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5-05-30陈宇新许人骥
陈宇新 许人骥
摘要:根据宽甸县多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实践,介绍宽甸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及实施现状,根据1999—2008年《宽甸满族自治县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评价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总结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该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规划投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5-0082-03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系统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省、市、县创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可视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阶段,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重点对宽甸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和建设模式,探索适合宽甸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道路。
1 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自然情况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中下游右岸,地理坐标北纬40°13′~41°19′、东经124°21′~125°43′,土地总面积6 111.53 km2;总人口43.61万人,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地处辽东石质山区,为长白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地带;境内多河流,气候属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湿润气候带东西季风区;山、水、田大体构成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水资源、生物资源、矿场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风景区4处、省级风景区3处。
2 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根据1999—2008年《宽甸满族自治县统计年鉴》的数据,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将各类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消费量折算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和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从图1可以看出:1999年到2008年间,宽甸满族自治县人均生态足迹呈明显递增趋势。从1999年的1.254 3 hm2增加到2008年的2.533 1 hm2,净增加1.278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宽甸满族自治县人均生态水平的提高,消费各种生物产品、农业资源和享有各类服务的绝对量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不断加大。同时,人均GDP与人均生态足迹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说明伴随经济的增长,物质的大量消耗和资源的大量利用,导致生态足迹的增加较快。1999—2008年,人均生态承载力较人均生态足迹明显偏低,大致呈稳定状态;另一方面,人均生态足迹却明显上升,致使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急剧上升。说明1999—2008年,宽甸满族自治县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主要依赖域外资源,且这种形式还在加剧,应尽快调整发展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各类用地的多年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看(见图3和图4):林地人均生态足迹基数小,无明显变化;草地和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基数大,逐年增加,但整体呈平稳状态;而耕地每年呈较小波动状态。经计算可知,10 a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各自占总人均生态足迹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9.04%,0.18%、51.58%和29.20%。这反映出宽甸满族自治县的生态足迹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其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变化而变化的。
3 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综合建设,涵盖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结合宽甸县现阶段发展特点,主要建设任务共包括4个内容,分别是资源保障与生态安全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环境保护、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详见图5。
结合宽甸县现阶段发展特点,构建具有宽甸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体系。经济方面,主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壮大原有四大工业体系,开发高端生态旅游,发展物流、销售、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方面,主要为保护水资源、林业资源、土地资源构建“四横四纵”生态安全网络。环境保护方面,改造集中供热设施,保护大气,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各环境功能区环境达标,强化固废管理。生态文化方面,督促企业培育节能高效的生态产业,创造绿色劳动环境。在社区文化方面,培养和谐的自然观和简朴的消费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物态文化,弘扬历史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依托35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传递文明,保护民俗文化与资源。
4 宽甸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投资项目与分析
结合宽甸县的发展现状及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资源保障与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城乡人居环境以及生态文化七大类共60个建设项目,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详见图6。
由图6可知:1) 宽甸县的7项生态农业项目规划投资5 800万元,占投资总额0.14%。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全力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农业特色产业。2) 6项生态工业项目规划投资38.6亿元,占投资总额9.45%。提高工业经济质量;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新型原材料产业、矿产产业、镁深加工业四大工业体系,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3) 规划生态旅游类项目8项,规划投资290.4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1.06%。生态旅游功能定位包括避暑休闲、休闲运动、养生度假、生态宜居四大功能,依托宽甸的生态优势、优美环境和文化氛围吸引外来度假人群,同时发展旅游地产。4) 资源保障与生态安全类项目10项,规划投资7.39亿元,占投资总额1.81%。主要任务是保护水资源、林业资源和土地资源。5) 环境保护类项目14项,规划投资22.7亿元,占投资总额5.55%。环境保护要做到一县一热源,改善大气环境;全面整治,提升水环境;强化管治,保持环境优良;提高资源利用率,大量缩减固废污染物。6) 城乡人居环境类项目10项,规划投资48.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1.86%。以县城总体规划为统领,引入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使县城整体均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7) 生态文化类项目5项,规划投资5 5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0.13%。构建具有宽甸特色的文化体系,建设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提倡生态消费,构建物态文化、弘扬历史文化,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
5 生态文明持续建设的保障措施
5.1 政策法规保障
加强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资源收益者依法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加强生态资源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生态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正确地行使所拥有的权利,认真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5.2 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生态建设职能,加强地方机构建设及部门机构建设。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生态县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各乡镇、各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上、下齐头并进的工作局面。
5.3 资金与技术保障
资金筹措,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高对区域环境质量常规项目、应急事件的监测能力。吸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亟需的专业人才,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类型生态环境资源特点的新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
5.4 社会保障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创造绿色劳动环境。提倡生态消费,培养和谐的自然观和简朴的消费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物态文化,弘扬历史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依托35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传递文明,保护民俗文化与资源。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12-13.
[2] 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2(6): I0002-I0005.
[3] 白杨,黄宇驰,王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0): 6295-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