因此议和对于双方意义并不太大,最多也就算互探虚实罢了。而且袁崇焕并非如秦桧一样,通过打击主战派将领〔32〕来表达和谈意愿,他训练军队,加固城池,完全是备战的姿态。

(八)放弃关外,愚不可及

认为袁经营关外拖垮了明经济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袁崇焕用掉的辽饷,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练兵发饷,购置器械马匹,这些即使在关内经营,同样需要花费。而且,辽民是辽东军队的主体,他们为了自己的土地会努力作战;而迁入关内,这些人还需要安置,不仅需要土地房屋等生产资料,还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

(九)计斩岛帅,有胆有识

杀毛文龙是袁罪名之一,历来为后人争论不休,本文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分析。

为何杀:因为毛文龙不听令,统一将令的重要性对于将帅是不言而喻的。毛文龙如果不主动配合,毛军就不可能服从袁崇焕的指挥。因此,在毛文龙拒绝了最后的退休提议后〔4〕,袁崇焕只能强杀毛文龙。

为何不请示中央:这是因为毛文龙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朝廷基本节制不了,请示中央后,一旦泄密,就无法成功。

毛文龙的牵制作用:毛牵制作用本就有限,在“丁卯之役”后,军队受损严重,牵制作用更加有限了。

后果:袁崇焕在任期间,恩威并施,毛军基本接受了他的改编,形势比较理想;至于东江部队后期的叛乱,跟袁关系已经不大了。这支军队在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计划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也都随着袁崇焕的死而无从得知了。

因此,杀毛文龙,是为了平辽大计。

(十)己巳之变,崇焕无责

己巳之变是明清战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在这一节中,重点论述的是:己巳之变的发生是否袁崇焕的责任。

防区归属:后金军突破长城的关隘及占领的城池,都是属于蓟辽总督刘策〔33〕的防区,而不是袁崇焕的防区〔34〕。

先见之明:袁曾经数次上书,请求朝廷注意后金可能从这些地区入侵,已经充分尽到的自己的责任〔34〕,但未得到朝廷重视。

提前防备:袁曾经派军队去协防,但是被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35〕遣回了。

总之在己巳之变发生前,袁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是没有责任的。

(十一)蓟州纵敌,舍名求实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赶到蓟州城驻防,但后金军绕过蓟州时,袁军并未拦截;因此“纵敌长驱”,成为袁崇焕的一个“罪状”。然而事实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原因如下:

驻防原因:袁驻防蓟州是因为后金主力在攻城战中,几乎每攻必下。己巳之变中,连克永平、遵化、迁安、滦州〔32〕等城池。因此如果后金军进攻蓟州,袁崇焕就可以凭借蓟州城坚守,处于有利的地位。

纵敌原因:如果在蓟州城外拦截,对于袁军是非常危险的。明军在和后金军主力的野战中,一场未胜。何况袁军少,而后金军多,进行野战,胜机渺茫。

因此袁崇焕的策略并无问题,其失误是对皇帝夸口说“必不令越蓟西一步”。〔36〕这句话了。但袁崇焕以大局为重,不因为自己夸口就在战略上犯错误,还是值得肯定的。

(十二)北京之战,胜在将威

蓟州之后,战火就烧到了北京城下,袁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大战,击退了后金军。

袁军当时情况如下:(1)行军太快:袁军从关外数日长途奔袭到北京,九千骑兵掉队四千,步兵不能兼进〔37〕,也就是说,袁军最初只到了五千人;(2)极度疲劳,士气难振:数天的急行军,军队自然非常疲劳,却未能进城休息,估计士气不会非常高了;(3)以少敌多:袁军战前约九千人,对阵的是后金左翼部队,具体人数不详,但入关后金军有十余万,此处两三万应该是有的;(4)友军支援有限:在袁军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时,北京卫戍部队没有提供有效支援。

总之,袁军几乎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有占到,能够击退后金军的原因如下:

将威:袁在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余威,使后金军心存畏惧〔38〕;(2)拼死不退:袁军死战不退,终于导致了后金军的撤退;“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主帅如此,其他人可知;(3)地利和人和:虽然北京城内部队给的支援有限,但对后金军在心理上是有影响的;而且依托城池,不容易被敌军包围。

(十三)反间计

笔者认为,反间计的有无与袁崇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十四)罪名分析

袁罪名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39〕下面逐条分析袁崇焕的所谓罪名:

付托不效:分析其他罪名,就知道“付托”是否“效”了;

专恃欺隐:明末通讯手段有限,许多时效性和绝密性的軍事机密,无法事事请示;

以市米则资盗:袁向蒙古喀喇沁诸部落卖粮,是为了拉拢蒙古,崇祯提出了根本无法操作的屈辱性方案〔40〕,使得蒙古直接倒向了后金;

斩帅:已经有过详细讨论,不再赘述细节;

纵敌长驱:崇祯不懂军事,是以无法理解袁崇焕的安排;

顿兵不战:明末敢和后金“战”的人基本一战就兵溃身死了,故而袁军采用守势;

援兵四集,尽行遣散:袁崇焕将刘策军调防其他地方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蓟州城不需要他们协防;

兵薄城下:袁部野战非后金对手,是以需要借助北京城的力量来对抗后金军;

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带几个喇嘛,算什么罪名,无法理解;袁部急行军,疲惫不堪,请求进城休息,理所当然。

总之,袁崇焕的罪名绝大部分都是军事部署,让崇祯这个外行评判袁崇焕这个内行,自然会得出错误结论。

(十五)五年平辽: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历来是他被广为诟病的主因,但袁崇焕的所作所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最终是否能实现,笔者不敢臆测,毕竟皇太极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经济天才。但从客观上说,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何况五年期限还未到。

三、总结:

总之,袁崇焕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是明朝抵抗后金之不可或缺的英雄。袁崇焕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能够战胜后金军。然而在明末因为皇帝的无能和体制的限制,这不可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张杰.清文化与满族精神·水滴石斋前集〔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376.

〔2〕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7.

〔3〕阎崇年.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第一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明史.卷259.

〔5〕明熹宗实录.卷57.

〔6〕明熹宗实录.卷14.

〔7〕三朝辽事实录..卷14.

〔8〕明熹宗实录..卷58,59.

〔9〕明史..卷250.

〔10〕阎崇年.论大凌河之战〔J〕.清史研究,2003,(01).

〔11〕明实录·崇祯实录.卷2.

〔12〕明史.卷271.

〔13〕明史.卷261.

〔14〕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

〔15〕江旭奇.皇明通纪集要.卷45.

〔16〕温体仁.大明熹宗实录.卷23,卷31.

〔17〕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61.

〔18〕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3.

〔19〕崇祯长编.卷20.

〔20〕毛承斗.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5.

〔21〕明季北略》,卷4。

〔22〕明熹宗实录:4022.

〔23〕清史稿.卷2,卷3.

〔24〕明史·神宗本纪.

〔25〕王宏钧.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

〔26〕明史·福王传.

〔27〕明史·本纪第二十一.

〔28〕甲申朝事小纪.

〔29〕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0〕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66.

〔31〕东华全录.

〔32〕宋史.卷473.

〔33〕明史.卷73.

〔34〕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

〔35〕崇祯实录.卷2.

〔36〕崇祯长编.卷28.

〔37〕程本直.白冤疏.

〔38〕清史稿.

〔39〕国榷.卷91.

〔40〕明清史料.甲编第8本:兵部行(督帅袁崇焕题)稿.

〔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民族英雄后金袁崇焕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袁崇焕的籍贯
袁崇焕之庙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民族英雄
浅谈明与后金战争的攻守异变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后金的军事统帅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