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验教训对今日中国改革的启示
2015-05-30王晴
王晴
[摘 要]社会主义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改革的典型,也有失败的例子,这些真实的案例给都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结合苏联、南斯拉夫、朝鲜、越南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验教训;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45 — 02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苏东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有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犯下了重大的失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要认真吸取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教训,理性的思考,避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吸取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指导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国外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的主要经验
(一)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
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每次遇到危机大都与传统体制的弊病有关,而通过改革才是消除这些弊病的最好办法。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从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初创,到30年代基本形成,前后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大体开始于列宁时期,完成于斯大林时期〔1〕。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改革继续进行,但他仅局限于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他们侧重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而排斥商品经济,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等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其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效仿苏联发展的模式,导致体制僵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僵化体制的束缚,只有通过改革,创建新的体制,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新中国60年改革成功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立足本国的国情
国情不同,社会主义各个国家的改革方式也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改革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2〕。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取消党政合一,取消干部特权,建立了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治社会主义道路,但它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基本采取了苏联模式,即“国家中央集权体制”,虽然在解放初期这种高度集权的中央体制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但新的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当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的体制进行新的改革。南斯拉夫的改革是同民族解放战争相结合的,他推翻资产阶级的一切武装,建立新的人民政权,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
(三) 加强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而经济建设决定着一国发展的命脉,人民的利益是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改革的标准。朝鲜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后开始着手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定人民的生活工作。1946年3月颁布土地改革法令,消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买办资本家的财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7年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5年计划,到1958年底,全面对农业,工商业及渔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越南在全国实现独立,并制定了恢复经济发展路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在今后十年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进一步振兴经济,富民强国。
二、 国外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一)过分强调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还在1927年时,斯大林就已明确宣布,苏联实行一党领导制与“党的垄断”,不容许其他政党分掌权力〔3〕。在实践中,以党代政成了政治体制的一大特征,党政军权的高度集中最终走向了个人专断体制,人民民主权利受到损害,宪法难以起保障作用。如果一味的强调人力的至上性,就会陷入到自我麻痹、自我陶醉、自我束缚的循环中去,就会导致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极左或者极右的情形。
(二) 民主法制不健全,党内特权现象泛滥
1989年开始苏东剧变,它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存在弊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专断,长期忽视民主法制,领袖独裁,党内官员勾结,腐败现象日益泛滥,民心逐渐丧失,党群关系逐渐恶化。阿尔巴尼亚前最高领导人阿利雅在回顾与反思中说:“我清楚地知道,霍查后必须进行改革,不能再走老路了。世界变了,我们也应当变”。我的目标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进行改革,因为我始终相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它可以保障人民的社会平等和公正〔4〕。
(三)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忽视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了经济基础薄弱的通病,捷克的经济改革昙花一现,从而引发了后续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国家大都以政治生活作为主导,认为经济的发展是辅助部分,这是及其错误的想法。进行经济改革是保证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三、国外社会主义改革对中国改革的重要启示
(一)树立科学思想,反对教条主义
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当今中国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的采用过去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方法,孤立的解决问题〔5〕。因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只会束缚我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只有结合实际全面考虑来解决问题,才能符合人民的意志。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不断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关键。没有理论创新就不会有实践的创新,苏联模式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不能根据已有的国情改革和创新,因此改革失败了,中国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毛泽东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设想;邓小平时期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泽民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时期提出的反腐倡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不同阶段的理论,无不彰显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足迹。
(三)充分发挥组织力量,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从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来看,内部秩序混乱是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俗话说“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在和平的社会环境时期,党内部矛盾滋生,贪污腐败严重,需要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其他方面的各项建设,如反腐倡廉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等以纯化党的队伍,提升党的形象,党的执政建设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四)广泛吸收各类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目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而言,我们必须稳步推进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带头作用,通过广泛吸纳社会各类人才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顺利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根本。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时指出:“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6〕。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善于学习借鉴经验,不断拓宽世界眼光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期,借鉴了苏联、共产国际的改革经验,收到了一些实效;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放眼西方国家,在思想、理论和做法中采纳西方的经验;直至建国初期,我国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时间和精力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文革时期改革滞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才进入实质阶段,我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才避免了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中少走弯路。
(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成功应对各种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要充分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性,需时刻保持危机感,增强预见性。当前,中国共产党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执政年代,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政治体制的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等等。只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時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处理社会主义改革中繁琐的事情,才能使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国际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四、结束语
苏联、南斯拉夫、朝鲜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结合本国具体国情进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因为只有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为政治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改革同时还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协调发展,发扬民主,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僵化、不停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参 考 文 献〕
〔1〕李忠杰,徐耀新,魏力.社会主义改革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63.
〔2〕童俊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南、匈市场社会主义的创新〔J〕.当代经济,2007,(16).
〔3〕斯大林全集〔M〕.(第10卷):191.
〔4〕李琮,徐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上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341.
〔5〕肖前,陈志良,杨耕.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172.
〔6〕石云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86.
〔责任编辑:张 港〕